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去看《封神二》了,但今年的春节档电影竞争非常激烈,而《封神二》的口碑一直不大好,所以也就拖了下来。但临近假期收尾,还是决定自己亲自去看一下,毕竟《封神一》中的殷商元素还是让我觉得惊艳的。

但《封神二》的排片也越来越少了,周边的IMAX一天仅有一场,还是在晚上十点以后。不过既然假期还没结束,凌晨睡觉的习惯还没改过来,这个时间点倒是也还可以接受。

两个多小时的观影下来,感触还是很多的,一方面这部电影没有网上说的那么难看,看来每个人的喜好确实不同,有的人喜欢青菜,有的人喜欢肉食,喜欢不喜欢还是需要自己去试一下才知道。


而这部电影让我感觉惊喜的还是其中《诗经体》歌曲的运用。

之前我在聊到《诗经》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古代的《诗经》中收录的诗大部分都是民歌,也就是都是唱出来的。其实中国古代的词也大多都是配套固定的曲目唱出来的。但是由于只有文字流传了下来,很多曲调已经流失了,而我们读文字的时候,总是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意境。

但《封神二》中,却汲取了大量《诗经》的元素,创造了两首歌曲,片中音乐一出,直接就让人体会到了《诗经》之美。

其中第一首就是片中邓玉婵西伐西岐,在过黄河时,征来的西岐的劳工在水中看到邓玉婵是女将军,挑衅性的唱的那首《女怀》;

有女怀春 河水其泱

何不同舟 共泛水中央

有女独行 山野其荒

何不同车 共赴道路长

有女忧心 雨雪其滂

何不同止 愿慰汝心伤

有女无归 北风其凉

何不同栖 愿效彼鸳鸯

这首诗并不是《诗经》原文,是电影的创作者再次创作的作品,但是有女怀春确实是出于《诗经》,原作是:《诗经·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tuì脱兮!无感我帨shuì兮!无使尨máng也吠

这首诗表现了少女遇到有情人,那种紧张又愉悦的心情。而在电影里,词作者用“何不同舟”“何不同车”“何不同止”,使用了《诗经·山有枢》“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首创的“何不”句式。

“河水其泱”,使用了《诗经·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的句式,“泱”字出自《诗经·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而共泛水中央就看出来《蒹葭》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感觉。

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感觉出这样的四言,五言的诗有什么妙处,但是我们看封神二采用了这种风格的词,天生就具有独特的韵律感,让人郎朗上口,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样的词曲刻画和剧情是相关的,当时邓婵玉作为先锋讨伐西岐,姬发在黄河以造桥做埋伏,然后用这样的词句来挑逗邓婵玉,然后邓婵玉却不懊恼,反而让这些人唱大声点,恰恰凸显了邓婵玉作为将军,其非常的自信,根本就不理会其它人对其的挑衅。当一个人足够强大的时候,确实可以藐视一切嘲讽,试问我们平常人有多少人面对别人的风言风语能泰然处之呢?

所以从这一段歌曲中,不能不让人爱上这个强大而又自信的女将军。

而在电影的末尾,当邓婵玉和姬发联手,破坏了闻太师的阵法的时候,在濒临死亡之际,邓婵玉让姬发再给她唱一首这个歌曲,其实标志着她在最后一刻,放下了所有的防备,从一个军人回归到了一个人,她是一个女人,她也想拥有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做一个人的快乐。看到这个镜头,回想起她远征西岐时候的意气风发,确实会有酸楚的感觉。

而片中出现的另外一段模仿《诗经》的歌曲 就是西岐的百姓在抵御了殷商第一轮攻击后的自发的庆祝活动,在广场上,大家围着篝火唱起了《鸣岐》:

凤鸣岐山 鱼潜渭水

黍麦离离 葛麻苇苇

适此乐土 我居我处

适此乐土 我居我处

维鹊有巢 维我有家

筑之营之 成室成家

适此乐土 我居我处

适此乐土 我居我处

父母之急 匍匐救之

守家守土 如山如阜

适此乐土 我居我处

适此乐土 我居我处

其中凤鸣岐山改编自《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周人以凤凰为图腾,凤凰在岐山上而鸣就是最吉祥的象征。

