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编辑|t
引言
有句话说得好,“英雄的名字,总是被镌刻在历史的石碑上。”但有些英雄,直到最后一刻,依然在为信念呐喊。
在1940年,年仅25岁的陈康容,面对死亡的威胁,她没有低头,依然用坚韧的意志和悲壮的革命情怀回应。
她生命的壮烈牺牲,成为了那片土地上再也没有现在的烈火——这个名字,叫陈康容。
面对国民党的“剥皮威逼”,她用诗词回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正式拉开帷幕。此时,陈康容正在厦门大学就读,并且早已加入中国共产党,活跃在各类抗日救国的活动中。
在时代的洪流中,她像许许多多的青年一样,心中燃烧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深沉的忧虑。然而,她的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险恶与挑战。
1938年,陈康容被派遣回到家乡——永定岐岭,参与组织的工作。那个地方,名不见经传,却是当时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她化名陈容,与一名同志郑兴楚一同抵达。
她担任了党支部宣传委员,开始通过学校与社团活动,宣传抗日思想,动员群众参与抗战。那时的她,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革命的火种。
然而,风云突变,1940年,随着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运动席卷整个闽西地区,陈康容和她的同伴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死威胁。
8月,陈康容接到了一个紧急的消息——国民党已经开始行动了,白皮红心的保长陈荣松得知消息后,冒险给陈康容送来了紧急通知,命令她立刻撤离。
然而,国民党的保安团很快包围了岐岭下山村,意图抓捕她。就在陈康容准备收拾行李准备上山避难时,敌人已悄然包围了她的家。
第二天清晨,陈康容被捕,随即被押送到保安团驻地抚市,开始了漫长的审讯与拷打。这场审讯,可以说是惨无人道。
保安团团长谭嗣新一开始便采取了最为残酷的手段——用剥皮的威胁迫使陈康容屈服。然而,这位年轻的革命者,面对生死威胁,始终坚定不移。
她的勇气,远超常人,面对刽子手的威逼利诱,她没有丝毫的退缩。为了引起她的恐惧,敌人不仅威胁要剥皮,还要肢解她,目的是想让她在屈服的边缘崩溃。
然而,陈康容的回答令他们大吃一惊。“青春价无比,团聚何须提?为了申正义,何惧剥重皮!”她写下了这行诗,指责那些图谋毁灭祖国、压迫人民的罪行。她用诗词,回应了敌人的威胁。
在整个审讯过程中,她丝毫不为暴力所动,甚至在极度疼痛下依旧坚守自己的信仰。见这一招不起作用,敌人开始变化策略,转而用金钱与情感来威胁她。
她被告知,如果她答应合作,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还可以看到远在他乡的儿子。然而,陈康容冷笑一声,面对诱惑,她毫不动摇,严词拒绝:“要我听从你们这些猪群狗党,万万办不到!”
这些话语,是陈康容的最后誓言,是她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紧密联系的真实写照。在这一刻,她成为了真正的英雄,不是因为她取得了什么胜利,而是因为她无畏死亡、坚定不移地捍卫自己的信念。
歌声未散,英雄已逝——她的最后时刻
1940年9月17日,陈康容在保安团的监禁中度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国民党顽固派对于她的折磨,既是肉体上的摧残,也是精神上的凌辱。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她屈服,反而使她愈发坚定。在被押送至活埋地点的过程中,陈康容始终未曾屈服。
敌人的刽子手们将她押到抚市对面的山包上,此时,她依然毫不畏惧,迈着坚定的步伐,嘴里高唱《国际歌》,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首歌,也是她为信仰献出的最后旋律。
陈康容在歌声中临终,声音高亢激昂,仿佛是在嘲笑那些压迫她的人。即便面临死神的降临,她依旧以一种近乎狂热的姿态,将自己的生命与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
她是在缅甸长大的归国侨胞,受到父亲的熏陶而开启了革命思想。15岁的时候,毅然选择了离开家人留在祖国求学。
从入党的那一天开始,陈康容就决心要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革命事业。正在抱着这种“死亦何惧”的大无畏精神,无论敌人是要剥皮还是要活埋,她都宁死不屈。
陈康容被活埋时,刽子手们残酷地将她推入已经挖好的土坑。尽管他们已将她的身体深深埋入泥土,但她的灵魂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歌唱。
她在临死前高喊的最后一句话,是对祖国、对人民、对革命事业最强烈的呼唤:“中国共产党万岁!”她的生命,仿佛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
那时她只有25岁,正是一个人的青春最为灿烂的时候,但她却将这一切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在她的死去之后,这片土地,仍然铭记着她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
“康容支队”的荣耀
陈康容的壮烈牺牲,给她的丈夫黄会斋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然而,这场悲痛并未让黄会斋失去对革命的信念,相反,他更加坚定了继续斗争的决心。
为了纪念陈康容,他改名为黄康,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奋斗。为了纪念陈康容这位英勇的女英雄,永定组建了“康容支队”并在金丰大山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游击战斗。
“康容支队”不仅仅是一支游击队,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这支队伍在长期的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活跃在汀江一带,进行一系列反顽自卫的军事行动。
在新中国成立后,“康容支队”成为了无数英雄传奇的代表,而陈康容的名字也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她不仅是福建革命历史的缩影,也是整个中国抗日救国的象征。
这一段历史,虽已远去,但其精神却在黄会斋与“康容支队”的传承中持续发扬光大。陈康容,作为一位普通的华侨女儿,用她的血肉与生命,书写了属于中国革命的壮丽篇章。
参考资料:
“为了伸正义,何惧剥重皮”——归侨抗日女英烈陈康容.红土地.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