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的熊猫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熊猫是素食动物,并且其食物还比较特殊,是营养物质较少的竹子。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大熊猫曾经是一名凶猛的食肉动物。
800万年前是一个分水岭,当时的大熊猫的祖先,也就是始熊猫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森林面积减少。
而由于森林面积减少,导致始熊猫为食的小型哺乳动物数量开始减少。为了生存,在吃不饱饭的时候,始熊猫开始尝试起了素食。 这一时期的大熊猫由纯肉食性动物,转变成为杂食性动物。
受到气候环境和食物枯竭的双重威胁,杂食性大熊猫的食性进一步特化,最终进化成为以竹子为主食的大熊猫,其稳定的种群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是熊猫家族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约20万年前,大自然又将考验加码。寒冷气候再次降临。随着气温陡降,大熊猫几乎“全军覆没”,只有秦岭种群“一支独存”,生存空间也被加压到中国西南狭小地带中。
而在这一区域,由于地形复杂、物种多样性较低,其他植物不足以维持熊猫的生存,而当地的竹子资源却非常丰富,在经过长久的选择后,竹子逐渐变成大熊猫唯一可以长期依赖的食物了。
由于竹子的营养价值较低,为了节省能量,减少能量消耗,熊猫就变成现在的样子,变得懒洋洋的,不太爱运动,而不爱运动,也导致熊猫繁衍能力下降,导致熊猫的数量降低。
大熊猫之所以被称为活化石,可以看其身上强悍的能力。在地球历史中,很多物种由于环境变化而灭亡。
但是大熊猫却不是这样,其有着超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在食物不充裕的情况下,它们可以从肉食性动物蜕变成为杂食性动物,又从杂食性动物转变成为吃竹子为生。
这一点,很多物种就办不到,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就无法转变,等待它们的就是物种灭绝了。这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只能自己适应环境,而不能让环境来适应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