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期刊发《隐士金熙长谈如何写榜书》一文,颠覆人们对楷书的审美,值得一读。原文如下:

榜书,俗称招牌大字,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史载,秦时李斯,汉时萧何等都是榜书高手。

现代大多数书法家都误以为颜真卿的楷书也是榜书,故写的所谓的榜书皆是小字放大,笔法没变只是换支大笔把字写大而已。很多自称榜书大家的,连榜书名碑《许长史碑》及《积玉桥残刻》等典型代表作都没临过,笔下何来雄浑伟岸,更谈不上有山河吞烟、万灵降伏之气象!



(金熙长临《积玉桥》,以下同)

历史上真正的榜书的大家,明代书法家叶昌炽认为是《郑文公》的作者郑道昭,隐士金熙长认为除了郑道昭,江苏《瘗鹤铭》、《许长史碑》的作者陶弘景真人,山东邹县《四山摩崖》作者安道壹法师等皆可称为榜书高手。相传三国时期的韦诞、曹操亦是榜书高手。《汉三颂》(石门、西狭、郙阁)及《汉开通褒斜道刻石》皆为榜书范本。但真正让人震撼的楷书榜书,金熙长认为是《积玉桥刻石》!





金熙长认为学习临摹榜书最佳的字帖也是《积玉桥刻石》,但在临《积玉桥刻石》之前要先临《汉三颂》及《郑文公碑》、《许长史碑》、《瘗鹤铭》等,但以上这些汉魏名碑皆是篆书用笔,故又要同临《袁安碑》及《祀三公山碑》这些雄浑开博,暗藏波澜的篆书,而绝对不是现代大多美院博导及教科书说的李斯小篆,因为李斯小篆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电脑字或美术字,结字用笔非常程式化,所以学写李斯的小篆的人写的篆书,往往会写成美术字,如现在的展览书风,不但呆板匠气,线条也浮滑无力,更没有金石气。因此,金熙长在《书法入门是毛公鼎》一文中提出,学书法的入门字帖是《毛公鼎》,而不是李斯的《峄山碑》!









金熙长认为,写榜书如在大自然中,对着天地书写,以海水为墨,以白云为纸,心到哪里笔到哪里,用笔无拘无束,线条无远不到,意境无高不登。用笔切忌恬美秀巧,要用长锋大羊毫写出生拙,才有雄浑之感,如巨石彻石桥,虽然参差不齐,大小不一,但却坚实有力,千年不倒。

本期刊发的《金熙长临<积玉桥刻石>》,是尺八屏写一行,每个字约在40一50公分,用出锋约15公分的长锋羊毫,站立书写,蘸墨饱满,落笔厚重,但运笔却跌宕起伏,野逸奇宕,酣畅淋漓。

结体上,在错落中求稳重、奇拙中有伟岸,造型如巨崖坠石却又能整体平衡,笔画和空间自然天成,给人以庄重、生拙、雄浑、沧桑之感。

大图欣赏





























































































































本期编辑/心照 玉慈

图片设计/刘永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