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寻”大师

小时候,我家堂屋的正面墙上曾挂过四幅国画,我们叫它“四扇屏”。画虽有落款,却都没有作品名称,我们根据画的内容分别将其命名为:“猴儿上树”,“熊猫吃竹”,“猫看刺玫”,“猫蛤(gé)蜊上树”。在老家,猫蛤蟆是松鼠的别称。



这套四扇屏,在我有记忆时就一直挂在那儿,直到有一年过年时,大概是我八九岁时吧,父亲才又买来新画将之换掉了。新挂上去的画也是一套四扇屏,画的是四季花: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这四扇屏也挂了很久,至少有八九年时间,直到有一年过年时,我大哥从天津带回来新画将之换掉。新挂上去的也是一套四扇屏,是云鹏画的四幅仙鹤图。

仙鹤图的作者云鹏,网上可以搜到,他画的仙鹤图好看,但觉得其画技不是太出色,个性不明显;而被它取代的四扇屏,即四季花图似乎没有落款(记不清了),不知道是谁画的,也觉得画技平平。至今记忆犹新的仍是最早的画四种动物的四扇屏,感觉那个画得真是好,不仅上面的动物栩栩如生,而且背景尤好,不管是老树、山石还是翠竹、刺玫花,都古香古色,有种悠远的意境。

这种悠远的意境,长期以来一直存放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可惜那套四扇屏被丢弃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之后,不管是到外地上学或者工作,还是迁居到外地谋生,均没有见过同样的画了。只是偶尔在一幅挂历上见到一张类似的动物画,画的是梅花鹿,一看落款,居然就是那位画家!于是就把那幅挂历买下来,挂在了书店(当时我正开着一个小小的租书店),慢慢研究。

但我找了不少资料,也没有找到那个画家的一丁点信息。因为那个画家的名字我根本认不准。画上的落款字迹比较草,但绝不是狂草那种,如果是那样,我小时候根本不可能辨认出来名字中的两个字。我当时就认出那画家姓刘,名字的第二个字为“继”,但第三个字我死活猜不出来。我也从未问过我父亲或哥哥。

我开书店期间就找了不少资料,查不出这个画家是谁;后来上网查,还是查不出来。

但我认定这个刘姓画家是位绘画大师,于是接着“找寻”。

我曾在百度上打出“姓刘的花鸟画家”,结果出来一大堆,比如刘新华、刘文生,刘奎龄等,我一个个辨认,但认为他们都不是我要找的人;我想,画花鸟的,应该画熊猫的比较少,于是又找画熊猫的画家,可跳出来的却是吴作人和吴冠中;我又打出“姓刘的画熊猫的著名画家”,还是没有找见;我又打出“画熊猫的名字中带“刘继”两个字的画家,心想这下应该能找到了吧?可是,跳出来的只是一个叫刘继瑛的女画家。

还邪了门了,不甘心,于是又研究那画的落款。作者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看起来有点像“囱”、“卤”和“贞”,于是又找刘继囱或者刘继卤或者刘继贞,但都没有结果,要么根本没有这样的名字,要么根本不是画家。总之,一直到2023年,我都没有找到那位绘画大师的一丁点资料。

后来,在去年秋天的一天,我突然又想起这事,又开始在网上搜,这下找到了。是AI给出的答案。心想AI技术就是牛啊。我当时只打出“姓刘的画熊猫的著名画家”,AI很快便给出了两个答案,第一个是刘中,我当即否定;一看第二个,当即认定,就是他了。哈哈,我真舍不得说出来啊,简直太激动了:刘继卣!就是他!这个“卣”字真的很像“囱”“卤”或“贞”,绝对没错。

于是就搜刘继卣的信息,果然找到了我记忆中的“四扇屏”:“猴儿上树”,“熊猫吃竹”,“猫看刺玫”,“猫蛤(gé)蜊上树”!

只是这个“卣”字,看起来怪怪的,读什么音?一查,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既跟“囱”的音不沾边,也跟“卤”或“贞”的音相差十万八千里!居然读“yǒu”,这个打死我也猜不出来!我估计“卣”字很多人都没见过,见了也认不得,怪不得之前百度上搜不到!

再看“卣”的释义,也是打死我也猜不出来:名词,指古代一种口小腹大的盛酒器具,多用于祭祀。呵呵,长知识了!

