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和干部测评中心(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办公室)对2016年度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课件进行评选,其中由水利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制播工作领导小组制作的《缵禹之绪 重建水城——绍兴水文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纪实》荣获2016年度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秀课件二等奖。
获奖证书
2016年1月9日,以绍兴水文化为主题的《缵禹之绪 重建水城》专题片在共产党员网——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民生水利”专栏首播,并通过卫星网和互联网“双网并播”。这是全国首部水文化教材片在此平台上播出,向全国党员干部宣传推广。此片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现将解说词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缵禹之绪 重建水城
——绍兴水文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纪实(解说词)
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出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主办
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办公室监制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享有盛誉的水乡、酒乡、桥乡、名士之乡。绍兴众多的美誉与水息息相关,水是绍兴的灵魂、血脉,更是绍兴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在绍兴8256平方公里的陆地上,纵横交错着总长10887公里的6759条河流,从空中俯视,绍兴宛若一座漂浮于水上的城。于是,沿河建房、砌石为埠、遇河架桥,街随河走、河随街流,水陆交通交织,在乌篷船双橹的咿咿呀呀声中,形成了绍兴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美景。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门前寻常一湾水,从远古缓缓流淌而来,在时光中慢慢沉淀,投映出绍兴这座古城的千年印记。这一脉好水,既成就了绍兴的“鱼米之乡”,更孕育出源远流长的绍兴水文化。
(一)史海钩沉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古浙东地区:“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变渠。”绍兴北部平原河网密布,江流纵横,虽有舟楫鱼米之利,亦多海潮山洪之患,历代皆以浚河为安民要务,理水为治越首策。
考古发现,宁绍平原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向世人展示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历史。遗址中的稻谷与农灌、最早的海塘、造船及航运、凿井汲水、图腾崇拜等,无不留下了灿烂的水利文明印记。
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屠剑虹:
绍兴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也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实绍兴它在历史上更是一座独具魅力、享有盛名的江南水乡风光城市。绍兴水城的发展历程是非常悠久的。自公元前490年越王句践在越国建都城以来,就奠定了绍兴水城发展的基础,后来经过历代的建设和管理,就形成了独特的绍兴水城风貌。到了清光绪末年,我们这个8.32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已经有了33条河道、229座桥梁,有大小湖池27处。古城的水系格局也很有特色,像浙东运河是穿城而过,别开生面,大小河道是错若画图,所以我们史书上记载当时的绍兴是“自通衢至委巷,无不有水环之”。街河相依,山水相映,绍兴水城历史发展很悠久,文化积淀也是非常深厚,所以我们经常在说,绍兴古城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所以我们一不小心走在这条古城的路上,都有可能踩动一段文化、一段历史。我们这里几乎每一条河流、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一段历史、一段故事或者说一段传说。
大禹治水,绩奠九州,是中华文化中最绚烂的一页,是绍兴人尽皆知的传说。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两次来越治水,“毕功于了溪”,地平天成,死后葬于会稽山。虽然是神话传说,但会稽山下却真真实实存在着已有几千年历史、全国规模最大的大禹陵、庙、祠。大禹治水的传说在绍兴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精神上影响着绍兴历代治水者高度重视治理水患,奠定了绍兴的水文化基石。
中国禹迹图
2500年前,越王句践修凿“山阴故水道”。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纳三十六源之水和山麓湖泊,筑成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鉴湖。西晋,内史贺循疏凿西兴运河,以利灌溉航运水路,并渐成浙东地区航运主干道。明嘉靖十五年,绍兴知府汤绍恩建造三江闸,与横亘数百里的萧绍海塘连成一体,形成了以三江闸为排蓄总枢纽的绍兴平原内河水系网新格局,使山阴、会稽、萧山蓄泄有度,航运水位可控。
句践卧薪尝胆图
绍兴鉴湖
古代治水先贤长袍大裾的身影穿越历史影响后人,水利工程跨越邈远的时空泽被后世。
(二)精神遗产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
