由两张公开课照片想到的

文/杨之藏

手机里一直存着两张公开课的照片,一张是我在汪忠秀老师上历史公开课时拍摄的课件照片,另一张是我在刘亚老师上英语公开课时拍摄的课件照片。汪老师上课的时间是2024年12月10日,刘老师上课的时间是2024年5月14日,两张照片时间相隔半年多。


我听公开课有拍照记录的习惯,有时候是因为近视,看不太清楚屏幕上的字,用手机拍照再看,然后方便记录。有的时候,是因为教师在上课的这部分内容,触动了我,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但当时又不是很清晰,不能形成文字,只是模糊地感觉到自己是有触动的。至于触动了什么样的思绪,还需要酝酿一段时间,才能呈现出来。

当我看到历史课的这张图片时,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它以高频词的形式,刻画了几个年代。等于是以极其精炼的文字,就客观而生动地捕捉了那个年代的脉搏。这对于学生宏观把握某个年代具有深刻的意义。每一个高频词,都是那个年代风起云涌的存在。它往往引起了整个政治生态的变化。相对于人体而言,这就是时代之穴位。倘若能够由这样的穴位深入进去,了解每一个高频词的缘起,关注到不同高频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就会更深入地把握到一个时代的整体气运走势,你就会明白国家的形势是怎样形成的。

所有学科的课堂都不应该是封闭的,不仅仅是自圆其说即可,而应该是开放的,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搭建通往其它学科课堂的桥梁,它应该是四通八达的。政治课的有些关键点,在政治课上可能还没怎么听明白,但在历史课上听明白了。相反,历史课上有些未通之处,很有可能在政治课上忽然通了。真理的内在一定是互洽的。


当我在英语课上看到这个结尾时,心里是咯噔了一下的。“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放在英语课上恰如其分,因为是英语课,需要练习英语。只不过练习材料的内容,由外国故事变成了中国故事。练习的目的,由我们去了解外国人的风俗文化,转变为帮助外国人来了解中国的风俗文化。其核心要义是由外国文化的被动输入,到中国文化的主动输出。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但如果逆向思维一下,你就会发现,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就只期待用英语吗?换个问法,我们仅仅是面对外国人的时候,才会想到要讲好中国故事吗?这显然有些不对劲。按照常理,我们应该是要引导学生从小熟悉了解并讲好自己国家的故事,然后才能更好地对外国友人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有个由内向外,由主向次的关系。

期待有一天,大家真正地从骨子里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中国故事无论用什么语言来讲,无论是主动地去讲,还是被动地来讲,都是很好的,都可以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更加深入人心。

(本文图片由杨之藏拍摄)

互动游戏

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的手机里是否也保存着一些平时捕捉的镜头,这些镜头可能当时也触发了你的一些思绪,但后来由于没有及时整理,清理手机内存的时候,就把它删掉了?现在想想是不是有点可惜了?欢迎在页面右下方留言处留言分享。

相关专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