刘继卣为何起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难道是为了让后世难以搜寻他的事迹吗?画家大都是想留名于世的,他为何相反?也许并非这个原因,因为他的画在中国几乎人人都见过,人人喜欢,不想留名也得留名啊。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刘继卣的生平事迹,看看他的画有多牛。

二:刘继卣其人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书画界对刘继卣是如此评价的:杰出的中国画家、连环画艺术大师,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泰山北斗、连坛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画圣”,“东方的伦勃朗和米开朗基罗”,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卓有成就的动物画、人物画一代宗师。

这一连串的称谓简直令人炫目啊!



接着看,刘继卣也是现代中国画家中少有的工笔白描、重彩、小写意、大写意俱能的画家。刘继卣画的题材非常全面,除人物、动物能穷极妙理外,也兼擅花鸟、山水,尤其是他的工笔人物画和写意走兽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厉害,厉害!下面小编就来详细介绍下这位中国画坛的奇才。

刘继卣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918年出生在天津的一个书画世家,他的父亲刘奎龄就是一位著名画家。刘奎龄?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原来,我第一次从网上找刘姓画家的时候就搜到他了,其实已经同刘继卣非常接近了,只是我没有继续查刘奎龄的资料,否则很早就找到刘继卣了,太遗憾了!

既然其父刘奎龄就是非常有名的画家,刘继卣当然自小就有美术天赋了。小刘3岁就在父亲指导下学画画了;6岁入私塾学习书画,并临摹《芥子园画谱》;7岁,随父出游江南,会见日本大画家横山大观,并与之“切磋画艺”,同行写生;10岁创作纸本中国画《水浒人物》、《三国演义人物》系列;11岁创作绢本工笔重彩《牧马图》、《福禄寿三星图》等。不能不承认,刘家家学传承的优势!

刘继卣14岁就能替父代笔作画了,他曾因此创作出绢本工笔重彩《洗马图》、《套马图》,油画《耕地》等;15岁,刘继卣随父赴北平会见大画家张善子、张大千兄弟,并得其指点。能得到张大千指点,你想想啥概念?

16岁时,刘继卣进入天津市立美术馆西画系,在油画家刘凤虎的指导下系统学习素描、速写、水彩、油画,并从刘子久学习山水画技法,从陈少梅学习山水画和人物。除刘凤虎是著名油画家外,刘子久和陈少梅也都是著名国画大师啊,有那么牛个老爹当老师还不行,又跟了那么多大画家学习,这刘继卣想不成名都难啊!

天津市立美术馆建在中山路的中山公园里,刘继卣经常在公园里出入,对里面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观察细微,多有研究,怪不得他笔下的动物都栩栩如生,富有灵气。

天赋加名师加环境的塑造,果然让刘继卣才艺大展,年少成名。他18岁就创作出绢本工笔重彩《西施浣纱》、《贵妃出浴》等很厉害的作品,并可以自画作为生了。刘继卣多才多艺,19岁,他又创作了石雕《朱元璋》、《如来佛》,泥塑《张骞出使》等。

刘继卣21岁时,天津发了洪水,学校停课。他走访民间,见到了洪灾下的老百姓的苦难生活,于是创作了国画《天灾图》多幅。这组画作让刘继卣迅速成名,但也给他带来灾祸。次年,他因《天灾图》讽刺日伪而惨遭牢狱之灾。

出狱后,刘继卣不改初衷,仍经常走访民间,以画笔记录着老百姓的生活和民间的疾苦。这也是刘继卣与其他画家不同的地方,他没有把自己关在屋里苦练画技,“躲在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而是走向民间写生,因此,他的画跟其他国画家相比,除了山水、花鸟外,动物、人物众多,是一种真正的“写生”:为了生命而作画。其“作品大刀阔斧,充满张力,强调一种勃发的生命气息。”

1947年,29岁的刘继卣便在天津永安饭店举办个人画展,一时间震撼画坛,蜚声津京两地,端的厉害!人们惊呼,刘继卣迟早要超越其父刘奎龄先生。

三:刘继卣其画

事实上到1949年时,刘继卣在中国画上的成就已经非常之高了。他的画极具个性,非常灵动,不像其父刘奎龄那样传统和“刻板”(当然刘奎龄的画也非常好,也绝对是画界一流)。刘继卣的画是写意同工笔相结合,又吸收了一些西洋画派的风格,意境更高。

