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LUE

六部商业大片争霸的春节档,混战四天后,格局初显,成败已定,目前《哪吒之魔童闹海》以39.52亿元的票房遥遥领先,而《蛟龙行动》则以2.66亿元的票房成为了吊车尾的倒数差生。

当河南某影院一天排了88场《哪吒之魔童闹海》时,《蛟龙行动》还在向影院要排片,试图复制《红海行动》的逆袭神话。可是此一时非彼一时,《蛟龙行动》也不是《红海行动》,没有紧张刺激的故事主线,只有没完没了的战斗场面,以这个质量在春节档很难实现绝地反击。


而这次的惨败,对于博纳影业来说,将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据说,博纳影业在《蛟龙行动》上投资了十亿人民币,押上了公司大部分的现金流。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影视行业对流动资金的依赖性极高。如果《蛟龙行动》不能有效回本,那么博纳影业后续影片的制作宣发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根据博纳影业的业绩报告显示,2024年博纳影业归母净利润亏损6.37亿元至8.81亿元,这也是自2022年上市以来公司连续第三年亏损。

《蛟龙行动》的票房惨败,无疑会让博纳影业的现状进一步雪上加霜,春节过后的股市开盘,博纳也可能面临重击,那么这家老牌的电影公司还有逆风翻盘、重回巅峰的可能性吗?如果有,它手上的筹码又是什么?

《蛟龙行动》,为什么沦为倒数第一?

2018年的春节档,《红海行动》从不被看好到逆袭夺冠,它的成功不完全是运气,还有脱颖而出的绝对实力。而2025年的春节档,《蛟龙行动》也是不被看好,但是它没能像前作一样靠口碑逆袭,反而用自身的问题验证了大众的预测。

《蛟龙行动》的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最大的问题是故事单薄,可信度低。《蛟龙行动》的主线简单来说,就是在未来,西方一个反派将军篡夺了自家潜艇的控制权,想要发动恒星计划引爆海底核弹,制造巨型海啸来破坏亚太地区的军事实力。而我国的“龙鲸号”潜艇,在海底救援外国潜艇时,意外发现了敌方的作战计划,但也被鱼雷轰炸的损失惨重,险些艇毁人亡。然而艇长一吹响口琴,全艇战士就被重新鼓舞士气,出奇制胜击败了敌方潜艇,同时蛟龙小队也登上了敌方的海底基地摧毁核弹,最终拯救了亚太地区的安全。


这个故事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处处都是漏洞,比如反派为什么一定要发动恒星计划,电影中没有任何前因后果的铺垫,仿佛反派就是为了干坏事而干坏事,让观众感觉很不真实,如果全片最大的危机不可信,那么由此爆发的战斗就显得很莫名其妙,战士们的牺牲也显得不明所以。而且故事讲的太碎了,主线和支线不仅没有相辅相成,还互相割裂,整体的观感就像是一个军事纪录片+潜艇科教片+人物煽情戏的拼凑合集,而不像一个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其次就是没有塑造出生动丰富的群像,和令人足够共情的主人公。《蛟龙行动》的主角是群像,而不是个人,这就意味着编剧必须要突出个人对集体的作用,观众才能记住具体的个人,才会因为他们而感动。但问题是整部电影看完,战士不仅没有个人的高光时刻,甚至有的战士到了死前五分钟,观众才看清楚她的脸,比如佟莉这个前作中的女武神,在这一部里完全沦为了路人甲。

而整部电影让观众有记忆点的,不是导演重点刻画的黄轩和于适腻腻歪歪的兄弟情,而是打酱油的王俊凯,他饰演一个听力出众的声纳兵,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分辨出潜艇和诱饵的区别,第一次任务中他辨认失败了,后来通过乐器找到灵感,在第二次任务的危急关头他对艇长喊出“别催”,稳定心神成功找出敌方潜艇。他是《蛟龙行动》中少有的拥有清晰人物弧光的人物,还能让银幕下的打工人共情,可惜戏份太少。


最后就是林超贤最擅长的动作戏在狭小的潜艇环境中施展不开,打斗场面局促而单一。因为是海底作战,所以在大多数打戏中,战士都需要全副武装,佩戴头盔,挤在狭小的潜艇中,前赴后继。这种场面观众连人脸都认不熟,更别提和人物共情了。片中较为出彩的是核潜艇的海底对战戏,精彩的战术对弈和鱼雷大战的视觉奇观,都让观众感到眼前一亮。可惜局部的惊艳挽救不了整体的失败。如果《蛟龙行动》能把造潜艇的钱花1/10在剧本上,票房都有可能冲上春节档前三,而不至于落得今天的局面。


再换句话说,如果《蛟龙行动》换个档期,也许票房成绩不至于这么难看。今年春节档竞争激烈,主旋律军事大片也不再流行,更具有合家欢属性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显然是全国大多数观众的首选。赢家通吃的春节档对于弱者更是残酷的战场,所以《蛟龙行动》沦为倒数第一,也并不意外。只能说当年博纳影业靠实力赚来的票房,如今也全都靠实力输了回去。

这三年,博纳影业赌错了什么?

