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
撰文 | 苏澄宇
审校 | Skin
“不用去北欧,中国也有极光!”
图源:小红书
在小红书上,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就是福建连江的奇达村,只因“绿色极光”奇观爆红网络。
图源:小红书
博主镜头下,绿色炫光如幽灵般舞动,海天之间仿佛被泼洒了荧光涂料。这片魔幻绿光从何而来?
答案藏在渔船下——渔民们用数百盏高功率绿LED灯织成了一张“死亡光网”,而趋光性极强的鱿鱼,正成群结队地游向这场致命狂欢。
为了捕捉鱿鱼,渔民们使用了强大的绿色灯光,吸引它们浮上海面。这是因为鱿鱼对光线极为敏感,尤其偏爱波长较短的绿光。
图源:munch
打开几盏功率巨大的LED灯,海面瞬间被染成绿色,而反射到低云层上的光,就形成了“极光”般的视觉奇观,看起来就像在拍科幻片。
图源:网络
为什么是绿光?
鱿鱼是一种高度依赖视觉的海洋猎手,其视网膜中充满了感光细胞,尤其对绿光(波长450-550nm)最为敏感。这种感光细胞的分布让它们能够快速定位猎物,同时对光源的移动高度警觉。
当夜晚漆黑无光时,突然出现的绿光会让它们误以为是捕猎的好时机,于是靠近光源,而实际上却掉进了渔网。这种光的刺激作用,甚至会干扰鱿鱼的昼夜节律,让它们的神经活动异常活跃。
图源:huntsmarine
日本海洋生物研究所曾进行过实验,分别用蓝光、绿光和红光进行鱿鱼捕捞测试。结果显示,绿光的捕捞效率是红光的3倍以上,而蓝光则介于二者之间。研究进一步发现,绿光不仅吸引鱿鱼,还能够穿透更深的海水层,从而影响更大范围的捕捞区域。
光诱捕鱼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发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渔民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在夜晚会被火把或灯笼的光芒吸引,主动游向船只。
金山磺火捕鱼蹦火仔 图源:wikipedia
20世纪中叶,随着电力的发展,捕鱼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火把。一盏盏白炽灯和荧光灯挂满船只,形成了海上灯光作业的繁忙景象。
图源:网络
到了现代,功率更大的LED灯开始登上渔船,这种灯光不仅亮度高、穿透力强,而且能被调节到特定波长,从而大幅提升捕捞效率。也正因为亮度极高,才得以看到所谓的“极光”。
不过,不同鱼种敏感的光波长并不完全一样。前面说了鱿鱼对450-550nm的蓝绿光响应最强。沙丁鱼则偏好480nm蓝光,而秋刀鱼则对绿光(520nm)更敏感。现代LED技术可精确输出目标波段,实现“光谱狙击”。
图源:fishinglight
光的强度也不是越强越好,根据2015年的一项研究 以“岱远渔807号”渔船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灯光功率和布置方式对鱿鱼诱集效率的影响。
研究显示,当渔船灯光总功率为130千瓦时,光线能渗透至海水深度25米,水平范围延展至190米,能有效吸引大量鱿鱼聚集。此外,团队还发现,鱿鱼最活跃的光照范围为0.2至1.0 lx,而通过将灯光提高0.5米,诱鱼的有效范围还能增加4.1%。 渔民通过调节灯具功率与布灯密度,在目标水域构建“光强舒适区”。
集鱼灯光源分布示意图 图源:jessn.com
鱿鱼对绿光的趋近本是为生存优化的策略,却在人类干预下演变为致命陷阱。如此高强度的LED灯光,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毕竟 海洋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过度的光污染有可能干扰其他海洋生物的行为模式,比如某些鱼类、浮游生物甚至珊瑚的生长和繁殖。
图源:fb
渔民和相关部门需要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既要保证海洋生物资源不会被过度捕捞,又要防止人造光对海洋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也许在那片“绿色极光”之下,不仅是鱿鱼们被光源所吸引,仿佛我们人类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奇景紧紧抓住了目光。不过 真正的美,不仅是那夜空中突然亮起的“极光海”,更是我们在追寻这一抹绿光时,能够与大海彼此谦和相处的方式。
参考资料:
[1] 钱卫国, 王伟杰, 叶超, 等. 光诱鱿钓渔船集鱼灯的水中照度分布及合理配置研究[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5, 30(2): 226-230.
[2] 张明德. 光诱鱿鱼敷网作业渔具渔法及其发展探讨[J]. 海洋渔业, 1997, 19(2): 74-78.
[3] 戴天元, 沈长春, 冯森, 等. 光诱渔船集鱼灯的光照度分布及其适渔性能分析[J]. 福建水产, 2007 (1): 27-31.
将“把科学带回家”
不错过每条有趣科学推文!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关注我们,点亮在看,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