关键他笔下以“活物”为主,不是以传统的以“静”为主调,其画也因众多的人物和动物的表现,而充满生机,灵动十足,这是传统中国山水、花鸟画所欠缺的。他“塑造”了大量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各种鸟兽虫鱼,尤其是“走兽”形象,在国画界堪称独步,几乎无人可以比肩。



刘继卣不是那种老窝在画室里的书呆子,他经常到外面体验生活,观察人们的劳作,因此他的人物画就不只是传统山水画中的点缀式的人物,而是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放牛的牧童,放鹅的农妇,采果的少女,喂兔的小孩,演杂技的演员等。

刘继卣对花鸟虫鱼,对动物的观摩非常投入。一次他带小孩逛动物园,因为集中精神观察老虎,竟将小孩丢了。他大惊失色,最后在动物园工作人员帮助下才找到。

对动物情有独钟,这使他超越了一般画家对动物的理解。一般画家都是比较擅长画一两种动物,比如齐白石善画虾,徐悲鸿善画马,李可染善画牛,黄胄善画驴,吴作人善画马和熊猫,八大山人、李苦禅、潘天寿都善画鹰等。刘继卣能画多种动物,都达到极高的境界,比如虎、狮、猫、熊猫、松鼠、牛、猴、公鸡、兔、狗、鹿等,而且能把人和动物结合得非常好,比如《武松打虎》《东郭先生和狼》等,都是中国美术界永恒的经典。



刘继卣的动物画以“走兽”最为著名,尤其是虎和狮,画得虎虎有生气,历来被津津乐道。他通过对动物骨骼结构、肌理、皮毛、斑纹等内外形体及生理特征的描绘,画出的鸟兽,不仅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还赋予鲜明的性格,甚至赋予“灵魂”。比如他画的武松打虎,武松拳头下的老虎的眼神就非得复杂,不仅露出凶意,而且充满无奈、不甘的味道,十分耐人寻味。

刘继卣的写意动物画“用笔飞动如‘风樯阵马’,具有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大气魄,节奏感很强,充满了生机和张力,视觉冲击力强烈”,向来极受推崇,他还有一手绝技——劈笔丝毛,是由其父刘奎龄独创的一种特殊绘画技法发展而来。比如《水帘洞》、《筋斗云》中群猴的皮毛,《闹天宫》中孙大圣的面部都采用了这种技法,其细腻入微的质感表现,令人叫绝。

刘继卣的画在上世纪50年代就风靡全国了。国画《金丝猴》、《东北虎》还被中国邮票公司采用为纪念邮票发行,1980年同获全国最佳邮票奖。

除了单幅作品外,刘继卣的组画成就非常高。比如《闹天宫》,就很经典。他为这部作品付出了极大心血。这组画是用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非常费工。为了达到画面的层次感和厚重感,哪怕美猴王的一片盔甲,一撮猴毛,都要先用淡墨一遍一遍的晕染,染上十几遍后,再上色。他每天从早画到天黑,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闹天宫》组画被美术评论家誉为“中国画世纪经典”。



他著名的组画还有《武松打虎》《武则天》《红楼梦》等。

不过,刘继卣最为大众称道莫过于连环画了。他被誉为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连坛第一人,绝非浪得虚名。

50年代初期,他创作的连环画《鸡毛信》出版,立即轰动了美术界,使刘继卣的声誉大振,也让海娃这个人物形象真正走向千家万户。

自此,刘继卣的连环画一部一部接着诞生,其内容之丰富,画工之高超,令人大开眼界。连环画的题材也多,比如古代题材的《东郭先生》、《大闹天宫》、《武松打虎》、《水帘洞》《河神娶妇/西门豹》;革命题材的《鸡毛信》、《王秀鸾》;现代题材的《穷棒扭转乾坤》、《朝阳沟》、《人欢马叫》等;童话题材的《奇怪的旅行》、《乌鸦与狐狸》、《兔子的尾巴》等,多达30余部,部部都被老百姓所称道。

