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网上浏览,竟然看到了一种新事物——“近邻监督工作室”,看着挺奇怪的,所以特意点开来看了看。

仔细琢磨了一下这块牌子,还挺有意思的。我不知道这是哪个方面的主意,是社区,还是业委会,还是挺煞有其事的。

据说,这工作室旨在“促进邻里和谐,共建美好家园”。听起来挺正能量的,但总觉得哪些地方不对,但又讲不上来。


单从字面上看,“近邻”肯定就是上下左右的邻居,或者概而说,就是本小区的居民。而“监督”又怎么讲呢?这个范围如何界定?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但凡我们做点事,周遭的邻居们是不是都在盯着我们,甚至向哪里打小报告?

所以,对于这个,我怎么都觉着,这工作室的成立,是不是标志着我们进入了“全民互监”时代?

以前吧,老一辈们都知道,之所以老人不愿意到城里来住,就是因为邻里之间没个来往的,不像农村,随随便便可以串门、可以唠嗑,城里的楼房,大门一关,即使是指门对户,做邻居几年,兴许都还不认识,更别说有什么来往了。稍微好一点的,邻里之间顶多是见面打个招呼,偶尔借个酱油,互不干涉内政,都能做到适可而止。

现在可好,有了这工作室,是不是谁都可以进行监督?这样下去,感觉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暴露在邻居们的“火眼金睛”之下,这还能自在生活吗?

试着设想一下:早上出门上班晚了点,楼下王阿姨会关切地询问:“小李啊,今天怎么这么晚?是不是昨晚又熬夜打游戏了?”晚上回家拎着外卖,对门张大爷就会语重心长地劝诫:“年轻人要少吃外卖,对身体不好,要学会自己做饭!”就连周末睡个懒觉,都能收到楼上李奶奶的微信:“小李啊,太阳都晒屁 股了,快起床锻炼身体吧!”……

可能吧,这样的事情对于某些人来讲,这是邻居们的关心,心里应该感到温暖才对。但细细一想,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按照“工作法”看,这工作室似乎有着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邻居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王阿姨负责监督作息,张大爷负责监督饮食,李奶奶负责监督运动……而作为你我他的我们,是不是就成了他们“监督事业”的重点对象?

也许,这工作室设立的初衷可能是预防犯罪、火灾这类应急事故吧,以达到联防联制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总觉得哪个地方不对劲呢……

我在想,如果这种监督的边界没有把握好,是不是会侵犯你我的隐私呢?毕竟,那么多双眼睛“盯”着呢?弄不好,这样的“近邻监督工作室”,分分钟就是成为小区“八卦情报站”或者“道德审判庭”!

在这里,以监督的名义,也许什么都能监督,什么都能审判,隐私成了奢侈品,自由成了稀缺品,而“为你好”则可能成了侵犯你我生活的万能借口。

所以,我就忍不住想,什么时候我们被邻居们盯上了?难道就因为我单身、独居、打游戏、乱丢垃圾、带个朋友回来……就成了他们眼中的“问题青年”,需要被“重点关照”?难道我的生活方式,就一定要符合他们的期待和标准?

当然,也许是我多想了,毕竟成立“近邻监督工作室”的目的肯定是划片进行网格式管理,通过“近邻监督员”的走街串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建设。

但我担心的是,上面的政策兴许是好的,我就担心下面的执行者把这好好的经给念歪了……

但愿我多虑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