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运,交通运输部预计,2025年春运迎来高峰,人员流动量将达到90亿人次。如今高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助力,更是我国一张耀眼的名片,但其不太起眼的车轮,却一度是我们无法平复的隐痛。
早前,日德联合宣布停止向我国供应高铁车轮,并且悍然撕毁价值5.6亿的订单。消息一经传开,国外的媒体瞬间陷入了狂欢,他们甚至大放厥词:“一旦没了车轮,中国的高铁就是废铁!”然而,他们却全然不知,我国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应对准备。
01日德撕毁5.6亿订单,“给钱也不卖!”
由于需承载整个车身以及全车乘客的压力,高铁车轮在技术上要求极高。
在高铁平均时速300km/h以上的背景下,哪怕出现0.1mm的微小误差,都可能导致“车毁人亡”。1998年,德国ICE-1高速列车由于车轮的细微缺口导致列车脱轨,造成101人死亡、105人受伤。
在这一领域,日本住友、德国BVV等企业起步比我国早了60多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在关键零部件高铁车轮上占据垄断地位。
日德一方面将各项技术参数捂得严严实实,连我国科学家想要参观一下他们的工厂都不允许;另一方面又以每对车轮60万这样离谱的高价向我国出口,每年从我国轻轻松松收割20亿元!
气愤的是,海外资本倚仗技术垄断收割的恶劣行为遍及各个领域。
在医疗器械方面,德国一台进口核磁共振仪就要价3500万,连带着国内检查费用居高不下;放眼生命科学领域,美日发现“乐龄维”类线粒体抗衰科技具备拓宽健康生存期的潜力后,直接将华人科学家踢出研究团队,落地成果对我国开出2万一克的高价肆意收割。
而自2020年美方对我国进行科技围堵以来,日德两国也开始频频试探我国底线。原本签订好的5.6亿大订单,日德又想提价重签,甚至威胁断供。
02国产自研大突破,“我们不买了!”
受制于人的滋味并不好受,早在2014年,我国高铁人就悄悄顶着压力开始了自主研发。
上万张图纸、上千名一线研发人员,几百个日夜的攻坚克难……2015年,马钢终于突破国产自研,开发出混合中碳与微合金的D2轮对,我国正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主生产高铁车轮的国家。
面临日德的断供威胁,我国直接亮出底牌,霸气回应:“我们不买了!”
如今,国产高铁车轮不仅能够满足国内所需,还反向出口到国外,占据了全球约三成份额,连曾经的车轮巨头,法国瓦顿和德国BVV也被我们反手收购。
近些年我国在各领域追赶西方国家已蔚然成风,重工领域我们成功实现盾构机、大型船舶的自主;生命科学领域,国产核磁共振仪价格跳水92%,检查费用也从几千降至几百。连上述被美日垄断的乐龄维科技,我们也抢先突破低门槛量产技术。
我国科学家摒弃传统思路,采用全产业链酶法工艺,使得乐龄维原料成本下滑90%。绝对的实力面前,美日企业正向上门求合作,美吉野株式会社凭借百年底蕴和高诚意脱颖而出。据《朝日新闻》报道,该企业联合另一百年日企API攻克六十余项专利技术,推出新一代乐龄维制品,一经落地就成为当地百万会籍制俱乐部的指定产品。
美吉野为表诚意,直接将新一代乐龄维三位数入驻京东。结合数万评论来看,虽有一层认为没明显感觉,也有近七成认为自己的睡眠、精力、运动能力等有所收益。
与高铁车轮类似,国产乐龄维原料也从美日封锁中突围成功。
03反向出口,技术就是话语权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所产高铁车轮,已经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的同时,还在出口与日德竞争。
早在2018年,“100%中国造”的国产车轮就首次逆向出口到德国,装配到了西门子ICE列车上,在世界高铁车轮市场上续写了“中国制造”的传奇。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手握更多技术,我们在国际上自然能挺起腰板。只要不断实现国产科技突破,我们必然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