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今日要闻11则:
一、近期,中国多地金矿找矿有重大突破,甘肃、内蒙古、黑龙江三地新增168吨金资源量,湖南平江发现超大型金矿田,山东也有新增。我国地质勘查技术的进步,能够拓展找矿范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国家黄金储备等方面的潜力。




二、2025年中国航天开门红,长征三号乙成功发射实践二十五号卫星。它是单一型号百次发射的火箭,助力众多工程。今年其将持续高密度发射,“黑灯工厂”智能化运作保障火箭部件生产,适应高密度发射任务,展现出中国航天科技实力、航天任务规划的高效性。




三、“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作为“国之重器”,关键部件将升级改造,从电池到推进系统等多方面优化。此次改造能提升整体性能与作业安全,增强深海探测自主性。2月将完成水池试验、3月进行海试。它在技术方面保持领先,有助于深海科考。






四、印度太空对接任务三次未成功,第三次距对接仅3米放弃。问题出在传感器上,暴露出其技术的不成熟。还需深入评估和解决问题,下次任务或许推迟到3月。其他这样掌握常态化对接技术的国家也是经过长期努力,印度需在技术上不断改进、完善,太空探索需要扎实技术支撑。




五、我国完成全球首例卫星通信链路超远程手术,医生与患者远隔千里,借助卫星在北京为拉萨患者完成手术,是多领域合作的成果。它克服技术难题,让距离不再是医疗的阻碍。卫星通信的特性让远程手术有更多可能,有望迈向常态化、商业化,这是医疗与航天科技融合的重大进步,将造福全球更多患者。




六、湖北宜昌长江边,内河首艘纯电清漂船“三峡护坝1号”下水,它是内河首艘纯电动清漂船,又能兼顾货运,节能又环保。该船有助于长江大保护,减少污染。宜昌以创新举措践行绿色发展,在长江沿线城市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七、2024年中国航天成绩斐然,68次火箭发射破纪录。多个项目成果显著,像天舟七号的对接模式、嫦娥六号的月背取样等。商业航天崛起,新火箭首飞完善型谱。载人登月任务稳步推进。AI助力航天走向高效智能,这一年是航天里程碑。




八、哈电集团研制的66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项目1号机组投产。这是世界首台该类型机组,三大主机均由哈电研制且国产化,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投产后能推动了循环流化床技术发展,标志着该技术步入新阶段。




九、中国制造、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 “海葵一号”,最大储油量约6万吨。由众多零部件组成,规模庞大且功能强大。相比常规的,它成本低,让开采海域更广。中国在该领域成果显著,背后是科研人员的努力,彰显了中国海上石油装备自主创新的强大实力。




十、西延铁路沮河特大桥最后一孔箱梁成功架设贯通。此桥施工难度高,项目团队通过多种措施确保任务完成。西延高铁是陕北老区首条高铁,建成后将大大缩短西安与延安的运行时间,促进地区发展、构建高铁通道。




十一、华润电力红安天明风电项目风机吊装工程完成,投产后供电可观,助力绿色能源发展,改善当地电网结构。项目团队前期准备周全,施工时凭借经验和技术克服困难。期待后续工作顺利推进,早日实现全线投产发电,促进能源体系构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