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渗透医疗领域的今天,中医AI诊疗仍如雾里看花。这个承载着五千年东方智慧的医学体系,其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为AI技术的介入构筑起天然屏障。智能算法究竟能否真正习得"望闻问切"的精髓?下面就让我们来对比DeepSeek与3位国医大师的临床处方。
医案一
曹某,女,51岁。2020年11月19日初诊。
主诉:心慌、气短3年,再发半月余。活动则感心悸,胸闷痛及背部,口干口苦,阵发寒热,汗出明显,精神欠佳,夜间口干喜饮,梦多,二便调。舌红苔少脉细弱。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室早、室早二联率,偶发房早。
嗯,好的,我现在需要处理这个病例。患者是曹某,女,51岁,主诉心慌、气短3年,最近半个月又发作了。活动后心悸,胸闷痛连及背部,还有口干口苦,阵发寒热,汗出明显,精神不好,晚上口干喜欢喝水,多梦,二便正常。舌红苔少,脉细弱。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早、室早二联律,偶发房早。
首先,我得分析这个患者的中医证型。她的主要症状是心慌、气短,活动后加重,这提示心气不足。胸闷痛连及背部,可能涉及胸痹,气滞血瘀或者痰浊阻滞都有可能,但结合舌红苔少,脉细弱,可能偏向阴虚或有虚火。口干口苦,阵发寒热,汗出明显,这些症状看起来像是有少阳证的表现,比如小柴胡汤证,但也要考虑阴虚内热,或者气阴两虚导致的虚热。夜间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细弱,这些更支持阴虚,可能还有心阴不足。多梦可能与阴虚火旺,虚火扰心有关。
再看动态心电图的结果,频发室早、室早二联律和偶发房早,属于中医的“心悸”范畴。治疗上需要益气养阴,安神定悸,可能还要结合疏肝解郁或者调和少阳,因为有寒热往来、口苦这些症状。
首先,心气阴两虚是基础。可能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来益气养阴。然后,如果存在少阳证,可能需要小柴胡汤加减,但需要结合其他症状。患者有胸闷痛,可能有气滞血瘀,可以加丹参、檀香、砂仁等活血行气。口干明显,可以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安神的话,可以用酸枣仁、柏子仁、龙骨、牡蛎。如果有虚火,可能用黄连、黄芩清心火,但要注意患者脉细弱,可能不宜过用苦寒。
另外,患者有阵发寒热、汗出,这可能属于营卫不和,桂枝汤或柴胡剂可以考虑。但结合口苦,可能偏向柴胡剂,比如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和寒热。不过小柴胡汤里的柴胡、黄芩可能有助于疏肝清热,但患者脉细弱,可能需注意用量,或适当加入滋阴的药物。
综合来看,患者应该是气阴两虚,兼有少阳枢机不利,或者阴虚内热,虚火扰心。处方可能需要益气养阴、清热安神,兼以和解少阳或调和营卫。
可能的方剂组合是生脉散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或者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汤(复脉汤)适用于气血阴阳俱虚的心悸,脉结代,但患者舌红少苔,可能更偏向阴虚,所以炙甘草汤中的桂枝、生姜可能需要调整。或者用天王补心丹合小柴胡汤加减。
比如,可以考虑: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柴胡、黄芩、半夏、龙骨、牡蛎、丹参、酸枣仁、生地、当归、炙甘草。如果有胸闷痛,加瓜蒌、薤白,但患者苔少,可能痰浊不重,所以可能不用,而用丹参、檀香等活血行气。
需要检查药物之间的配伍,是否有冲突,比如柴胡是否会升散太过,但配合龙骨、牡蛎可能收敛。另外,患者脉细弱,可能需要补益为主,不宜过于发散。所以可能以生脉散为基础,加安神定悸的药,再加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处理寒热往来和口苦。
但需注意阴虚的情况,柴胡是否适合。如果阴虚明显,柴胡可能耗阴,所以用量不宜过大,或者配合养阴药。
另一个可能性是使用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天王补心丹适用于阴虚血少,虚火内扰的心悸、失眠、梦多,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这可能更符合患者的情况。但患者还有寒热往来、口苦,可能需要结合小柴胡汤的某些成分。
或者,可以先用炙甘草汤加减,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炙甘草汤中的生地、麦冬、阿胶等滋阴,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桂枝、生姜通阳,但患者舌红少苔,可能阴虚较重,桂枝生姜可能稍温,可以适当减少用量,或改用其他通阳而不燥的药物。
总的来说,可能处方为:
