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个“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外交政策风向标再次指向"单边主义"。

2025年2月4日,特朗普政府宣布两项重大外交决策:

正式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并永久终止对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的资金支持。

此举恰逢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美期间,引发国际社会对中东局势的新一轮担忧。



一、战略协同:美以双线施压

特朗普此次签署的行政令延续其一贯外交风格。

早在2018年第一任期,美国就以"系统性反以色列偏见"为由退出人权理事会,并切断对近东救济工程处的资助,直至2021年拜登政府恢复参与。

此次决策被视作对以色列立场的强化支持,内塔尼亚胡在声明中称该机构已沦为"哈马斯控制的恐怖组织",并赞扬特朗普"捍卫了文明世界的价值观"。



二、争议漩涡中的关键机构

近东救济工程处作为中东地区最大人道主义机构,承担着约590万注册难民的教育、医疗等基础服务。

该组织在加沙地带运营58个难民营、706所学校及140个医疗设施,本轮巴以冲突后更成为90%流离失所者的生命线。

但以色列指控其12名员工参与2024年10月7日袭击事件,尽管联合国已解雇涉事人员并启动调查,美以仍坚持切断资金。



三、国际社会的分裂立场

欧盟三强(英法德)联合声明对以色列的禁令表示"严重关切",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强调该机构"不可替代"。

但美国国会2024年3月通过法案,将资助禁令延长至2025年,此次特朗普政府更将其永久化。

沙特虽紧急注资4000万美元,但难以填补美国年均3-4亿美元的资助缺口。



四、地缘政治的连锁反应

该决策恰逢加沙停火第二阶段谈判关键期。

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经济杠杆"重塑中东格局:

既巩固美以同盟,又削弱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协调机制。

但人道主义危机正在加剧——加沙81%家庭缺乏清洁水源,31%幼儿面临急性营养不良,资金断供恐使230万人陷入生存危机。



五、制度博弈的深层矛盾

人权理事会预定2025年8月审议美国人权记录,这被视作特朗普先发制人的政治操作。

虽然理事会无法律约束力,但其"普遍定期审议"机制具有重要政治象征意义。

美方此举不仅规避国际监督,更试图重塑全球人权话语体系。

正如联合国官员所言,特朗普的"退群"策略实为迫使国际机构接受"美国优先"的改革方案。




在这场战略博弈中,人道主义需求与地缘政治算计形成尖锐对立。

当美国将其全球影响力转化为特定议程的施压工具时,国际多边主义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加沙难民营中等待援助的民众,则成为这场高层博弈中最脆弱的注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