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央视春晚武汉分会场,演员李现跑过三条路,分别是张自忠路、陈怀民路、郝梦龄路,而路的尽头是胜利街!这一幕吸引了岛内舆论关注。

有台媒在评论文中称,武汉分会场向张自忠、郝梦龄、陈怀民三位抗日英雄致敬的一幕,对联结两岸历史记忆,显然是具有突破性的积极意义。还称,大陆年轻人是首次了解这段历史。



但话锋一转,文中又称,赖当局在黄埔百年的相关文宣、历史回顾中,也并未抹煞北伐、对日抗战的历史。文章结尾呼吁,抗战胜利80周年,双方以中华民族作为最大公约数,缅怀共同的历史、致敬共同的英雄,是两岸丢掉历史包袱和政治恩怨、携手开创两岸永续和平的重要契机。

其实,岛内媒体将武汉分会场纪念抗战英雄视为“突破性的意义”,证明台湾对于大陆如何尊重抗战历史,是缺乏理性客观认识的。

台媒文章中提到抗日英雄,都是在大陆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历史教科书中被提及,从来不是“禁忌”。否则如何会有以这些抗战英雄命名的城市道路?而再往前追溯,在1980年代还有《血战台儿庄》这类反映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的电影,不是到了今年春晚才突破。

而观察赖清德当局对于北伐、抗战的态度,也不仅仅在黄埔百年的纪念文宣,而在赖清德与民进党长期的分裂主张,决定了他们会如何诠释历史。

事实上,无论在520就职演讲,接受《时代杂志》专访还是黄埔百年校庆演讲,赖清德都在宣扬互不隶属的“新两g论”。岛内舆论指望否定自己是中国人,把追求统一的黄埔精神偷天换日为“抗中”的赖清德能正视抗战,团结民族,不啻为天方夜谭。



而今,“抗日”在台湾早就变成了被民进党扭曲的负面词汇。当初马英九任内纪念抗战,还有很多人跳出来抗议。而大陆纪念时,如当年“九三阅兵”,一些平日不谈抗战、批蒋最凶的的绿营政治人物,竟也在政论节目中大谈谁领导抗战,很多蓝营政治人物却当局者迷,跟着“同仇敌忾”。

十年前,前台大校长管中闵谈“九三阅兵”时曾说,没有侵略,就没有这场国家的存亡战争,死伤这么多人,应该低头祈祷。前国民党主席连战去观礼,还被他批评“阅你个卡蹭”。这番话当时被很多岛内绿媒爆赞。但 “九三阅兵”是在纪念全民族的抗战胜利,是超越之后内战引起的恩怨纷合。民进党是假借争抗战话语权,行“去中谋独”之实,根本目的是为了否定台湾光复的历史。

结果不到三年,管中闵就因为台大校长遴选,开始经历民进党动用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四大院无上权柄,动用电视、电台、媒体、网军、名嘴、舆论等,铺天盖地的挞伐与批判,目的是不让他上任。

管中闵后来在书中形容,那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已是忧郁症的初期了。而当年赞管的和后来拔管的,都是同一群人。无非是民进党不能接受一个立场深蓝的外省人担任台湾最高学府的掌门人,所以奋力拔管,只因为他还是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管中闵的遭遇证明,今天的台湾真正纠结的根本不是谁领导抗战,而是以民进党为首的分裂势力压根就否定台湾光复,不想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无论如何,抗战始终是中国人共御外侮的胜利。当岛内一些人视光复如丧考妣,反而是大陆始终坚持抗日是民族荣光,敢与“独”去争中日之别的话语权。当大陆能客观肯定蒋介石、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时,台湾却已不愿多谈抗战议题。近年来,更没有大规模纪念“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活动。

因此,一些蓝营舆论,蓝营政治人物谈论抗战问题,呼吁正视历史,才能两岸和解时,他们更应该先扪心自问,岛内还有多少人承认台湾光复,承认自己就是中国人?这才是两岸关系真正的大是大非。假使无视中国认同在台湾岌岌可危的现状,避谈民进党早已抹去抗战记忆,却又纠结抗战历史诠释影响心灵契合;假使面对课纲微调被废止,“日据”回复“日治”,一些人都无能为力,还要理论抗战哪一方贡献比较多,比较大,当整个庙都快要被“绿”拆掉,还要争庙里的供品哪个比较好,如此想法岂不可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