太子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生地15g,丹参15g,酸枣仁15g,柏子仁10g,柴胡10g,黄芩1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炙甘草10g,浮小麦30g,大枣10g。
这里考虑生脉散益气养阴,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处理寒热、口苦,龙骨牡蛎安神定悸,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丹参活血,生地滋阴,浮小麦、大枣可能有助于敛汗养心。炙甘草调和诸药,同时配合丹参可能有益气活血的作用。
但需要再核对是否有其他需要考虑的证候,比如是否存在血瘀,患者是否有胸痛,可能加川芎、红花等,但患者脉细弱,可能不宜过用活血药,所以丹参可能足够。此外,患者多梦,可加夜交藤、合欢皮等安神。
总之,这个处方可能需要益气养阴,清热安神,调和少阳,同时兼顾活血通络,但以滋阴益气为主,避免过于温燥或苦寒伤阴。
根据患者症状及舌脉表现,辨证为气阴两虚,虚火扰心,兼少阳枢机不利。治宜益气养阴、清热安神,和解少阳。
处方建议如下:
处方组成
太子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生地黄15g,丹参15g,酸枣仁15g,柴胡10g,黄芩1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炙甘草10g,浮小麦30g,柏子仁10g,大枣10g。
方解
1、益气养阴: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脉散)益气生津,养阴复脉;生地黄滋阴清热,增强养阴之力。
2、和解少阳:柴胡、黄芩疏肝清热,和解少阳,改善寒热往来、口苦。
3、安神定悸: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龙骨、牡蛎重镇潜阳,敛汗定悸。
4、调和营卫:浮小麦、大枣调和营卫,敛汗养心。
5、活血通络:丹参活血化瘀,通心络,缓解胸闷痛。
6、调和诸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兼复脉定悸。
加减调整
若夜间口干甚,加玄参15g、石斛10g以增滋阴之力。
若胸闷痛明显,加檀香6g、砂仁6g行气宽胸。
若多梦难眠,加夜交藤15g、合欢皮10g安神解郁。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连服7剂后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方药。
注意事项
1、避免劳累及情绪波动,饮食清淡,忌辛辣燥热之品。
2、监测心率变化,必要时配合现代医学治疗。
本方以益气养阴为主,兼顾清热安神、和解少阳,旨在改善心悸、气短、寒热、多梦等症,同时调和阴阳,恢复心脉气血运行。
国医大师刘志明处方
诊断:胸痹、心悸(心气亏虚,胸阳不展)。
方予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姜汤加味:茯苓12g,杏仁9g,甘草6g,枳壳9g,橘皮6g,瓜蒌12g,薤白9g,酸枣仁12g,太子参12g,远志5g。7剂,日1剂,水煎服。
随访:患者服药一周后心慌气短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夜梦减少。自行原方服用半月余诸症减轻,复查心电图示“偶发室早”。
按该患者为51岁之女性,心肺亏虚、心阳不展故心慌、气短,活动后心悸发作,精神欠佳;心阳不足,心脉痹阻可见胸部闷痛牵及背部,阳不入阴故易汗出;心神失养则梦多;病久气机阻滞,郁而化热,伤及营阴而口干、口苦、喜饮,舌红苔少;脉细弱乃正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象。根据《金匮要略》“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故刘志明将两方合用以宽胸理气,加瓜蒌、薤白加强行气散结之功,酸枣仁宁心安神,远志豁痰利窍,太子参益气扶正。药味虽简,却配伍严谨,师古而不泥古,用经方的同时不忘四诊合参随证加减。
国医大师刘志明处方出自《中国中医药报》2024-09-20-05版
医案二
陈某,女,76岁,江西南昌人。患者于2017年3月因“咳嗽咳痰伴胸闷1月”,行CT提示右下肺中央型肺癌,遂于2017年3月31日至当地医院行右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为中分化腺癌,分期为pT1N0M0IA期,分子监测示: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10月出现背痛,检查提示:第7颈椎,第2、9胸椎,右肩胛骨,右侧耻骨转移。10月12日开始口服吉非替尼靶向治疗。11月23日以“右肺癌根治术7月余,背痛1月”为主诉来诊。症见:精神疲倦,双下肢乏力,头晕,背痛,胸闷,少许咳嗽,咳白痰,无气促咯血,无皮疹,无消瘦,纳眠可,小便调,大便溏,1~2次/日,舌暗红,苔白偏腻,脉滑。