绍兴水文化一直贯穿着城市发展和水利发展,我们提炼出的绍兴水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是“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绍兴古代是一片蛮荒之地,一代代的绍兴人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人的主观意向如何顺应自然进行改造,就像陈桥驿先生说《水经注》当中最精华的两句话“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人怎么把自然环境改造好,“一”就是绍兴成为鱼米之乡、繁荣富庶之地;二是“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奉献,大禹治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继承了他的精神,为了建鉴湖献身了,蒙冤被杀;求实,就像汤绍恩为了建大闸,呕心沥血沿海调查,在新的水利格局上怎么进行调整;创新,就像一代代绍兴人不断从山麓水利走向沿海滨海水利,伴随着水利的发展,城市也不断地发展。
绍兴图书馆馆长赵任飞:
绍兴除了留存大量的水利工程遗存以外,还留下了大量丰富的水利文献。据我们统计,绍兴的水利文献,主要集中在方志和人物传记类的,到目前为止有1400余种,其中方志有146种,游记类284种,水利有140多种,还有一些人物类的文献有70几种。除了古代留下的丰厚文献以外,我们现代呢,绍兴图书馆和绍兴市水利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整理研究出版了《绍兴水利文献丛集》,有上下两册,对历史上的一些文献进行了校注。我们也对水利文献进行了电子整理,建立了很多的数据库,比如说有水利的、书法的、古桥的。我们绍兴现代和历代是一样的重视对水利文化的研究,一样的成绩卓然。
“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人水和谐,优越的自然环境使绍兴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于是造就了名人文化。文人学士为越中山水所陶醉,化为赞美的歌词诗赋,产生了兰亭书会、唐诗之路、明清风骚等文化艺术作品。纵横交叉的河网水乡使人们择水而居,遇河建桥,创建了精美的水利建筑和桥文化,春波桥因陆游“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而名声在外。绍兴著名的山水风景区东湖、柯岩、羊山也是古代绍兴人凿山开石,筑塘建城,治水活动而创建的水文化遗产之一。
东湖和山阴古水道新貌(袁云 摄)
(三)重建水城
时光在乌篷船的摇曳中缓缓驶过。改革开放后,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绍兴水城,乡镇工业蓬勃发展,经济快速增长。而纺织、印染、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让这座城市付出了水环境恶化的代价。绍兴下决心花大力气找回蓝天碧水,从1999年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到2013年“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决策,绍兴的水环境保护和利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绍兴城市规划设计院原院长、浙江省特级专家王富更:
绍兴是个水城,也是个桥乡,全市有桥梁5000多座。绍兴老城区8.32平方公里有石桥75座,宋、元、明、清都有这些桥梁。在城市规划当中,我们把这些古桥、水文化同河道、河埠结合起来。对沿河的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名人故居、名胜古迹等方面,进行了修复,把它保护起来。在城市里面,我们不填河道,有些河道我们把它挖通,把水沟通变活。
绍兴市集聚资源,形成合力。规划、城建、文保、旅游、交通等部门都参与到总体规划中来,水文化保护和建设形成了合力,全市上下思想统一:水文化与文物保护相结合、与园林建设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旅游相结合、与文学艺术创作相结合,形成和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社会力量总动员:国家级水利史志、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绿化园林等领域的顶尖级专家为绍兴水文化保护和建设把关;绍兴本地的文史、古建筑专家贡献智慧;请出当地的能工巧匠,再现精湛的传统老工艺,传统老石桥、老河墈、石雕穿越历史,复活于当代;收集整理过的历史文献、诗歌、书法艺术、名人轶事,宗教文化,散落于民间的历史遗存、实物构件,传统的建材、花草、树木,都井然有序地融入到与之对应的历史风貌中,努力做到建一个工程,塑造一个水文化景观;疏浚一条河道,形成一个文化长廊;整治一块土地,造就一个文化景点。
绍兴迪荡湖文旅融合(袁云 摄)
近年,绍兴建设的每一条较大的河流,都有明确的文化主题:环城河突出的是两千多年来形成的水城文化主题;古运河“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采”,尽展运河文化;大环河表现的是生态文化和名人文化主题;龙横江反映的是帝王文化、鹿文化和酒文化主题。这些文化都有具体丰富生动的内容,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机结合,是保护和弘扬的统一。
龙横江
发展到今天,绍兴水文化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外延,那就是以大禹治水献身、求实、创新的精神为统帅,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作为核心内容,以“人水和谐”的理念作为追求的目标;以文学和艺术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以水的明净秀丽、形态多变作为审美标准,以亲水形成风俗传统,以水的利用和功能作为其延伸和传播形式。
水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让绍兴从全国“百城一面”中脱颖而出。
(四)绍兴名片
水是绍兴的名片,近年来,绍兴在水城特色中融入文化之魂,建设了一批水环境整治工程,成为水与文化相互融合的成功案例,为绍兴水城再添神韵。
1.环城河
环城河是绍兴城市的母亲河,伴随着绍兴城的发展流淌了2500多年,孕育了城市文明,见证着绍兴的历史。1999年,绍兴市按照城市防洪、城建配套、环保、文化、旅游等五大功能,对环城河实施综合治理,目标是把环城河建设成集防洪、绿化、休憩、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清岸绿,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线和休闲带,重现“蓝天、碧水”,展现“水清可游、岸绿可闲、街繁可贸、景美可赏”的绍兴水城。
环城河西园
在环城河的综合整治过程中,深入挖掘古越文化,把握绍兴历史文脉。恢复了部分原有古迹,通过九大景点中的楹联匾额、刻字图雕、建筑铺装等形式,提升了景点的文化品位和水环境整治工程的内涵,彰显出绍兴丰厚的历史文化,体现了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应有的风貌。同时也将水的物质、精神、景观、文化理念融入了水环境建设工作和市民的生活当中。
