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的评分数据就很有意思!

截至2025年2月4日:

《哪吒2》豆瓣8.5分 近59万人评分;

《射雕》豆瓣5.5分 近40万人评分;

《唐探1900》豆瓣6.5分 近26万人评分;

《封神2》豆瓣6.1分 近28万人评分;

《蛟龙行动》豆瓣6.4分 近8.5万人评分;

《熊出没》豆瓣7.1分 近2.5万人评分。

先不说具体分数,这个评分人数就很让人奇怪。如果真有那么多参评账号观影,那么,根据观影后参与评分的平均水平,《射雕》的票房应该仅次于《哪吒2》。

但事实上,因为黄金场次排片占比被压 (图二截至2月1日12点),春节档预售票房第一的《射雕》 ,在票房上根本无法发力。



所以,这个豆瓣分数和真正观影的评分人数必有一个是失真的。

为什么本人敢这么说呢?

因为本人太了解评分上弄虚作假是怎么回事了,现在豆瓣的最终评分,基本都离不开各方资本操控的结果。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偿抬轿子和黑文案,在包括豆瓣的很多平台,已成为某些人的营生。

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点:

① 商业利益驱动

现在片方营销预算中平均15%用于口碑维护(数据来源:艺恩咨询),有的目标票房几十亿的项目,口碑维护占比更高。目的是:抬高自己,搞垮对家,赢家通吃。

专业水军工作室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单个项目报价可达50万-200万不等,当然,为了实现锁评价,甲方不会仅委托其中一家。

极端案例显示某新晋艺人的电影上映期间,出现38%的一星差评和32%五星好评的极化分布。这纯粹是资本与资本间的角力,已经不属于正常评分了。

②开放评价体系

豆瓣无观影验证机制,理论上未观影的用户都可对影片打分。

匿名注册机制造成恶意账号批量存在,2020年数据显示单个新片上映期间可产生近万虚假账号。而现在,这个虚假账号数量可能得乘以10。

豆瓣评分权重算法,虽会考虑活跃度,但对组织化刷分行为束手无策。

③评分主体变质

核心影迷群体占比从2015年的62%降至2022年的37%(豆瓣年度报告),所以现在参与评分的绝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影迷,很多账号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刷分。

"情绪化打分"现象加剧,某社会议题相关影片上映首周非理性评分占比达41%。

粉丝经济影响,偶像参演作品首周评分波动幅度达±1.5分。

综上,豆瓣人工评分体系因为存在重大缺陷,主动或被动落幕是早晚的事情。如果不落幕,那么,其他AI评分占大权重的影视评分平台,将因为其公正性,后来居上,改变影视评分豆瓣一家独大的现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