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 题:高铁站“沉浸游”
新华网记者黄博阳 丁静 唐成卓
高铁站是城市形象的名片、窗口。到达时,乘客对此地留下鲜活的第一印象;归途时,乘客在这里回味刚刚完结的旅程。
2025年春运期间,多地高铁站设置并推出种类多样、各具特色的文旅专区,让旅客们在踏上旅程前,先来体验一场“沉浸游”。
高铁站内活动多
1月14日,吉林省长白山站内,游客参与车站组织的“趣味问答”活动。新华社杨颖慧 摄
2025年春运首日,吉林省长白山站内,来自民间艺术团的演员们和车站工作人员轮番上演歌舞节目供旅客观赏,身着朝鲜族服饰的工作人员将一幅幅春联送到旅客手中,并邀请旅客参与打卡和集章。
来自广东的旅客张女士专门来吉林玩冰赏雪,她没想到在车站先体验到了东北特色。“意外收到这份有纪念意义的打卡图册,真是充满惊喜。”她说。
奔驰的列车、不息的人潮。高铁站不仅是铁路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也是展现当地文旅特色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播文旅品牌和口碑的重要渠道。
同样是春运首日,江西省景德镇北站也很是热闹。在站内陶瓷文化展区的陈列柜上,青花瓷瓶、粉彩瓷板、釉上彩瓷盘、釉里红压手杯等陶瓷作品展示着中国陶瓷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候车大厅如同“陶瓷博物馆”。
今年春运,景德镇北站与文旅部门合作,将景德镇制瓷非遗传承人、工匠请进车站,现场展示瓷器的制作工艺,并手把手教游客如何制作陶瓷手串。
1月14日,在景德镇北站候车室内,一对姐弟俩正在驻足观看手工艺者制作手绘陶瓷胚。新华网梁晓晨 摄
自杭昌高铁黄昌段开通后,景德镇北站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不仅承载着旅客的出行需求,也成为传播陶瓷文化的重要窗口。来自杭州的旅客蒋先生表示,他一直对陶瓷文化很感兴趣,这次在景德镇的高铁站就体验到了陶瓷制作,他感到非常惊喜。
挑不过来的特色商品
曾经,火车站内最常见的商品是瓜子、方便面、火腿肠、茶叶蛋、八宝粥……用以解决旅途中的吃喝所需。随着我国铁路网越织越密,高铁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度显著提高,人们在候车时想要选购的商品也悄悄改变。纪念品、首饰、模型等文创商品愈发受到旅客们的青睐。
1月6日,西安站文创店工作人员向旅客介绍文创产品。新华网杨喜龙 摄
陕西省西安站候车室里,以盛唐文化为蓝本打造的长安集市文创展示区琳琅满目。从印有唐大明宫精美图案的笔记本、书签,到以“长安列车”为主题的冰箱贴、钥匙链,引得旅客们驻足购买。
旅客华先生是内蒙古人,在青海工作,此番在西安站转乘回家。他在站内的文创产品店里买了2个香囊钥匙扣和一个香包。“西安历史文化浓厚,这里的文创产品精致美观又很有特色,我觉得很值得购买留念。”华先生笑着对记者说。
西安站经开室助理工程师王宝红表示,文创产品占西安站全部商品销售额的50%左右。不只是唐文化系列产品,“秦朝特色兵俑‘秦胖胖’等小摆件也很受旅客们喜欢,还有兵马俑的摆件和泥塑、铜车马等文创产品也很畅销。”她说。
车站本身就是景
黑龙江省哈尔滨站始建于1899年,共经历6次扩建改造。该站是纯欧式建筑风格的站房,彰显了地域特色。
1月2日,在哈尔滨火车站,摄影师和乘客交流拍摄内容。新华社张涛 摄
春运期间,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首趟冰雪旅拍专列,在哈尔滨站、亚布力南站等网红车站,设置点位,为旅客提供多种风格服饰妆造和拍摄服务。车站运营方围绕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冰雪特色,成功将高铁站升级为旅游新场景。
在社交平台上,#哈尔滨站#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7101.5万,其中多数是旅拍摄影、站内文旅体验相关,这座高铁站也成为“尔滨”的著名景点之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哈尔滨站历史悠久,在“老”的基础上贴合当下年轻消费者的文旅需求,衍生出新的活力。有的高铁站则反其道而行之,回归“复古风”,别有一番味道。
北京火车站在各个候车室悬挂出精心修复后的名家名画,供旅客们观赏。新华社李欣 摄
比如北京站,回归到66年前刚建成时的装修风格。
改造后的北京站外立面重现主楼的历史风貌,米色楼身搭配黄色琉璃瓦,对称的塔钟、中式尖顶、角楼、飞檐和古典花菱格墙饰,彰显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候车室内则采用了建站之初的绿色环形座椅风格,墙上挂起了名人字画。放眼望去,有故宫文创、北京礼物、全聚德、吴裕泰等特色店铺。
北京站副站长马高峰介绍,近年来北京站的修缮属于“微改造”,工程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优化了北京站整体空间布局。“一进车站,旅客感觉变化很大,但是熟悉的人仔细看,北京站没变,更像她本来的样子。”他说。
67岁的旅客程女士在改造后的北京站候车厅里频频拍照,发给自己的闺蜜好友。“感觉时光回来了,年轻时候我们几个好朋友从这出发去外地,当年就是这个样子。”她有些激动地表示,今年一定要拉起老朋友再走一次当年的旅途,“就从这座‘复古’的车站出发。”(参与报道:杨喜龙 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