嗯,我现在需要为这位肺癌术后的患者提供中医处方建议。首先,我得仔细分析她的病情和症状。患者76岁,女性,来自江西南昌。2017年3月做了右肺癌根治术,病理是中分化腺癌,pT1N0M0 IA期,有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之后在10月出现骨转移,开始用吉非替尼治疗。现在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疲倦、双下肢乏力、头晕、背痛、胸闷、咳嗽有白痰,大便溏,舌暗红苔白偏腻,脉滑。
首先,中医辨证方面,她的症状显示可能有气虚、痰湿、血瘀的情况。术后正气受损,加上靶向药可能影响脾胃,导致气虚。舌暗红提示有瘀血,苔白腻、脉滑说明痰湿内蕴。背痛和骨转移可能与肾虚有关,因为肾主骨。此外,头晕、乏力也是气虚的表现。大便溏可能是脾虚湿盛所致。
需要确定治则,可能以益气健脾、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考虑补肾强骨。但要注意不能过于攻伐,毕竟患者年纪大,体质较弱,需要扶正祛邪兼顾。
常用的方剂可以考虑六君子汤加减,补气健脾化痰。加上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仁、红花,或者丹参、赤芍。如果有肾虚骨转移,可以加用补骨脂、骨碎补、杜仲等。止咳化痰方面,可以用半夏、陈皮、茯苓,或者杏仁、紫菀、款冬花。背痛的话,可能加用延胡索、乳香、没药等止痛药,但要考虑是否有血瘀气滞的因素。
另外,患者正在服用吉非替尼,需要注意中药与靶向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肝酶代谢的药物,比如某些含有CYP3A4抑制或诱导成分的中药,如圣约翰草等,但一般情况下传统中药配伍可能相对安全,不过仍需谨慎。
另外,患者有骨转移,中医认为属于“骨痹”、“骨蚀”,可能涉及肾虚血瘀,可以考虑补肾活血,如使用续断、桑寄生、牛膝等,同时配合虫类药如全蝎、蜈蚣来通络止痛,但需注意虫类药可能对脾胃有刺激,患者目前大便溏,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配伍健脾药物。
综合这些因素,处方可能包括: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加法半夏、陈皮(二陈汤化痰),加黄芪增强补气,当归活血,补骨脂、骨碎补补肾强骨,桃仁、丹参活血化瘀,延胡索止痛,再加砂仁或白豆蔻化湿和胃,改善苔腻和大便溏的情况。若有咳嗽,可加杏仁、紫菀。同时,可考虑加入薏苡仁利湿健脾,对肺癌痰湿也有帮助。
需要确保处方整体药性平和,避免过于寒凉或燥热,同时兼顾各种症状。比如,舌暗红可能有点内热,但苔白腻又显示痰湿为主,所以清热药不宜过多,可能用一点浙贝母或天花粉,但需谨慎。或者考虑用薏苡仁、冬瓜子之类的药物,既能利湿又能清热。
另外,脉滑主痰湿,所以化痰祛湿是关键。同时,患者术后正气不足,必须补气以增强免疫力。可能还需要顾护脾胃,促进药物的吸收,避免使用过于滋腻或伤胃的药物。
总结下来,可能的处方组成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黄芪、补骨脂、骨碎补、丹参、桃仁、延胡索、薏苡仁、砂仁、杏仁、紫菀。剂量方面要根据患者体质调整,比如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甘草6g,半夏9g,陈皮6g,黄芪20g,补骨脂10g,骨碎补15g,丹参15g,桃仁10g,延胡索10g,薏苡仁30g,砂仁6g(后下),杏仁10g,紫菀10g。可能还需要根据大便情况调整,如果便溏严重,可加山药、炒扁豆等健脾止泻。
另外,是否有必要加入解毒抗癌的中药,比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但患者目前正气虚,可能不适合过于攻邪的药物,应以扶正为主,适当配合一些清热解毒的抗癌药,但用量不宜过大,以免伤正。可以酌情加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但需要观察患者反应。
最后,建议患者继续配合西医治疗,中药作为辅助,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注意随访,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剂。
根据患者症状及中医辨证分析,建议如下处方:
中医辨证:气虚痰瘀互结,兼肾虚骨弱
治则:益气健脾,化痰祛湿,活血通络,补肾强骨
处方(剂量供参考,具体需根据临床调整):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6g(四君子汤益气健脾)
黄芪20g(增强补气,扶正固本)
法半夏9g,陈皮6g(二陈汤燥湿化痰)
补骨脂10g,骨碎补15g(补肾强骨,缓解骨转移疼痛)
丹参15g,桃仁10g(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延胡索10g(行气活血,缓解背痛)
薏苡仁30g(健脾利湿,兼清肺热)
砂仁6g(后下)(醒脾化湿,改善苔腻便溏)
杏仁10g,紫菀10g(止咳化痰,润肺平喘)
白花蛇舌草15g(清热解毒,辅助抗癌)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7剂后复诊调整。
