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手机、平板不离手,就像长在了身上一样。你一说他,他就和你闹,你一管他,他就和你急。别急,先看看下面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地铁里,孩子为了抢回iPad大哭大闹,妈妈紧紧攥着平板,脸色难看得像要下雨。咖啡馆里,女孩一边刷着短视频,一边心不在焉地写作业,草稿纸上画满了卡通人物,作业本上却没写几个字。
看到这些,你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我们到底在怕什么?是怕孩子玩手机上瘾,还是怕自己这个“人生导师”的地位,被手机给取代了?
其实,手机、平板这些电子产品,没那么可怕。它们就像一片广阔的数字海洋,里面既有闪闪发光的宝藏,也有看不见的暗礁。我们做父母的,不应该一味地“堵”,而应该当好“舵手”,带着孩子一起去探索,一起去发现那些属于他们的“成长珍珠”。
一、别误会孩子!屏幕背后,藏着他们的“小心思”
1. 孩子的心里话,你听懂了吗?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险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玩手机、看平板,背后都藏着他们的“小心思”。
· “我想自己做主!”:那个熬夜追《间谍过家家》动漫的12岁女孩,可能只是想像主角一样酷炫。她熬夜追的不仅是剧情,更是内心深处对亲密家庭关系缺失的一种弥补。
· “我也可以很棒!”:那个在《我的世界》游戏里盖房子的男孩,可能只是想证明自己。在那个方块世界里,他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搭建各种各样的建筑。每一次“完工”,都是他对自己能力的一次肯定。
· “我也想有人陪!”:那个喜欢在游戏里跟队友语音聊天的初中生,可能只是想找到一群能懂自己的人。那些一起打游戏的朋友,那些互相鼓励的话语,填补了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每一次开黑,都是他和现实社交缺失的一场和解。
2. 我们和孩子之间,隔着一道“数字墙”
我们眼里的“垃圾信息”,孩子却觉得是“宝贝”。网络流行语、二次元动漫,这些在我们看来“没营养”的东西,却是孩子们交流的“暗号”。
就像那位妈妈,她删掉了女儿收藏的“奇装异服”的照片,却不知道那是女儿为学校话剧表演准备的服装设计,是她忙活了半年的心血。这一删,不仅删掉了女儿的爱好,更删掉了和女儿沟通的桥梁。
二、放下焦虑!学会和孩子一起“玩转”手机
1. 换个角度看问题
别总觉得手机是“电子鸦片”。想一想,以前我们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探索世界,现在孩子们看B站上的科普视频学习知识,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是学习的形式变了而已。
现在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怎样像以前教孩子辨别电视广告一样,教会他们在海量信息中辨别哪些该看哪些不该看。
这里有两个小妙招,大家可以试试:
· “三天观察日记”:连续三天,详细记录孩子用手机都干了些啥,玩了多久。这样,你就能知道孩子是真的“玩上瘾”了,还是在用手机学习新东西。
· “信息小厨房”:把手机里的信息比作食物,告诉孩子,有的信息是“营养大餐”,有的信息是“垃圾食品”。要学会挑选“有营养的”,少吃“垃圾食品”。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饭”,也就是一起创作。比如,我和女儿就一起拍科普小视频,把抖音变成了我们的“家庭实验室”。我们一起查资料、写台词、拍摄、剪辑,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说到底,在这个手机不离手的时代,堵是堵不住的,不如和孩子一起,在数字世界里发现乐趣,陪伴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三、 避开陷阱,给娃一个“数字保护罩”
数字世界虽然好玩,但里面也藏着不少“坑”,一不小心就可能把孩子带偏。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和孩子一起“冲浪”,还要教会他们识别危险,安全第一!
1. 小心!这些“甜蜜陷阱”容易让娃上瘾
“停不下来”的“小把戏”:现在的游戏,动不动就给你点奖励,让你“爽一下”。玩游戏十分钟就能获得各种道具,而学习十分钟可能啥也得不到。这种“即时满足”的感觉,就像吃糖一样,很容易让孩子上瘾,因为这跟我们大脑里的一种叫“多巴胺”的东西有关,它会让我们感到快乐。相比之下,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往往要等很久才能感受到,孩子们很难有耐心。
· “你看到的,都是我想让你看到的”:手机上的APP,比你还“懂”你,天天给你推送你喜欢看的东西。时间一长,孩子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窄,就像住进了一个只能看到自己喜欢东西的“小房间”,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更别提独立思考了。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变得越来越固执,不愿意听不同的意见。
2. “火眼金睛”:教娃辨别信息好坏
面对这些“坑”,我们需要教给娃一双“火眼金睛”,帮助他们辨别信息的“好坏”:
· “红黄绿”信息分类法:
· 红色信息(立刻停止):那些教人做坏事、骗人钱财的内容,这是底线,一旦发现,立即阻止孩子接触,并教他们辨别是非。
· 黄色信息(爸妈陪着看):一些有争论的话题,比如网上的“骂战”、对别人外貌的指指点点,这些内容孩子自己看容易学坏,需要家长在一旁解释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 绿色信息(放心去看):像科学知识、艺术欣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等,这些内容可以放心让孩子去看,鼓励他们多多探索,增长见识。
· “每周家庭放空时间”:每周抽出几个小时,全家人都不用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一起看看书、写写字,或者到外面走走,感受真实的世界。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不同方面,培养他们对信息的判断力。
四、 共同成长:爸妈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在这个手机不离手的时代,爸爸妈妈们也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1. “不懂就问”:亲子沟通的新方式
有时候,向孩子“请教”一下,反而能更好地了解他们。
比如,有位爸爸主动问儿子游戏里的各种“黑话”都是什么意思,没想到儿子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不仅详细解释了每个词的意思,还跟他分享了自己在游戏里的各种有趣经历。这位爸爸才发现,原来游戏不仅仅是“打打杀杀”,里面还有那么多门道和乐趣。父子俩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亲近了。
还有一位妈妈,在女儿的指导下,开始学着做视频,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她不仅学会了用各种软件,还理解了女儿平时看的那些“花里胡哨”的视频背后,其实也有很多创意和技巧。
2. “手机使用公约”:全家一起定规矩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关于使用手机的“小规矩”,比如:
· 吃饭的时候,手机要“休息”,让餐桌成为家人聊天、增进感情的地方。
· 晚上11点以后,全家的WiFi自动关闭,保证充足的睡眠,也避免孩子熬夜玩手机。
· 每个月开一次家庭会议,评选“最有价值信息发现奖”,鼓励孩子分享他们看到的有趣、有用的信息,引导孩子主动探索有益的内容。
在“连接”与“独立”间寻找平衡
数字时代,我们被屏幕“连接”,也面临着“独立”的挑战。“众里寻他千百度”,我们在信息海洋中寻觅,更要学会筛选与思考,构建丰盈的自我。与其担忧,不如拥抱变化,与孩子共成长。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用工具,方能驾驭数字浪潮。
在“连接”与“独立”间寻求平衡,是每个人的必修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保持好奇、清醒和对美的追求,与孩子一起,勇敢地航行在数字时代的海洋!
行动起来吧!
· 今晚回家,试着问问孩子:“你今天在网上看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或者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 这个周末,来一次角色互换——孩子教父母通关一个游戏关卡,父母带孩子去书店逛一逛,感受纸质书的魅力。
点个关注,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陪伴孩子在数字时代的大海中,乘风破浪,驶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