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世界癌症日)

Science Partner

Bring you to the side of science


导 读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对于健康人经常“谈癌色变”,但对于深处其中的患者来说,大部分的折磨来自于这一情况———癌痛,这种被称为“癌症最后的折磨”。癌痛不仅折磨着患者的身体,也深深刺痛了家属的心。每一次疼痛的发作,都是患者与病魔抗争的痛不欲生呐喊,也是家属无助的叹息。然而,科学的进步正在为这些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一项名为“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的技术,正以精准、持续的方式减轻癌痛,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尊严。本文将带您了解癌痛的危害、IDDS技术的原理与发展历程,以及它如何改变癌痛患者的生活。

主笔 | 晶恒

●   ●  ●

癌痛:无声的折磨

癌症不仅是一场与生命赛跑的战斗,更是一场与疼痛抗争的持久战。到2040年,全球癌症患者将上升至2840万。而癌痛作为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存下去的勇气。研究显示,癌痛的发生率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39.3%的患者在治愈性治疗后仍有疼痛,55%的患者在抗癌治疗期间经历疼痛,而在晚期、转移性或终末期癌症患者中,这一比例高达66.4%。其中,38%的患者将疼痛描述为“中度至重度”,甚至“难以忍受”。癌痛不仅是身体的痛苦,更是心理和情感的折磨,许多患者因此失去对生命的希望。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癌痛三阶梯治疗法”,即从非阿片类药物到强效阿片类药物的逐步递进治疗,但仍有许多患者无法通过传统药物获得足够的疼痛缓解,甚至因药物副作用(如恶心、便秘)而放弃治疗。

精准:癌痛治疗的方向

面对癌痛的挑战,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便是其中的突破性技术之一。IDDS的原理可以简单地比喻为“精准投递的快递员”:通过植入患者体内的小型装置,将少量高效的止痛药物直接输送到脊髓周围的鞘内空间,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在中国,IDDS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日友好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2021-2023年),IDDS在缓解癌痛方面的效果令人瞩目:患者的疼痛评分从术前的7.5(严重疼痛)下降到术后的3.0(轻度疼痛),且75%的患者家属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更重要的是,IDDS还显著减少了患者对口服阿片类药物的依赖,从而降低了药物相关的副作用。

晚期:生活质量的改善

IDDS的核心技术依赖于一个微型泵和药物储存装置。这个装置通过手术植入患者体内,并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药物耐受性调整药物剂量。相比传统的口服或注射止痛药,IDDS的优势在于:

1. 精准递送:药物直接作用于脊髓,避免了全身分布,减少了药物浪费和副作用。

2. 持续缓解:装置可以持续释放药物,避免了传统药物需要频繁服用的麻烦。

3. 个性化治疗: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实现“量身定制”的疼痛管理。

研究团队回顾了2021年至2023年间接受IDDS治疗的癌痛患者数据,发现该技术对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实体瘤患者的疼痛管理效果尤为显著。此外,研究还表明,IDDS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是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缓解癌痛:技术与关怀的双重助力

癌痛的治疗不仅需要技术的进步,更需要人文关怀的融入。对于癌痛患者及其家属,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带来帮助:

1. 及时就医:如果传统止痛药效果不佳,应尽早咨询专业医生,了解是否适合接受IDDS治疗。

2. 关注心理健康:癌痛不仅是身体的痛苦,也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怀,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3. 了解治疗选项:除了IDDS,其他如神经阻滞、神经刺激还有最新兴起的基因技术等也给患者带来更多选择。与医生充分沟通,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在中国,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癌痛治疗的创新疗法。研究显示,新的克制癌痛方法的使用在中国的某些医疗中心逐年增加,这不仅反映了技术的成熟,也体现了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

晶恒说两句:科技让生命更有尊严

癌痛是生命最后阶段的一道难关,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和希望。克制癌痛新技术的探究和发展,是一种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对于癌痛患者来说,抗癌克痛不仅是延续生命的需要,更是提升生活质量、重拾希望的关键。希望未来,越来也多的新技术能惠及更多患者,让每一位癌症患者都能以更少的痛苦、更大的尊严走完最后的旅程。


参考资料:

(https://www.cell.com/heliyon/fulltext/S2405-8440(24)10553-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