博纳影业作为一家老牌电影公司,成立已经超过20年,是第一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中国内地影视集团,不过后来因为市值表现太差,2016年从美股退市。此后,博纳影业冲击A股IPO,苦等五年后,终于在2022年成功回归A股。

但自从博纳影业回归A股以来,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越来越差,不仅股价长期低迷,市值缩水,还深陷亏损泥沼。2022-2023年,博纳影业公司总营收分别同比下降35.6%、20.1%;扣非后净亏损同比恶化164.4%、277.2%。2024年前三季度,博纳影业以3.54亿元亏损金额,在纳入统计的18家影视公司中,排在倒数第二位。近两年九个月期间,公司累计净亏损总额已达16.84-19.26亿元。而今年已经是上市以来,博纳影业连续亏损的第三年。

博纳影业曾经也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扛旗者,如今却沦为了资本市场上的吊车尾,在近三年来的发展道路上,博纳到底赌错了什么?

首先是博纳影业低估了疫情对影视行业的影响,采取的商业策略过于冒进。疫情之后,电影市场的规模不断缩水,直到2023年才有所复苏,但2024年电影市场的表现依然惨淡,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425.02亿元,较2023年下降22.6%。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博纳影业的电影业务和电影院业务都受到了很大冲击。2024年博纳影业投资与发行影片共7部,取得票房成绩46.97亿元,较2023年下降31.9%。因为赚的少,所以2024年博纳影业归母净利润亏损了6.37亿元至8.81亿元。

在财务状况如此艰难的时期,博纳选择押上几乎全部的现金流,做一次十亿元的豪赌,颇有几分“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这种豪赌是博纳的商业风格,曾经也是靠豪赌一把,赢下了《红海行动》的36亿+票房。但是做企业不是赌博,不能总指望一次梭哈来翻身,小心才能使得万年船。

其次是博纳对电影市场的信心过于理想化,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去年于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博纳正在拍摄的《蛟龙行动》是一部大制作电影,是中国目前为止电影投资最大的电影,与好莱坞大制作相比也毫不逊色。做这样巨大的投资,就是源于信心。“源于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信心,源于观众对大片的需求,源于重要档期的市场表现。”

博纳认为中国观众需要的是大制作的工业电影,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去年票房表现好的电影,很多都不是大制作的工业电影,而是那些剧本扎实、表演出彩、社会议题性强、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的电影。它们用精巧的小制作撬动了高票房,比如《好东西》《小小的我》《末路狂花钱》。在目前惨淡的电影市场下,太多大制作电影扑的无声无息,对于投资人来说,反而这些小制作才是一本万利的低风险生意。

最后,一个人是怎么成功的,就会怎么失败,同理博纳影业是靠什么起家的,就会被这种成功路径困住。过去十年里,博纳影业成功探索出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爆款之路,《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决胜时刻》《中国医生》《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无名》,十部影片打响了博纳的名声,累计票房超过230亿元,其中《长津湖》更是以57.75亿元拿到了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恰恰是因为过往的成就太辉煌,所以博纳影业非常相信自己的成功路径,香港名导+主旋律题材+明星阵容+工业化大制作=高票房。这个万能公式应验了很多次,几乎从来没有失效过,哪怕是那些被观众吐槽的大片如《中国机长》《烈火英雄》,也有着二三十亿的票房。因此博纳影业敢在《蛟龙行动》上豪赌一把也情有可原。但没想到遇上了影视寒冬和观众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审美疲劳,《蛟龙行动》的滑铁卢就成为了一种宿命般的必然。

而博纳影业想要转型也不容易,博纳影业只擅长做主旋律电影,尝试其他类型的电影都不太成功。比如2024年上映的电影《传说》,这部电影是《神话》的姐妹篇,由成龙担任主演,总制作加宣发预算达3.3亿元,但上映后票房甚至未破亿元,豆瓣评分4.3。《红楼梦金玉良缘》的制作宣发预算同样在2亿元左右,票房更是少的可怜,只有600万元,豆瓣评分3.4。这两部电影反映了博纳影业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对于年轻导演的扶持和培养不够,启用老牌导演虽然安全,但影片的创新性和年轻化表达不够,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故事过于老套无聊,无法共情。


如果未来博纳影业还想逆风翻盘,那么它手上的筹码还剩什么?

博纳影业的储备片单上还有《克什米尔公主号》《四渡》两部主旋律电影和《阿麦从军》这部女将军传奇电影等。待播电视剧则包括《明月几时有》《濠江潮涌》《南海风云》《珠江人家2》等。目前《克什米尔公主号》和《四渡》两部电影已经开机。骨朵比较期待的是《克什米尔公主号》,这部电影改编自1955年周恩来总理遭遇刺杀的真实事件,整个故事自带谍战动作的紧张刺激感,真实事件也让观众有走进影院揭秘的好奇心。


如果博纳影业这两部已经开机的电影都能进展顺利,上映时能成功大卖,博纳影业也许能扭亏为盈,在新的一年里给股民、给观众,都交上一份满意的成绩单。而且最近于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博纳影业的电影储备很充分,除了重磅大制作以外,还有不同类型的新片,如犯罪片,爱情片等等。”这些新片里只要能出一个爆款,博纳影业的转型之路就会走的更加顺畅如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