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通人才是本届香港特区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中最为亮眼的一环。从2022年12月底开始推出至今,吸引了大量高收入和顶尖学府毕业的人才来港,截止2024年10月底,高才通申请高达十万人以上,有85000万人获批。人才计划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香港人才结构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人才来了,能否解决他们就业问题,这是高才通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会长尚海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剑指问题关键。


人才来了,香港,你准备好了吗?

抢人才不是抢夺人才本人,因为人才并非孤立存在。他们具有流动性,与家庭、社会关系紧密相连。港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接近42万宗申请,其中超过26万宗获批,约17.5万名人才已经携同家人抵港。若将他们的受养人(包括配偶和子女)计算在内,来港人数将突破35万。这意味著,在过去两年间,政府通过高才通、优才、专才计划以及针对港人二代子女回港工作、非本港毕业生留港工作的IANG计划等多维度战略,成功吸引了大概近50万人来港。

50万新移民约占香港当前总人口比例的7%,这一数字颇为引人注目。历史上,香港从未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纳过如此多且不是以生活改善为主要目的的来港者。如1946年到1950年,香港人口从70万激增到180万,当时主要是战乱中的百姓将香港视为避风港。而到了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又有一波移民潮,主要是内地居民因生活条件悬殊而偷渡来港,人数高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

而今天如此高频次的一个正规渠道的来港潮,是香港特区政府第一次主动邀请,招贤纳士并颁发身份证,不是别人逃难或其他特殊处置安排来港。这次人口的增长,相信也是香港历史上罕见的一次大变革,而这么多人口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香港是否已做好了准备?

人口增加对公共服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社会各界是否已具备应对能力?其次,在文化融合方面,港府是否已提前下好“先手棋”?人才来了,而香港人民是否做好了接纳准备?另外,人才来港牵涉到教育、商务经济、科技、工业及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各方各界是否全面考虑过新增人才及其家庭的实际需求,做好了相应的部署和准备措施?

人才为什么来港

20世纪,来港主要诱因是因为香港收入高,生活条件好,但今天显然这个诱因已经不存在了。那么,21世纪以后,人才为什么来港?

尚海龙作为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的会长,直接接触人才多达5万人,并经常与其中几千人保持联络。通过连续两年深入互动和调研,发现来港的原因既包含稳定不变的因素,也包含一些新的变化因素。稳定不变三大主要因素是:子女教育、香港身份优势和低税率环境。

子女教育是目前香港移民潮的核心驱动力。有人认为获取香港身份或来港读书是为了便于就读内地顶尖大学,比如清华、北大。很多媒体也宣称,香港考生录取门槛相对较低。然而,调研结果显示:实际上,50%的受访者主要希望子女未来留港就读于香港五大名校。这一结果喜忧参半,喜的是香港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些名列世界百强的学府,教学品质和国际影响力均备受肯定。而计划让子女返回内地读大学的家长比例不足18%。剩馀的32%左右则希望子女能进入海外大学深造。这第一首要诱因及数字比例反应出一种对内地教育的疏离感,值得我们深思。

香港护照的吸引力在于免签170国家,可以随时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也是吸引当前香港移民的第二大因素。

至于香港的低税制,虽广为人知,但在移民考量中仅排第三位。这很大程度放映了人们对在香港获得高薪工作的信心不足,毕竟,有收入才有税。许多人才在原居住地已拥有高薪职位,而移民香港后能否找到同样薪酬的工作?我们从客观数据出发,看看香港身份究竟香还是不香?

人才来港面临的挑战

高才通服务协会持续关注并跟踪新来港人才的就业与生活状况。在过去的两年,协会举办了70馀场活动,其中包括大型的招聘会,服务了40万人次,帮助数千名高才找到工作。

然而,从调研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移民人要融入香港并不容易。尽管有十几万份人才申请获得批准,但税单增长的比例并不高,这不禁让人发问:这些人才究竟去了哪了?

以具体数字为例,过去两年港府批准了各项人才申请17多万份,加上收养人等,每月约有1万名人涌入香港。然而,除了专才的申请者已有工作外,其他计划的人才大多仍处于无业状态,他们只是先获得了身份。假设有七成即7000人能够来港工作,那么,香港是否每月都能创造或提供7000个合适的就业岗位?

