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研究生
在中国的县城及周边农村地区,交通一直是连接城乡、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纽带。而在县城的交通体系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摩的师傅们。他们驾驶着摩托车,穿梭在县城和乡村的大街小巷,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更成为农村地区流动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假期,许多农民选择兼职摩的司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付出,为乡村的交通和经济发展贡献着力量。
一、摩的师傅:县城交通的“预备军”
在中国的县城及周边农村,摩托车是许多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它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经济实惠,尤其适合农村地区复杂的路况和分散的居住环境。在小县城里,有这样一个不小的群体,他们常常和自己的摩的工具停驻在车流人流量多的街道、路口,有人称他们为摩的师傅。摩的师傅们会利用自用或租赁的摩托车在县城路边街道搭载旅客,为当地居民提供短途运输服务。他们大多是当地没有固定工作的居民或者县城周边乡村的农民,利用假期或农闲时间兼职摩的司机,在车流人流量大,机动客运汽车拥堵运行瘫痪的时候活跃在城乡马路街道,解决一部分人的出行需要,成为县城交通的“预备军”。
摩的的兴起。摩的的兴起与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摩托车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也为摩的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农村,公共交通设施匮乏,摩托车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工具。摩的师傅们利用摩托车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为当地居民提供短途运输服务,满足了居民的出行需求。在摩托车普及的背景下,许多当地居民看到了摩的行业的潜在机会。摩托车的购置成本相对较低,且维修保养简单,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种较为实惠的创业选择。此外,一些居民本身就有摩托车,只需稍作改装,如安装座椅和遮阳棚等,就可以开始摩的生意。而且,摩的行业入门门槛不高,不需要复杂的培训和资质,只要熟悉当地路况,具备基本的驾驶技能,就可以成为摩的师傅。对于县城周边乡村的农民来说,农闲时节是他们寻找额外收入的黄金时期。摩的运输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兼职机会。在农闲时,农民们可以利用摩托车的便捷性,为县城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短途运输服务。这种兼职不仅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还能充分利用闲置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此外,摩的运输的灵活性也使得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农事安排,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不影响农业生产。
摩的师傅的日常。摩的师傅们的生活并不轻松。他们一般住在县城里较为边缘地区,老家在农村,为子女上学方便或跟随已经成家在城里买房工作的子女也留在城里,身无特长在县城里找不到固定的工作,开摩托带客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留在城里门槛最低的一份工作。摩的师傅们往往一大早就把自己的摩托车开到街边人流客流多的地方,尤其是县城中心交叉路口,观察路边的行人,上前用本地话询问去哪儿、坐不坐摩的、现在就走等等主动招揽客人。大多数行人并不理会这些格外主动的摩的师傅或者看也不看一眼回一句“不坐”坚定选择摩的之外的出租、网约车或者公交,但也有实在打不到车的情况,摩的师傅们的主动招呼揽客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最大概率得到回应,那就是节庆假期。小县城的日常交通主要还是公交、出租和网约车,但一到了节假日车流人流量高峰时,县城里的街道就会拥堵不堪,寸步难行。进城赶集办事的行人看着一直在排队的网约车订单和永远挂着红色标识牌“满客”的出租车,面对摩的师傅们用着本地土话一句又一句的询问邀请,他们会停下来考虑坐摩的的可行性。“从这到土桥垅一个人多少钱?”摩的师傅往往会根据路程和摩的现行状况报出一口价,三公里内距离当地摩的师傅们一般要一个人15到20元人民币,也有不少人会因为节假期间加价20到25元人民币,想要搭摩的的人听了报价之后会主动商量价格,协商一致坐上摩的之后这一交易就算达成了。经过了解得知,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期间,摩的师傅们能成功谈下揽客订单的概率远远高于平时。更多时候的他们往往是从每天清晨就开始工作,穿梭徘徊在县城街道路口,哪里车流人流多就停在那里观察等待,一等就是一天,只有节假日的时候自己的等待才有可能不会绝对落空。
二、假期兼职:农民的第二职业
在中国农村,许多农民在农闲时间会选择兼职,以增加家庭收入。摩的司机成为许多农民的首选职业之一。尤其是在假期,农村的交通需求增加,摩的司机的收入也会相应提高。许多农民选择在假期兼职摩的司机,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利用农闲时间,一举两得。
兼职的原因。选择兼职摩的司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摩托车是许多农村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农民们不需要额外购买车辆,只需办理相关的驾驶证件即可。其次,摩的司机的工作时间灵活,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安排工作。最后,摩的司机的收入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假期,收入会更高。这些因素使得摩的司机成为许多农民的首选兼职职业。
兼职的挑战。尽管兼职摩的司机有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摩的司机的工作强度大,需要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无论严寒酷暑,都需要停驻在街道等待需要短途运输的乘客。其次,摩的司机的安全风险较高,县城道路条件复杂,交通设施不完善,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很多摩的司机图快和方便无视基本的交通规则,逆行斜插闯灯等等现象频发。此外,摩的司机还需要面对政策限制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在一些地区,摩的被禁止或限制通行,这使得摩的司机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三、流动劳动力:乡村经济的活力源泉