加减建议:
便溏明显:加炒山药15g、炒扁豆15g以健脾止泻。
头晕甚:加天麻10g、钩藤12g(后下)平肝熄风。
痰多难咳:加浙贝母10g、瓜蒌皮12g清热化痰。
注意事项:
1、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吉非替尼产生相互作用。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适当补充营养。
3、结合西医治疗,定期复查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
方解:
本方以四君子汤合二陈汤为基础,补气健脾、化痰除湿,针对术后气虚及痰湿内蕴;黄芪增强扶正;补骨脂、骨碎补补肾强骨,改善骨转移症状;丹参、桃仁活血化瘀;延胡索止痛;薏苡仁、砂仁调理脾胃;杏仁、紫菀止咳化痰;白花蛇舌草辅助抗癌。全方扶正祛邪兼顾,旨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调整用药,密切随访病情变化。
国医大师周岱翰初诊处方
诊断:肺癌(脾虚痰湿型)。
方予益气除痰方加减:党参15g,生半夏15g(先煎),山慈菇15g,守宫6g,浙贝母15g,仙鹤草30g,茯苓15g,葛根20g,龙葵13g,威灵仙20g,杜仲3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按本病系肺癌术后复发多发骨转移患者,一线使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0.2个月,该患者PFS为29月。病情进展出现脑转移后,二线使用奥希替尼靶向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0.1个月,现患者已治疗30月。总体生存时间达60月,生活质量优良,“带瘤生存”有赖于中医药发挥增效减毒作用。
国医大师周岱翰处方出自《中国中医药报》2024-09-06-05版
医案三
陈某,男,57岁,2020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胃脘隐痛,嗳气,脘腹胀满痞塞,纳呆,上腹部有压痛,排便黏腻不爽。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滑。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胃窦黏膜慢性炎症,中度腺性肠化,轻度异型增生。
嗯,这个患者的情况看起来挺复杂的。首先,主诉是胃脘隐痛,嗳气,脘腹胀满痞塞,还有纳呆,也就是食欲不振。触诊上腹部有压痛,排便黏腻不爽。舌象是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滑。胃镜和病理检查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中度腺性肠化和轻度异型增生。
首先,我得分析一下证型。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胃脘隐痛,胀满痞塞,这是典型的脾胃气滞的表现。嗳气说明胃气上逆,气机不畅。纳呆则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食欲减退。排便黏腻不爽,加上舌苔黄厚腻,脉滑,这些都是湿热内蕴的征象。舌暗红可能提示有血瘀的情况,而脉弦细则可能与肝气郁结有关,因为弦脉常主肝病或痛证。
所以综合起来,这个患者的证型应该是脾胃湿热,气滞血瘀,可能还有肝郁的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里多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而肠化和异型增生可能属于痰瘀互结,久病入络的情况。
接下来考虑治法。需要清热化湿,行气活血,疏肝和胃。同时,因为患者有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可能需要一些具有抗肠化或逆转异型增生的中药,比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这些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应用。
选方的话,可以考虑半夏泻心汤加减,因为该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适合湿热中阻的情况。但患者还有气滞血瘀,可能需要加一些行气活血的药物,比如丹参、郁金、延胡索等。另外,如果有肝郁,可以加柴胡、香附疏肝理气。
具体药物的话,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半夏、干姜辛开散结,党参、甘草补中益气,但可能患者湿热较重,党参是否合适需要斟酌,或者改用太子参之类的益气养阴药。另外,加厚朴、枳实以行气消胀,加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丹参、莪术活血化瘀,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抗肠化。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帮助消化,改善纳呆。
