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尾声,悄然降临,无数游子踏上了归途。今日,是假期最后的一章,离别的视频在网络上铺陈开来,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视频中,远嫁的女儿即将启程,老父亲的双眸泛起了红晕。他轻声催促:“走吧,孩子。”手却紧紧攥着女儿的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临别之际,老人颤抖着手,拿出为孩子们准备的红包,未及递出,自己的眼眶已湿润。
有人说,中年人的春节,最怕的是离别那一刻,父母那深情的目光和渐行渐远的身影。对老人而言,这一挥手,或许又是一年的等待。空巢的日子,将在热闹散去后,重归寂静。他们的生活,简单而重复,时常陷入沉思,仿佛在无尽的等待中度过。
我们总以为,人生有无数个明天,但对年迈的父母来说,每一次相聚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有网友感慨:“农村的老人,一年到头,就盼着这几天的团圆。”
村上春树的一句话,让人深有同感:“人并非慢慢变老,而是一瞬间。”每年归家,看到父母的第一眼,总是惊讶于他们的苍老,心中泛起酸楚。有网友分享,陪父亲买菜时,被摊主称为“大爷”,那一刻,他愣住了。还有人发现,母亲的手机屏幕上的字,大得惊人。更有甚者,在与父亲的通话中,父亲竟提及预订公墓之事……
综艺节目里,杨迪带着妈妈亮相,他坦言从未注意到妈妈的白发。原来,每次见儿子前,妈妈都会染发,只为不让儿子担忧。父母的老去,往往在我们不经意间,而我们,总是在一次次离别中,才猛然察觉。
歌手刘和刚的故事,同样令人心酸。他成名后,将农村的父母接到北京。一次,他牵着母亲的手逛菜市场,遇到熟人打招呼,母亲却突然挣脱,躲到了他身后。事后,母亲解释说,怕给他丢脸。父母的谨慎与小心,源于对儿女的深深爱意,他们生怕给儿女带来麻烦,生怕自己成为累赘。
春节前夕,母亲打电话询问归期,得知我们将回家,她欣喜万分,说父亲已买了空调,准备安装。回到老家,我们或许会感到不适应,但父母却时刻关注着我们的每一个细微反应,努力改善环境,只为让我们愿意回来。
我们与父母的缘分,其实并不长久。假设父母现年六十,余下寿命二十年,每年相聚六天,每天相处十一小时,那么,我们与父母共处的时间,仅剩下五十五天。这短暂的时光,怎能经得起等待?
毛不易的歌曲《一荤一素》中,歌词诉说着对母亲的怀念:“日出日落,一张小方桌,一荤一素,一个身影忙碌。”那是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也是无数家庭的写照。毛不易曾遗憾,母亲离世前,自己未能成为她的骄傲。如今,他虽已功成名就,但内心的空虚却难以填补。
生命是一场轮回,而生养则是一场回归。我们永远是父母的孩子,也将成为孩子的父母。王朔曾说:“从怕父母,到烦他们,再到针锋相对,再到躲避,最后,一想到他们就难过。”为何会难过?因为还有许多未竟之事,还有许多未说之话,却已没有了机会。
新的一年,让我们珍惜与父母相聚的每一刻。因为,每一次离别,都可能是永别。那是我们成长的地方,那里有最爱我们的人。失去了他们,我们的人生便失去了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