“适此乐土”,改编自《诗经·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在殷商的暴政下,岐山已经成为了最后一方乐土。

而这一段岐山的百姓庆祝胜利的画面,才深深的打动了邓婵玉,这样的简单的快乐是她以前从未感受到的,这才让她感受到作为一个将军,让人民生活富足和快乐才应该是自己的目标,才把她从一个殷商的工具人回归到了一个人,也才有了后续她对闻太师的叛变。

而在该片片尾,再次唱响的是捷克隽逸空灵的《有女》的歌声。这首歌在《女怀》的基础上做了改动:

有女孤身

策马昂扬

战鼓声声 风沙铸戎装

有女铮铮

热血难凉

问君何人 邀我入月光

我只爱 爱旗鼓相当

只有此刻的滚烫

无来日方长

我一生 未羡过鸳鸯

何为爱迎大风飞扬

血雨刀光

硬仗一场

为心中明月 不枉

有女无问 河水其泱

山野其荒 猎猎北风凉

纵马同行 生死皆往

何以念我 将军的模样

月光啊 我爱他纯良

是漆黑黑的世上

我的篝火旁

有归程 便不再流浪

愿他知我为何前往

深渊万丈

为那座城

美酒与歌唱 如常

邓婵玉的一生,始终以父亲为榜样,为了大商而征战,没有感情,没有性别,变成了一个工具人,所以在影片一开始,当闻太师面对讨伐西岐的命令都以告老还乡来抵制,而邓婵玉却主动请缨,这时她的头脑中只有军人的荣誉和殷商的荣誉,没有所谓的是非和善恶。

但当邓婵玉讨伐西岐时,却遇到了为了黎民百姓愿意用自己生命来结束战争的充满大爱的姬发,让她对自己的目标产生了动摇,从而对闻太师的屠城的命令产生了抵触。而当她进入岐山,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快乐时,他才明白自己不应该仅仅是工具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判断,至此完成了邓婵玉的蜕变。

所以这部《封神二》中邓婵玉的塑造是非常成功而且非常立体的,如果说封神一是姬发等人的蜕变,到了封神二,邓婵玉这些商纣王体系内更多力量的蜕变,才是武王伐纣之所以能成功的关键。(其实真实的武王伐纣也是如此,周的力量其实是非常弱的,但孟津观兵,各地诸侯纷纷加入姬发的讨伐商纣的行列,才让姬发坚定了伐纣的信心)

武王伐纣的历史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

而片中邓婵玉的形象立了起来,反而更衬托了姬发作为西岐的接班人,一开始还是充满了圣母心,所以优柔寡断,让人恨得牙痒痒,很多人不喜欢封神二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姬发跟邓婵玉比起来,更不像一个男人。但从我看来,姬发的这个人设跟第一部是有沿袭关系的,姬发这个人作为质子在纣王身边生活多年,本身就被灌输了很多理想化的东西,背叛商纣是其第一次蜕变,而西岐保卫战中,通过邓婵玉等人的牺牲懂得妥协是没有出路的,至此完成其第二次蜕变其实也是符合人物设定的。


有了保卫家园之心,才有了伐纣的决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封神一和封神二之间的逻辑还是相对清晰的。

当然我也认为封神系列在特效和其它人物设定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看封三的彩蛋,蛊化的军队这方面有《指环王》的感觉了,中式神话还是应该多用中国元素,这才能吸引更多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入场,在特效方面也应该如此。

不过总体来讲,封神第二部塑造了一个立体的邓婵玉,而其出彩的歌曲创作还是深深的打动了我,这就让这部电影本身产生了价值。


另外我个人建议这样的电影还是要在大屏幕上看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最后给大家再附上这两首《诗经》风格歌曲,大家感受一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