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凌晨,红海北部海域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也门胡塞武装组织使用多批次导弹及无人机编队,对美国海军“杜鲁门”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实施持续9小时的密集攻击。胡塞武装采取新型立体饱和攻击战术,导弹及无人机群以不同高度、多方向协同进攻模式开展行动,提升突防成功率。
胡塞武装此次攻击行动体现出其战术运用上的显著进步。通过精心策划的时间差攻击方案,胡塞武装成功打乱美军舰载防空系统的拦截节奏。美军“伯克”级驱逐舰及“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投入大量舰载防空导弹进行拦截,但仍难以完全化解来自不同方向的持续性威胁。
整个交战过程中,胡塞武装至少发射超过20枚中程导弹,同时出动约30架各型无人机。这种规模的攻击强度在近期红海冲突中尚属首次。战斗结束后,美军“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被迫调整部署位置,向红海北部海域转移。这一行动引发国际社会对红海航道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
“杜鲁门”号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现役主力战舰,代表着美国海军的核心作战能力。作为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第八艘服役舰艇,其作战性能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这艘排水量达10.5万吨的巨型战舰,体现美国海军的技术实力,也是美国全球军事存在的重要象征。
“杜鲁门”号其双核反应堆动力系统提供的26万轴马力推进功率,确保35节的最高航速,也为舰载机起降、电子设备运转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超过330米的舰体长度与77.4米的飞行甲板宽度,为舰载机群的高效运作提供充足空间。
“杜鲁门”号舰上装备的4座MK29“海麻雀”导弹系统与“密集阵”近防火炮系统相互配合,可有效应对空中威胁。同时,两具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增强其反潜能力。最新改进的电子对抗系统则进一步提升其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的生存能力。该舰可搭载超过100架各型舰载机,构成一支强大的海基空中打击力量。
“杜鲁门”号在近年来经历多次系统升级改造。其雷达系统、通信设备及作战指挥系统均采用最新技术标准,显著提升对新型威胁的应对能力。然而,此次遭遇的密集攻击仍暴露出大型水面舰艇面对不对称作战时的某些局限性。
胡塞武装组织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武装力量,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已从一个地方性组织演变为影响中东地区局势的重要力量。该组织目前在也门境内拥有超过10万名武装人员,其中包括3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和5000余名特种作战人员。
作为“青年信仰者”运动的延续,胡塞武装在2004年经历重要转折。组织创始人侯赛因·胡塞在与也门政府军交战中阵亡后,其支持者将组织更名为“胡塞”,并逐步扩大军事影响力。胡塞武装目前控制着也门约40%的领土,包括战略要地荷台达港在内的多个重要港口设施。
胡塞武装已掌握多种中远程导弹和无人机的研发生产能力。其中包括射程达1500公里的“祝福-2”弹道导弹、航程800公里的“萨马德-3”无人机等新型武器。这些武器装备的获得,大幅提升胡塞武装的远程打击能力。
胡塞武装充分利用也门复杂地形,建立分散化的指挥系统和物资储备网络。通过引入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电子战设备,该组织具备在现代战场环境下的作战能力。胡塞武装已形成包括导弹部队、无人机部队、特种作战部队在内的完整军事体系。
这次持续9小时的交战暴露出大型水面舰艇在应对不对称威胁时的脆弱性。自今年年初以来,胡塞武装已对红海海域军民目标发动超过50次攻击,其中成功突防率达到30%以上。
受此影响,过去两周内选择绕道好望角的商船数量增加185%,这导致航运成本平均上涨42%。多家国际航运公司已宣布暂停通过红海航线,预计这将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显著冲击。
胡塞武装通过展示其远程打击能力,在地区事务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这次行动后,至少5个海湾国家调整对也门问题的立场,开始寻求与胡塞武装展开对话。
美国航母编队作为全球最强大的海上打击力量之一,其战术威慑效果受到挑战。这促使美国及其盟国开始重新评估在中东地区的军事部署策略。美军已着手制定新的区域防御方案,包括增加反无人机系统部署、强化区域预警网络等多项措施。预计这些调整将在未来3个月内逐步实施。
联合国安理会已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海局势,多国呼吁相关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分歧。红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仍可能进一步加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