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民论坛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古人的智慧如同一座宝库,历经千年依旧闪耀着理性与哲思的光辉,对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人就是在这些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思想内涵与文化修养。新的一年已经开启,人民论坛“读史”特别为您奉上年度精彩合集,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中国古代历史趣事,感悟古人深邃的智慧!
古人的治理智慧
❖独立行权、明察暗访……古代竟也有“中央巡视组”!
其实,巡视制度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派遣监察官员巡视全国,防范检查官员腐败。在强化社会治理、维护中央集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古代巡视制度的运行与发展是怎样的?又给今天带来哪些启示?
❖加官晋爵、树碑立传!古代鼓励科技创新有实招
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这与相应时代国家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鼓励分不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宋朝就曾是科技成果井喷时代。宋代时期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何层出不穷?对当下科技发展、创新之道有哪些启示?
❖养老这件事,得从汉代说起!
自古以来,“养老”就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我国古代强调“以孝治天下”,不同朝代还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确保老人安享晚年。追根溯源,养老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初步形成了“贵亲尚齿”的习俗,但从制度层面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则形成于汉代。汉代是如何解决养老问题的?又有哪些敬老政策和风尚呢?
❖清朝的京官,是如何选用的?
官员选拔,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大事。而在官员任用上,又分为在京为官和地方官两种情况。以清朝为例,清初承袭明朝的任用制度,地方官和京官皆由月选抽签产生。此后,由于京官有不少职务需要具备专门才能的官员,于是逐渐形成了京官题补选用体系。在清朝,五品以下的京官具体是如何选用的?
❖中国古代如何任免升降官员?
在中国,对官员进行考核,历来就有。早在秦汉时,古代中国就建立了以职业文官充任的官僚队伍,考课作为整肃吏治的基本手段为历代王朝所重视。考课不仅是国家对官吏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激励官吏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纵观历代,我国古代的考课制度包含哪些内容?又给今天带来哪些启示?
❖汉代如何传递情报?
今天的军事通讯,几乎都是借助密码技术,通过电讯手段进行的。在缺乏电子设备的古代,燃放烽火是防范敌军来犯的重要预警方式。那么,作为传递军事情报的手段,烽火是如何准确地把入侵人数、方位等信息传递出去?
❖古代殿试怎么考?考什么?
殿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顾名思义,就是要在皇宫的宫殿里面举行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涉及到治国、礼法、军事、君臣、教化等,尤其是当时皇帝关注的时政问题,考中之后称为“进士”。那么,殿试都怎么考?考什么呢?
❖长知识!古代科技巅峰为何出现在宋代?
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中国古代科技巅峰为何出现在宋代?给今天带来哪些重要启示?
❖这样的唐朝,你怎能不爱!
开放的唐朝,总是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其中,唐朝在民族交流融合上更是灿然生光。唐朝时期,汉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深度融合,体现在民族关系理念、民族政策、贸易、文化、生活、婚姻等方方面面。
❖顺天时,量地利……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农耕智慧,影响至今!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对于农时的把握、耕种的重视,深深烙印在先民的信仰中。即便是冬季来临,农民们也会翻地封田,滋养土壤,准备迎接来年的农忙与丰收。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农耕智慧?
❖古人是如何保护生态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现代,我们日益关注环保,追求可持续发展。其实数千年来,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我国古代贤哲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不仅有着深刻的认识,更提出过极为丰富的生态思想。
❖明清海盗屡禁不歇?还原古代“海防”的那些事
从古至今,海防问题关于海疆安全,关乎沿海百姓的海洋生计、民间贸易乃至与海外世界的深度交流。中国东南临海,海岸线曲折漫长,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海盗活动时有发生,沿海设防势在必行。然而,中国古代海防意识及政策的出现却是从明朝开始。原因为何?古代的“海上威胁”又从何而来?
❖鉴古知今!历代“国号”背后隐藏着哪些重要信息?
在中国古代,国号既是家天下的标志,也是国家政治文化的符号,它见证了国家的历史、民族的成长、我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出方块汉字的魅力、反映了中国人浓重的名号情结。那么,中国古代国号与国家之间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又隐藏着哪些值得发掘的重要内容?
古人的趣味生活
❖古人如何诉说爱情?句句不提爱,但字字都是爱
中国人的浪漫,从来不是直言爱你。“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人为了爱情,创作出了大量用于浪漫告白的诗词。如果没有这些浪漫的爱情告白,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也将大为逊色。
❖唯有春风最相惜!古人春游太会玩
春游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春游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如白居易在《春游》一诗中说的那样: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踏春沐浴、雅士玄游、花草比斗等,都是古人春游的“热门项目”。数千年来,春游文化的传承演变发展反映了啥?
❖在古代,如何成为一名“君子”?
君子,是古代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在中华文化中,“君子”被作为健全人格的代称,代表着中国人崇尚的理想人格。民间常用“君子”“小人”区分人的道德境界和行为方式。君子关心的是家国大事,明白道义所在,自信而坦荡。而小人关注的多是个人的祸福,常常怨天尤人。那么,在古代如何成为一名君子?
❖在吃方面,你永远可以相信老祖宗的眼光!
“民以食为天”,自原始农业诞生之际,我国的农作物体系就展示出“多元交汇、多元一体”的特点。有些新物种不仅在华夏大地上“站稳了脚跟”,还能“反客为主”,成为今天散落各地的地理标志产品。一起来看历史上那些关于“老祖宗严选”的趣事。
❖没有手机的古代人,如何传递重要信息?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但社会信息的传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是我们通常了解的古代人们传播信息的方式。此外,粉壁、榜文、牌匾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更是国家信息传播制度的延伸。
❖苏轼和王羲之竟是“带货达人”!看看古人是如何带货的?
带货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一样有不少带货达人,而且古人带货范围更广,不只是商品,所带“货物”还可能是文章、服饰、时尚方式,乃至推出和捧红人物。与现代直播带货相比,虽然没有网络,古人照样能掀起一波波爆款流行风潮。
❖@放假的你,看古人休闲娱乐太会玩!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人的休闲娱乐方式不仅展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从文人墨客钟爱的琴棋书画,到民间广为流传的蹴鞠投壶,每一种娱乐方式都是古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穿越千年时光,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面条叫水引,红豆叫相思子,莴苣叫千金菜……古人饮食,风雅得很!
中国古代的饮食及其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汉唐时期,米面主食、肉食蔬食、酒饮茶饮花样繁多,特色突出,名品纷呈,涌现出许多意蕴优美的美食雅称,即便是最普通的馒头、面条,也有着别致的雅称。我们吃的食物在古代都有哪些雅称?
❖古代的乡贤,是什么人?
历史上的“乡贤”,常以年岁、德行及能力为标准进行推举,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他们在地方社会中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是朝堂政治与地方社会之间沟通的“润滑剂”。从东汉世家大族到魏晋门阀士族,再到明清士绅,乡贤的推举方式有哪些变化?在古代,哪些人能成为乡贤?
❖古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原来产自这里
提到丝绸之路,我们总会想到茫茫戈壁、阵阵驼铃、往来不绝的商旅。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产自哪里?其实,诗人张籍所见西去的驼队所驮载的“白练”主要来自山东的齐纨鲁缟。在唐代的丝绸生产中,山东省是唐代丝绸的主要产地。
今日
话题
新的一年
你对读史栏目有啥新期待
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人民论坛新媒体综合整理
新媒体编辑 | 赵光菊
欢迎关注人民论坛网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