治理后的环城河及沿线的面貌得到较彻底的整治,“生态文化”凸显:水质清丽,杂花生树,鱼燕飞跃,再现了“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环境,为市民营造了“民生文化”。习惯于茶余饭后闲在家里的绍兴人,现在把环城河各景点当成了“后花园”,桨声灯影里,微波荡漾,市民三两结伴,漫步江岸,锻炼身心,陶冶情操,享受园林景观带来的愉悦。
2003年,环城河工程被水利部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运河园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
这条浙东运河,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是河墈倒塌、水质变差、沿岸的有些文物、文化景点遭到破坏。2002—2003年,我们绍兴市人民政府决定对这条古运河进行全面的整治。整治的理念是“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采”,主题就是“运河文化、生态文化”,建设了最精华的一段就是现在看到的运河园。运河园长4.5公里,应该说它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运河博物馆。运河园有六个景点,第一个景点是运河纪事,主要是把我们浙东古运河2500年前到这以后的发展沿革、历史人物记载下来。第二个是运河风情,主要是老台门、老祠堂、老的牌坊都搜集起来在这里展示。第三个就是我们看到的古桥遗存,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统计有6000多座古桥,后来由于交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古桥都拆掉了,有的丢在那里了,我们感到很可惜,就把它搜集起来,从民间搜集到散落在那里的石构件,主要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个是像这种桥、这种亭子大概是十多座,整体移建;第二就是构建组合,成为新的桥梁,大概是七八座;还有就是不能组装的,我们把构建移过来展示在那里,让大家看看我们古代的桥文化是多么的精美。第四个景点是浪桨风帆,主要是通过我们当时古运河上的千帆竞发,漕运非常发达的景象展示千艘万舻的这种环境,建造了一些景点和码头。第五个景点是唐诗之路。因为浙东运河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唐代著名的诗人三分之二都到过浙东运河,他们留下了一些精美的诗篇在这里得到展示。第六个景点是缘木古渡。南宋时候,宋高宗几次到绍兴都沿着这条运河奔波,这里记载了当时运河沿岸的人民怎么保护他及一些历史故事,让大家记取这段历史,说明国家的繁荣富强非常重要。
运河园“浪桨风帆”景观
2006年底,“运河园”工程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评为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2007年8月,“运河园”工程被水利部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绍兴“运河园”的保护和传承做法,也为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争光添彩。
3.曹娥江大闸
曹娥江大闸是水文化挖掘与新建的集大成者。曹娥江大闸位于曹娥江河口与钱塘江交汇处,是我国在河口建设的规模最大的挡潮闸工程,也是浙东引水的枢纽工程,为国家批准实施的重大水利项目。
曹娥江大闸(袁云 摄)
建成后的曹娥江大闸既是一个优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也是一处精美的水利园林景观,还是一座水文化博物馆。
曹娥江大闸总工程师王柏明:
曹娥江大闸的建设彻底消除了钱塘江风暴潮对绍兴曹娥江两岸平原的危害,工程具有防潮洪治涝、水资源利用等作用,兼顾改善水环境、航运等综合功能,工程投资12.56亿,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河口大闸。曹娥江大闸建设过程中,把绍兴历史文化和水文化有机的融合在工程之中,使之成为水利景观工程。
曹娥江管理局工程管理处副处长周臻怡:
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开创性地实现了工程、环境、人文、景观、生态的五位一体的工程建设模式。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将水文化作为我们的一个核心,将文化景观的配套建设,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来做,在建设的过程中,建设文化型、生态型、景观型的新型水利工程为我们的建设目标。通过陈列馆、安澜镇流亭、桥的石栏板、石刻以及名人说水景观石等一系列的文化景观布置,充分体现了我们曹娥江大闸的水文化的特色。我们的工程建设跟绍兴之前的大禹治水、马臻筑鉴湖、汤绍恩修三江闸一样,是作为绍兴人治水悠久历史的一个传承和发扬。通过水文化建设,也充分提升了我们的工程品位,也让我们的工程不仅仅作为一个水利工程,也成为可以让老百姓游览休憩的一处现代的水利文化风景区。
大闸先后荣获浙江省“钱江杯”优质工程,和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鲁班奖”验收专家组这样写道:“宏伟的拦河大闸与绿色的自然生态环境,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重视水文化思路和实践,传承水城文脉,再现水城文明,提升了绍兴城市的品位,绍兴正在实现从古韵水乡到现代水城的历史性转变。
未来的绍兴水城必定会呈现河网密布、水清岸绿、文化灿烂、经济发达、环境优雅,古今文明相融、特色鲜明的景观和形象。
届时,遍布码头,出门乘船,沿着河网通往高铁站和各个旅游景点,水上交通也许会成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这里,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新兴产业产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均大幅跑赢GDP增长速度;这里,是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城市,正走在打造中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代表性城市的路上。
策划 马颖卓
撰稿 邱志荣
编导 谭小果
摄像 任文周
后期 黎恩勇
总策划 周学文
总监制 侯京民
总制片 董自刚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程雪婷
审核:戴秀丽
总期:第8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