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变革之思看制度基石的重要性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郭嵩焘出使英国,深刻洞察到西方强盛背后的政治制度支撑,他致信李鸿章,直言船坚炮利乃最微末之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根本,此观点振聋发聩,为当时混沌的中国指明了一个关键方向。


郭嵩焘

回顾历史,和珅的例子是旧制度弊端的生动写照。和珅身为大学士,位极人臣,权势滔天。朝堂之上,贵位者无不仰其鼻息,将其视为稳固的靠山,极力攀附。这种现象背后,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权力缺乏有效制衡的恶果。在封建官僚体系中,官职任免、仕途升降多取决于上级官员的意志,而非官员自身的能力与政绩。和珅凭借乾隆帝的宠信,手中掌握了巨大的权力,成为官场晋升的关键节点,这使得众多官员为求仕途顺遂,不惜违背原则讨好和珅,官场风气由此败坏。

再看乾隆时期的贪污现象,前期贪污案相对较少,后期却日益增多,这背后的关键因素是法律的随意性。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法律并非独立、公正的规则体系,而是统治者意志的延伸,一切以乾隆的好恶而定。这种法条的不确定性,使得法律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当统治者对贪污打击力度较大时,贪污行为有所收敛;而当统治者注意力转移或态度松动,贪污便如野草般疯长。这说明,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操守,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贪污腐败,唯有建立稳定、公正、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制度,才能为廉洁政治提供保障。

对比西方,以英国为例,早在17世纪便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权力得以分散与制衡。这种政治制度下,官员的选拔任用有着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腐败行为的惩处严格且规范。制度的完善使得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能够高效整合资源,推动国家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飞速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

回到晚清,洋务派致力于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创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军队,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究其根源,单纯引进西方的技术而不触及落后的政治制度,犹如在腐朽的根基上建造高楼,终是摇摇欲坠。政治制度作为国家的基石,决定着资源分配、权力运行、社会秩序维护等诸多关键方面。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政治制度,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历史的教训深刻,它警示我们,在追求国家发展与进步的道路上,必须重视制度建设,以制度为纲,规范权力运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如此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稳健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