1990年代之前出生的,恐怕人人都看过连环画。我们小时候,看连环画就如同现在的小孩玩电子游戏,人人刷抖音一样,十分普及。那时候,很多学生书包里都装有连环画,谁的人气高,往往取决于他书包里连环画的数量。谁拥有连环画多,代表谁富有,谁有文化,大家都围着他转。

笔者小学时的同学付朝辉,就是连环画拥有最多的同学之一。课间休息时,大家都会围着付朝辉看连环画。他坐在教室门口的台阶上,捧着一本《武松打虎》什么的,用极快的速度读画面下的字,读得眉飞色舞。那时候,我非常吃惊,别人读下面的字都是磕磕绊绊,而他怎么能读那么快?不过他脑子确实灵,不服不行,往往下课十分钟,一本几十、上百页的连环画就能搞定!

而长期以来,刘继卣的连环画都是最流行的。比如《大闹天宫》《武松打虎》《鸡毛信》《水帘洞》等,谁敢说没看过?



后来,人们都说刘继卣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这跟他的连环画是分不开的。试想,古今中外,哪种画在民间最流行?受众度最高?或者说,哪种画老百姓过目的频率最大?无疑是连环画。而作为中国连环画的鼻祖,刘继卣的画无疑是被人看过最多的,因此他的“人民性”无疑古今第一,至少在上世纪,无人超越。

艺术作品本应走向民间,让大家欣赏的,愉悦的。如果你的画只是放在个别人的书屋里“孤芳自赏”,或者只为收藏,那么值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对于大众而言就是废纸一张!

说刘继卣的画人人喜欢,毫不夸张,而且他还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1954年11月,36岁的刘继卣与父亲刘奎龄一起在天津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毛主席看到刘继卣的作品时,大为欣赏,不禁夸赞他道:“博古通今,刘氏出人材啊!”

当时的中国画坛对刘继卣的评价很高,他被誉为东方的勃朗宁,或者是中国的米开朗基罗,这是顶级赞誉了。

著名学者型画家,《中国绘画史要》一书的作者何延喆对刘继卣是如此评价的:

“刘继卣先生的中国画工笔重彩、写意,人物、走兽、山水、翎毛花卉、草虫蔬果,为天下万物传神写真,乃画坛全才,一代天骄。”

这个说法并不夸张。

不仅是画画,多才多艺的刘继卣,还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还爱好音乐,唱得一口好京剧,老生小生都很拿手。他结婚时,还在婚礼上唱了一出《罗成叫关》,赢得喝彩。

然,天妒英才。刘继卣先生于1983年11月5日不幸病逝,享年65岁。在画坛他算是短寿了。因为画家多长寿,比如齐白石、张大千,其父刘奎龄等。如今范曾已经87岁了,还娶媳妇呢。范曾也是以人物画著称的,自吹天下第一,500年一遇的人才。有人拿范曾的人物画跟刘继卣比,说范曾的太水。起码刘继卣的画雅俗共赏,这是范曾所不能比的。

刘继卣的画在民间认可度之高,恐怕无人企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如何呢?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刘继卣的代表作不准出境。国家对他作品的如此保护,已经说明了一切。

但刘继卣似乎在中国名气不大,远远不如范曾等人,这是为何?



首先是性格问题,刘继卣太过低调,他为人宽厚,与世无争,从不宣扬自己。不像范曾那样,整天大吹,唯恐全世界不知道他,这样自然会博得名声。刘继卣在世时,除了画画,基本没有什么社交,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待人诚恳,不善心计,不知道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占便宜,他的生活中只有画画,别无他求。

刘继卣在病逝前还创作了巨幅国画“双狮图”,不要报酬献给国家,临终前仍念念不忘“中国画要为民族文化争辉夺彩”。这就是刘继卣的平生所求!

说实在,书画界,如果你无欲无求,不善交际,那么你的存在感就不会高。书画家,想成名,必须高调,自称“天才”“鬼才”什么的,或者把自己的作品标上一平方尺多少万,自抬身价,这样才能出名。刘继卣不屑于搞这个,因此不够有名。

还有就是,书画家得起个很牛的名字,并且弄十几二十几个大号,什么“山人”“真人”之类,都能震住别人。刘继卣没一个大号,而且名字不响亮,名字还太怪,“卣”字太生僻,连网上都很难搜到,因此不受人关注。

但是,艺术家必须以作品说事。在此,向刘继卣先生致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