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取经十四载,有一件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事,似乎却不见谈及,那就是过年。不过凡事架不住琢磨,详算《西游记》里的日程,一下就挖出实锤了。
《西游记》里包罗万象,大到诸天神佛,小到化斋吃饭,总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然而唐僧师徒取经十四载,有一件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事,却不见谈及,那就是过年。小说当中,唯独在天竺国金平府铲除三只犀牛精那回,浓墨重彩地写了元宵年张灯结彩的盛况,但是大年初一、年节正旦,小说却惜墨如金,没有一点儿正面的描写。既然出家人过得元宵,为什么却不过年呢?果真是在西行路上忘记了时序年景、干支日月么?
其实详算《西游记》里的日程,还能倒推出一回年节盛庆来。《西游记》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里说到,唐僧师徒来到金平府慈云寺的日子是正月十三,前一站在玉华州,花费了“五六日程途”才到埠。以此算来,唐僧师徒离开玉华州那天正赶上正月初七。
电视剧《西游记》之《观灯金平府》
正月初七古称“人日”,据说是女娲造人的纪念日,自晋代以来就成为年节的一部分,到了唐代更是蔚为流行,诗人多有题咏,如诗圣杜甫就有著名的《人日二首》。而从人日再往前推,小说中又说到孙悟空师兄弟三人临行前传授玉华州三位王子武艺,前后用去数日工夫。如此一算,这一年的大年初一,应该正赶上九头狮子九灵元圣带着一群狮孙来玉华州,为偷兵器的黄狮精报仇雪恨。
这场刀光剑影的“血狮狂舞”,脱开小说情节,结合特殊的时间推算和隐喻的文化背景来看,不正是正月年庆的规定动作——舞狮的场景再现么?狮子从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很快就被当成瑞兽,古代传说里的神兽“狻猊”“辟邪”等等,都带有狮子的特征。而舞狮的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北魏的《洛阳伽蓝记》。北魏洛阳在宗教庆祝活动中,就有人扮“狮子辟邪”,作为游行队伍的引导。唐代的宫廷舞蹈中有“五方狮子舞”,五方配五色,其中的黄狮子,更是被视为皇家御物。大诗人王维曾经因为手下的伶人擅自舞黄狮子,被罪责失职遭到贬官。这件案子搁在王维身上实在冤枉,但却反映出唐人对舞狮之喜爱,完全是以“拼死吃河豚”的劲头来玩舞狮!至今发现的最早的舞狮文物,是现藏新疆博物馆的一件彩绘狮舞泥俑,而这件狮舞俑也是唐代的遗物。
电视剧《西游记》中的黄狮精
明代的方志中,正月舞狮已成为广为流行的民俗,影响甚至远播海外,日本新年至今仍保留舞狮驱邪的传统。而这一中外协同的习俗,与《西游记》玉华州的这一场狮子混战,显然存在着一种同频的关系。
不过《西游记》毕竟是小说,记述常有不严密的地方。在第八十八回《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里说唐僧一行初到玉华州境,正是深秋之候。这离过年还差着一大截呢。然而小说的前情故事“凤仙郡求雨”,讲的是凤仙郡守在十二月二十五日玉帝巡行这一天,打翻供品,口出污秽,惹恼玉帝,结果招致三年大旱之灾的委屈隐情。而这个特殊日子正是佐证玉华州过年的一条证据。
电视剧《西游记》之《传艺玉华州》
所谓的“十二月二十五玉帝巡行”,正是古人小年习俗的一部分。今天北方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以二十四为小年,这一天是祭灶日,恭送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某些地方,人们担心灶神上天打家里小报告,会用麦芽糖糊灶神像的嘴,一说让灶神上天嘴甜,一说是粘住唇齿不让灶神说话。清代学者谢学墉小时候的《送灶》诗云:“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糖。”这些说法,纯属附会。因为灶神的报告,玉帝还会亲自核实,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就是玉帝下界检查灶神报告是否属实的日子。至于麦芽糖糊嘴的习俗,按照除“三害”的周处的说法,这应该叫“胶牙饧”,这不是用来糊嘴的,而是希望老年人的牙齿不掉,像用胶粘上的一样牢固。这本来也是晋朝大年初一的年俗,后来却逐渐与小年祭灶习俗相融合了。
凤仙郡讲的是小年,金平府讲的是元宵,那夹在当中的玉华州,在这节俗序列中,不正卡在过年上了么?凡事架不住琢磨,《西游记》本来跟过年看似不沾边,这一下也被挖出实锤了。
作者:王弘治
图片:网络图
编辑:小 开
约稿编辑:吴南瑶
责任编辑:李 纬
栏目主编:朱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