不过要注意,患者舌暗红,有血瘀,所以活血药不能少。同时,苔黄厚腻,湿热较重,清热化湿的力度要足够,但也要避免过于苦寒伤胃。可能需要加入砂仁、陈皮等理气化湿,同时保护胃气。
另外,患者脉弦细,可能存在阴虚的情况,或者久病伤阴,所以在清热的同时,可能需要顾护阴液,比如加用沙参、麦冬,但要看是否有阴虚症状,这里患者没有明显的口干咽燥,可能暂时不需要,或者少量使用。
总结一下处方思路:清热化湿,行气活血,疏肝和胃。方药可能包括黄连、黄芩、半夏、干姜、厚朴、枳实、茯苓、薏苡仁、丹参、莪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焦三仙、甘草等。如果有肝郁,加柴胡、香附。如果有阴虚,加沙参、麦冬。同时注意调整药量,避免过于苦寒伤胃。
需要确认的是,患者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比如反酸、烧心,或者是否有便溏或便秘,但根据现有信息,排便黏腻不爽,可能偏向湿热下注。另外,患者的病程较长,是否有脾虚的情况,需要兼顾健脾,但当前以祛邪为主,待湿热减轻后再补益。
总之,处方可能需要半夏泻心汤合丹参饮加减,加上抗肠化的药物,同时理气活血。
根据患者症状及舌脉,证属脾胃湿热、气滞血瘀,兼有肝郁。治宜清热化湿、行气活血、疏肝和胃。处方如下:
方药组成:
黄连 9g,黄芩 12g,清半夏 9g,干姜 6g,厚朴 12g,枳实 12g,茯苓 15g,薏苡仁 30g,丹参 15g,莪术 9g,白花蛇舌草 30g,半枝莲 15g,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各10g),柴胡 9g,香附 12g,甘草 6g
方解:
1、清热化湿:黄连、黄芩苦寒燥湿清热;半夏、干姜辛开散结,调和寒热。
2、行气消胀:厚朴、枳实、香附理气除满,柴胡疏肝解郁,助气机通畅。
3、活血化瘀:丹参、莪术活血通络,改善胃黏膜血瘀及异型增生。
4、抗肠化/抗癌前病变: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现代研究显示可逆转肠化生。
5、健脾和胃: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焦三仙消食导滞,改善纳呆。
6、调和诸药: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
加减建议:
若口干舌燥,加沙参 12g、麦冬 12g 养阴生津。
若反酸烧心,加煅瓦楞子 15g、海螵蛸 15g 制酸护膜。
若便溏明显,加炒白术 15g、山药 15g 健脾止泻。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14剂后复诊调整。
注意事项:
1、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酒,保持情绪舒畅。
2、定期复查胃镜及病理,监测病情变化。
3、若服药后胃脘不适加重,需及时调整方药。
本方案以祛邪为主,兼顾调畅气机,长期治疗需根据湿热消退情况逐步增加健脾扶正之品,如党参、白术等,以促进胃黏膜修复。
国医大师李佃贵初诊处方
诊断:胃痞病(浊毒内蕴,气血瘀滞)。
治则:化浊解毒,活血止痛。
处方:蒲黄9g(包),五灵脂15g(包),延胡索12g,全蝎9g,厚朴15g,香附15g(打),白芍30g,砂仁12g(后下),白花蛇舌草15g,茵陈15g,黄芩12g,黄连12g,苦参15g,黄药子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绞股蓝12g,三七粉2g(冲)。水煎服,14剂,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按本案患者为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腺性肠化、轻度异型增生,根据其主要症状及排便黏腻不爽、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滑等,中医辨证为浊毒内蕴、气血瘀滞。以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方中茵陈、砂仁化浊;黄芩、黄连、苦参、黄药子解毒;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活血化瘀;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防癌抗癌;全蝎攻毒散结。诸药合用可使浊化毒除,气行血畅,积除郁解,痰消火散,恢复脾升胃降之生理。脾气上升,胃之津液得下,胃气和调,胃得津液阴血润养,萎缩之腺体可缓慢恢复正常。另外需注意的是,本病的治疗,饮食调理极为重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酒忌烟,一定嘱咐患者密切配合,方能保证治疗达到预期效果。
国医大师李佃贵处方出自《中国中医药报》2024-10-09-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