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八零姑娘 \ 燕长青
热搜第一夜:所有人都在说“我以为是谣言”。
相信有和我一样反应的人,也在疑惑“假的吧?”直到朋友圈被蜡烛表情刷屏,有人甩出大S百科变灰的截图,有人翻出她三年前说“死亡是人生必修课”的采访片段。
甚至微博上关于大S去世的词条每刷新一次就多出两万条讨论。
终于相信,大S真的走了。
我还记得当时有条高赞评论,他说“那个在《流星花园》里说要活到80岁的杉菜,怎么就停在48岁了?”倒不是为她唱赞歌,只是觉得人真的太脆了。
你说坚强吧,很坚强;
脆弱时,一阵风就能带走。
不管怎样,人走往事恩怨一笔勾销,那个总是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下巴抬得高高的女人,真的退出了这场永不谢幕的人生大戏。
而网上众人反应,也出奇的没有出言讥讽。曾经有人骂她“作精”“恋爱脑”的账号,开始转发她照顾癫痫病发的纪录片片段;去年还在嘲笑她“用前夫电费养现任”的营销号,突然盘点起她捐过的十二所希望小学。连最刻薄的娱评人都写道:
“原来我们记住的都是她的狗血剧情,却忘了她也是会流血的普通人。”
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总被投诉“太吵”的广场舞阿姨,去年心梗去世后,突然人人都说她“热心肠”“天天帮邻居收快递”。也许当一个不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才有人真正记住他的好。
这很欢谬,但人性就是这样。
似乎当死亡把一个人钉进相框,才会想起擦亮那些被口水模糊的细节。
有意思的是,个人词条里有人补上她2015年低调资助自闭症儿童的信息,有人删掉了“与汪小菲互撕”的过激描述。原来那些举着放大镜挑刺的人,也有心软的一面。
或许大家都看淡了,也或许想到兔死狐悲。
圈内人反应更有意思,18线小演员集体嘘声,最戳心的是某位素来毒舌的制片人,凌晨三点发微博:“现在说对不起算晚吗?”配图是十年前他嘲讽大S“过气女星强捧新人”截图。
那些曾经不甘的,怨恨的,滑稽的,原来都在在死亡面前失效了。那些明码标价的番位、流量、热搜排名,在呼吸停止的瞬间全成了滑稽的泡沫。这才是最狠的黑色幽默。
但有些细节还是暴露了人性底色。
娱乐记者蹲守殡仪馆时,不忘把镜头对准汪小菲的头发;连情感博主都在教人:“从大S婚姻看择偶十大陷阱”。最荒诞的是某网红哭着直播:“虽然没看过她的戏,但真的好难过啊!”
——背景音乐放着《体面》,购物车挂着9.9元包邮的纸巾。
这让我想起老家葬礼上的专业哭丧人,给钱就掉泪,收工就啃鸡腿。现代人的悲伤早被切成块明码标价,连悼念都成了流量生意。难怪有网友冷笑:“她活着时你们吸血,死了还要榨骨灰。”
原来人生最吊诡的剧本是:我们以为自己在追剧,其实都是戏中人。
那些骂过她的人开始怀念,蹭过热度的悄悄删帖,真正爱她的人反而沉默。
活着时我们是他人故事里的NPC,死后才短暂成为主角。热搜会凉,话题会散,只有小区超市老板记得:“那姑娘每次买矿泉水都要摆齐商标朝外,怪可爱的。”
我们总说“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却把每个公众人物切成碎片,蘸着口水当下酒菜。直到死亡把拼图永久打乱,才惊觉自己从没认真看过完整图案。
下次再想对谁扔石头时,不妨看看掌心的纹路——那里也刻着别人看不懂的故事。
正如《红楼梦》里那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那个忙着审判他人的自己,又何尝不是活在楚门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