此外,来港人才用武之地是否广阔?职业生涯是否有上升空间?调研结果显示,新来港人才的技能范围远远超过香港当前经济业态的需求。新来港人才涵盖多个行业,其中不乏新兴行业的专家,而香港经济目前仍较为传统,无法提供相应的岗位,这形成了一个漏斗现象。

再者,虽然香港高度重视科技行业,并致力于发展高科技产业,但原居住地的科技人才原本就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行业需求。当他们来到香港后,却发现市场需求有限,行业相对狭窄。于是,大部分来港人才不得不降维,无论是薪金还是生活品质都受到一定影响。另外,科技行业在吸纳人才时给予的薪资待遇也远不如金融行业。因此,我们看到许多人才虽然申请获批,但实际上并未来港,为了保持身份让孩子可以来港读书,他们就兼职做保险去了,这一现象显然与香港人才引进计划的初衷相悖。

人才如何留下来

良辰美愿只为等君来,唯有君伴方为春。香港要透过人才计划来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问题、新业态转型升级挑战、人才效应带动科创发展反哺稳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等等,政府诚意满满发出邀约,然而,人才并非止于申请获批。如何让人才留下来,才是人才引进计划的关键。

首先,提供优质学位,维持人才来港原动力

既然移民主要是被香港优质教育所吸引,那么优质教育学额的供应究竟充不充足?香港的确现有学额很多,但这些学额大多分布在办学困难、可能面临关闭的学校,而人才子女来港就读的目标是中等以上品质的学校。因此,确保优质学额的持续稳定供应至关重要。这是解决移民计划原动力核心问题所在。

其次,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构建多元化人才体系

引进人才,港府要有全面的计划和配套方案,以促进人才来港的就业、创业和再就业。同时,还需有相关政策,确保人才引进不会加剧本地居民就业压力,港府也需要积极为人才提供职业培训,并鼓励企业招聘,创造人才就业机会。

此外,香港期望新来港人才能够自我造血,尤其是新来港企业家能够创业,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需要引导企业并提供一些市场资讯和政策指引,特别针对初创、高新技术企业,要给他们一个过渡、适应期,帮助他们去适应新的环境,找到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同时,给予他们实质的扶持,如创业基金支持等,吸引企业家和资金投入,并创造良好的孵育环境。

不管是针对新引进的人才还是初创企业,港府在推动全球人才多元化方面仍需要继续努力。只有吸引更多元的人才来港,才能吸引全球大企业的目光。有了大企业的入驻,也才能吸引和汇集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回圈。

再次,促进人才融合,增强身份认同感

人才融入首先要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香港很多工作环境需要讲粤语和英语,来港人才要积极战胜语言关,政府也要创造学习机会。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组织过多场社区活动,如新来港人才参与献血、环保义工等,帮助人才快速融入香港,增进人才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接纳。

人才引进是一个双向融合的过程,矛盾的疏导和情感的接纳很重要。来港人才中大多为内地华人,而目前反水货客情绪仍未完全消除,如奶粉的限制令仍存在,族内歧视、摩擦问题不容忽视。在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心目当中,对于内地人涌入香港,实际上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如何接纳新来港的人才,确保来港人才不被排斥,这不仅是当地居民要做的一个功课,也是香港政府的功课。政府还需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让当地居民认识到人才引进并不是来抢饭碗,而是共同发展的机遇,避免内卷的现象。

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人才,让人才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人才来能留下来。借鉴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精神,香港要有“来了就是香港人“的气魄,有了归属感,才会爱上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贡献力量。

最后,优化续签政策,真正留住人才

近期,高才计划又增加一些高校的名单,延长了A类申请人的签证,并宽松了资本投资入境计划,港府吸引高净值人才的决心可见一斑。随著首批高才计划申请者陆续面临续签,政府与人才积极互动、相向而行尤为重要,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力助香港发展。

一个计划的成功与否,往往伴随著口碑效应。有些人因为子女教育来港,但子女毕业后,觉得城市缺乏吸引力了而选择离开。因此,政府需要关注人才的就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广阔的舞台,让每个人可以尽情发挥,实现自我价值。人才来港发展得好,自然会有好的口碑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才纷至遝来。如此,香港一定可以发展得更好。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 本刊记者 马丽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