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佛教中的菩萨大多是端庄肃穆、正襟危坐的形象。然而,今年春节在河北过年时,我却目睹了两种别具一格的菩萨形象,值得记录下来。

其一便是坐落在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倒坐观音像”,它集三大特色于一身,堪称天下一绝,独一无二

特色之一是殿后倒座。通常在寺庙中所见的观音菩萨塑像,大多是坐北朝南面向众生,而正定隆兴寺的这尊观音塑像却位于摩尼殿的背壁上,一反常规地坐南朝北,故而被称作“倒座观音”。


那么此地的观音为何会倒座呢?有一种说法是“叹众生不肯回头”,于是观音倒座以警示众生远离邪恶,转身向善,回头是岸;还有一种说法是“普渡众生,倒坐慈航”,寓意观音菩萨以倒坐慈航之态,为众生指引方向,渡化他们脱离苦海。

特色之二是坐姿独特。平常寺庙里的观音坐像大多是手持净瓶和杨柳,正襟危坐于莲花台上,呈现出文静端庄的形象。


而正定隆兴寺的这尊观音塑像却别出心裁地呈现出“翘二郎腿”的坐姿,只见她左足踏莲,右足屈膝搭于左腿之上,右手绕右膝轻抚左腕,尽显闲适自然,仿佛在与人悠然闲谈一般。

特色之三是彩妆绚丽,面容秀美,神情随性,美艳绝伦。正定隆兴寺的这尊观音塑像打破了一般寺庙里观音菩萨造像严肃、高高在上的形象,极具人性的光辉。


鲁迅曾评价普通佛像是将人神化,而正定隆兴寺的这座观音像则“把神人化”,因此鲁迅将之誉为“东方美神”,并一直将自己在山本照相馆购得的这尊观音像照片置于书桌上,时常观赏。


除正定隆兴寺的倒坐观音外,河北博物院展出的曲阳石雕“思惟菩萨”造像亦别具一格。这些思惟菩萨也呈现出较为罕见的“翘二郎腿”坐姿。

实际上,这种现代人所谓的“翘二郎腿”坐姿,即左腿自然下垂、右脚踝置于左膝上的姿态,在佛教经典中被称作“半跏趺坐”。而持“半跏趺坐”的佛像若同时将右肘部支撑在右腿上,以右手掌或手指托着下颌作思考状,便是典型的“半跏思惟像”。

“半跏思惟像”展现的是释迦牟尼未成佛之前思索人生、明悟哲理的姿态,故而又称“思惟菩萨”。


据佛典记载,释迦佛身为太子时,曾于树下思惟并悟得初禅,其体态呈思惟之相,因此被称为思惟菩萨。由此可见,思惟菩萨与人们熟知的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独立的菩萨有所不同,它是释迦牟尼在成佛前修行历程中的一个象征性形象。

1953年,在盛产白玉的河北省曲阳县修德寺的埋藏坑内,发掘出上千件白石造像。其中,思惟像、思惟双身像等皆为前所未见的造像样式,形成了曲阳造像独有的艺术风貌。

遗憾的是,由于被发掘的埋藏坑内佛像数量众多且堆放杂乱,部分石像损毁较为严重。以这尊思惟菩萨为例,项后的光盘损毁近半,原本托颊的右手和扶膝的左手均已残断,仅右脸上留存着一根手指的残痕,尚依稀可见其扶颊思索的模样。


而这尊保存相对完整的思惟菩萨坐像,右手托着脸颊,一根高高翘起的食指指向面带微笑的脸庞,给人一种轻松有趣之感。


从正定隆兴寺的倒座观音到曲阳石雕的思惟菩萨,每一尊雕像都像是跨越时空的使者,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倒坐观音的悠然闲适,还是思惟菩萨的沉思冥想,都代表着古代艺术家们对美的极致追求和深刻理解,令隔着岁月长河的我们,亦能深刻感受到艺术跨越时空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