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青岛交通博物馆的史料记载,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三轮汽车,刚过了16年,青岛就有了第一辆德国造的汽车。
汽车进入青岛可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那时在路上跑的全部是从外国进口的汽车,像美国汽车,德国汽车和马车及人力车等。
进入50年代,中国的汽车工业有所发展。虽然还是以外国汽车为主,但那时中国路面上跑的汽车就开始有自己制造的汽车了。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奠基,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1956年7月13日,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CA10型”货车在长春一汽诞生,“它”的到来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不仅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还在以后中国的工业建设、农业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到了60年代,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而青岛这时的经济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增长期。首先是各种基本建设的发展如火如荼,其次是各种工业的产品和原材料的大量运输,再就是各种粮食作物以及各种城市居民需要的各种必须物品等都需要大量的运输……。
随着胶济铁路和青岛港物资集散及客商贸易不断增加,这一切都需要车辆的运输。然而青岛解放后,当时的独轮车,地排车、畜力车等非机动货物运输工具仍然大量使用,部分日本产的三轮车在专业远输部门中被用于市内短途运输,50年代后期被上海产三轮车取代, 直至 70年代初。
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短距离货运在青岛还是以地排车唱主角,地排车的总数量接近万辆,年运量占半数以上, 因为地方运输业很难分配到一辆像南京 “ 跃进 ” 、一汽 “ 解放 ” 等这样的货车。 在粥少僧多的情况下, 1967 年起青岛运输合作联合社成立了 “ 机动板车机修厂 ” ,借鉴外地经验,利用 8 马力和 12 马力的柴油机为动力,组织人员设计载重 1.5 吨的简易机动三轮车,它就是我们青岛人所说的 “ 叭哒叭 ” 。 它是一种没有驾驶室、没有差速器,没有变速箱,没有电子打火,没有电喷系统,没有液压助力,启动靠手摇等,不可以倒车,如果要倒车的话驾驶员必许下车,把车头扭转 180º 然后再由驾驶员推着车 “ 前进 ” 从而完成倒车工作 ,唯一的好处就是驾驶空气循环好,驾驶视野开阔。
这种简易的“叭哒叭”一生产出来之后立即投入“运营”,短短两年内即在原属青岛市运输合作社系统中替代了地排车,成为市内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但由于该机动板车耗油多,噪音大,污染环境,加之当时国产其它类型的各种车辆快速进入“市场”,所以从1975年后便不再生产,至1979年青岛专业公路运输部门中的“机动板车”(叭嗒叭)全部淘汰。
回顾青岛在汽车制造的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些努力和成就。 最早应该算是 1967 年起青岛运输合作联合社成立了 “ 机动板车机修厂 ” 生产的 “ 叭哒叭。 其次是 1968 年 7 月 1 日,青岛第二仪器厂转产成立青岛汽车制造厂, 1969 年 4 月就生产出第一批汽车 “ 青岛 69” 牌。
再其次就是 1994 年由颐中集团等三方成立的,公司注册名称为颐中(青岛)运输车辆制造有限公司,颐中集团经历了艰难的生产及谈判磨合,一直熬到了 2000 年 12 月 15 日,第一台整车 “ 兰德 ” 轿卡才下线 …… 。
由于当时的国人不太了解知识产权之类的东西,所以就更谈不上对知识产权等之类的重视。 但是如果我们仅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第一次的 “ 叭哒叭 ” 应该算是我们青岛当之无愧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辆。 “ 它 ” 虽然简单,粗糙,功能少,污染大 ……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一文不值。 但是我们不能不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 它 ” 就是在没有先进的汽车设计团队,在没有先进的汽车流水生产线,没有先进完善的技术加工设备,没有完美的科技充足储备和保障 …… 等的时代环境下,靠着高超的手艺和坚强的信念的那些钣金师傅,焊工师傅,铆工师傅等等,一笔一笔,一锤一锤,一锯一锯,一锉一锉,设计,加工,制造而成。 在中国特别是青岛的汽车制造业当中,“叭哒叭”虽然是昙花一现,但是后人特别是有点年纪的青岛人永远不会忘记“它”。
“ 叭哒叭 ” 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历史就赋予了它不同的使命和命运, “ 它 ” 的退出是历史的必然。 不能给用户带来温馨体验和愉快感觉的任何商品或服务,都将会或早或晚地被市场所抛弃,这是亘古不变的历史真理。 但是我们说句心里话, “ 叭哒叭 ” 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并不是因为它的服务和管理以及对环境的污染,而是因为整个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驾驶设计的安全和便捷。 这就像当年的 “ 柯达 ” 胶卷和 “ 诺基亚 ” 手机一样。 作为后人我们也应该带着一颗敬慰之心向曾经为岛城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 “ 叭哒叭 ” 道一声 “ 谢谢 ” 。
作者:赵金华,1963年出生,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在国家级刊物和报刊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发表过近百篇的专业科技论文和其它文章,撰写电视剧本三个,拥有多项的专利发明,曾获得过山东省十大孝子的奖励,热爱生活,热心公益,爱好广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