摩的师傅们不仅是县城交通的“后备军”,更是乡村经济的流动劳动力。他们在县城乡村的大街小巷穿梭,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出行服务,还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摩的师傅主要来源两类,一是当地城镇居民,以四到六十岁的男性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为主。二是城镇周边农村人口,在农闲时候进城兼职,摩的因其机动性和较低门槛工作,同样也是常年留守农村的中年及低龄老年群体兼职和再就业的一种常见选择。当地居民从事摩的工作实现的就近就业和来自农村的农民兼职摩的司机都能增加其家庭收入,也一定程度上吸纳了农闲时候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增加了城乡之间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经济贡献。摩的司机的收入虽然不高,但对于许多农村家庭来说,却是一笔重要的收入来源。在农闲时间,农民通过兼职摩的司机,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用于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此外,摩的司机的存在也带动了乡村消费市场的繁荣。他们接送村民前往集市、学校和医院,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同时,摩的司机的收入也会用于购买摩托车配件、燃油等,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贡献。摩的师傅们的存在不仅对县城区内经济有贡献,也对乡村社会有重要意义。作为当地人,面对有搭乘需求的客体也多主要是当地生活的居民或随时进城的农村群体,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能让他们比较快速地说上话,摩的订单往往就是由一句地方方言开始的。因为常年的停驻观察和搭载经验,他们熟悉当地的路况和居民需求,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在城镇和乡村,摩的司机常常被居民称为“活地图”,他们能够快速找到目的地,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
四、摩的师傅群体面临的现实需要与困境
现实需要。一是灵活就业的需求。对于许多城镇文化程度较低和农村家庭来说,摩的司机这一职业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就业方式,尤其适合那些在农闲期间需要额外收入的农民。这种兼职方式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减少了因外出务工带来的家庭分离和社会问题。二是交通服务的补充。在县城及周边农村地区,公共交通设施相对薄弱,摩的司机的存在为居民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补充。他们能够快速响应居民的出行需求,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如就医、上学等,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三是经济发展的推动。摩的司机的收入不仅用于个人和家庭生活,还带动了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摩的司机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面临的困境。一是交通安全风险。摩的司机的工作环境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摩托车行驶速度快,农村道路条件复杂,交通设施不完善,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此外,部分摩的司机安全意识淡薄,忽视交通规则,如不佩戴头盔、不遵守交通信号等,进一步增加了事故风险。二是政策限制与执法压力。在许多县城和农村地区,摩的被禁止或限制通行,这使得摩的司机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他们面临被罚款、扣车等风险,严重影响其收入和生计。三是缺乏社会保障。摩的司机大多为个体从业者,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他们未购买保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不仅自身面临经济压力,也无法对乘客进行有效赔偿。此外,摩的司机的工作环境艰苦,职业认同感低,缺乏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法律保障。四是社会偏见与歧视。摩的司机在社会中往往面临偏见和歧视,他们的职业被一些人视为“低层次”的工作,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缺乏足够的尊重和支持。
五、结语:从摩的师傅群体看中国城乡留守流动劳动力的在地就近就业选择
摩的师傅群体在县城及周边农村的交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服务,还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然而,这一群体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交通安全风险、政策限制、缺乏社会保障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摩的司机的生计,也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摩的师傅群体的困境反映了中国农村留守流动劳动力在地就近就业的现实选择与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外流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农村家庭因劳动力外流而面临诸多问题,如家庭分离、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为了缓解这些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在地就近就业,如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
然而,农村劳动力在地就近就业的选择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尤其是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培训,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需求。此外,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保障和职业培训支持,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