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下午,我国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首航从广州南沙正式鸣笛启程。“探索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并建造的首艘覆盖全球深远海(含极区)探测且具备冰区载人深潜支持能力的综合科考船,既可进行深海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也可进行极区海域科学考察,这将使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从全海深拓展到全海域,有效提升我国深海作业和研究能力。
应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文献与信息中心主任姜晓虹研究员邀请,在中国美术学院团委的支持下,学校选派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梅,研究生处教师安之堃,创新设计学院教师顾文甲作为艺术家代表参加“探索三号”首航活动。活动基于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自2019年持续至今的“艺术与海洋”科普项目。此项目在战略合作框架基础上不断深化,希望通过推动艺术与科技、美育与深海的不断交融碰撞,积极探索新艺科视角下的多元交叉融通,为艺术与美育融入深蓝创造更多可能。
中国美术学院团队参加“探索三号”科考船首航活动合影
中国美术学院参航团队从杭州出发,前往广州南沙,与全体“探索三号”参航人员汇合。12月26日上午,参航团队参加了“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总结汇报暨表彰会”与隆重的“探索三号”首航仪式。下午,团队带着学校殷嘱,肩负美育走向深蓝、艺科深层融合之使命,登上“探索三号”科考船。随着长而浑厚的一声笛鸣,“探索三号”正式从广船国际船厂出坞,缓缓驶离码头。从广州南沙至海南三亚,为期三天的海上航行就此拉开序幕。
中国美术学院团队参加“探索三号”首航活动,共同见证国之重器的启航和入列海南三亚母港
用心灵感悟,用画笔畅达
中国美术学院参航队员用眼睛、心灵和手中画笔记录整个航程:从日出到日落,从船舷、甲板到舱室工作平台,队员们用手中画笔捕捉着各种工作场景、人物形象,以及船上各种机械设备独有的造型、色彩和构成之美。2020年,李梅教授曾作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家代表参加“探索二号”科考船首航,当时的船上核心团队也是今天“探索三号”上由孙燕辉老船长带领的核心工作团队;此次首航,李梅教授画得更多的是人物。顾文甲老师边画边感慨:此次航行犹如重温自己本科时期的绘画创作现场,艺术感觉被全部调动起来。安之堃老师参加过“探索二号”的一个航次,这次也和上次一样勤勉作画,有分秒必争之势。深海所姜晓虹主任与中国美院结缘深厚,五年来,全力推动深海所与中国美院的科艺协作和美育走向深蓝;她热爱画画,在本次航行中同样画笔不离手,与国美参航团队一起并肩作画。
参航团队速写、水彩写生作品选
参航团队速写写生作品选
美育融入深蓝,艺科协同共进
中国美术学院团队在海上开设“美育走向深蓝”系列专业学术讲座
12月27日下午,在“探索三号”深海全速激浪航行中,国美团队利用下午科学例会时间,在姜晓虹主任主持下,展开了三堂海上“移动式”艺术与美育浸润系列专业学术讲座,分别是李梅教授的《现代藏书票创作与表现》、顾文甲老师的《科技点亮艺术:艺科融合的实践与创新》以及安之堃老师的《艺术作为一种世界观》。老师们从艺术本体入手,解读艺术的特点、艺术的创造与教化作用,也从艺术与科技、艺术与生活、艺术作为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出发,多角度分析艺术与世界的关系,阐释艺术对荡涤心灵与开启心智及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在场的船员、科学家、工程师等全神贯注地聆听,此情此景,或许正为美育工作者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方向:持续努力将美育推广到更广阔的海洋领域,积极探索并开发更多的海上美育课程。
李梅教授开设的《现代藏书票创作与表现》实操课程指导现场
当晚,李梅教授将下午的藏书票课程内容进行了实操延伸。她指出,用船上材料如贝壳、废弃的螺帽、细铁丝、绳索等制作藏书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独有的船上文化美育特色。船员们坚守工作岗位之余,除了数星星,还可以动手创作,不仅可以陪伴心灵、回馈大海相伴,也可赠与亲友,传递深海思念。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参加课程的队员们专注投入,共同创作了许多兼具美与情感表达的EXLIBRIS藏书票作品,如孙燕辉船长的《深海精灵》和《火龙果》、唐古拉山领队的《盛装“蔬”女》、姜晓虹的《合欢树》、徐炳喜的《多彩足迹》、吴乃天的《阳光下的蚂蚁》、赖廷渌的《藕断丝连》、张强的《太阳树》、张文钰的《佳偶天成》等。队员们的作品不仅做得好,题目更是富有深度和意味,正如宋代苏轼的诗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透出一股不凡的文化底蕴与气质。
12月28日下午的科学例会时间,广船国际项目经理赖廷渌带来一场题为《一条船是怎么造出来的?》讲座,充分阐述一艘船的建造原理、建造过程和科技内涵及它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总领队唐古拉山做了精辟概括的总结,让成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船舶建造、创造和研发的重要性,也同时坚定了国美团队持续走深海艺科美育融合之路的决心。
严谨和温馨并存,掷地击浪有声
在连续数日的航行中,国美团队穿梭于各个机室与甲板作业区域之间,见证了一场场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场景。每当步入控制台,总能见到孙燕辉船长及团队成员们在驾驶台前,时而紧盯屏幕,时而目视前方,对每一个数字和图像变化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手中则熟练地调控着各式各样的控制手柄与按钮。此次航行的首席科学家包更生亲自带领国美团队参观轮机舱作业区、科学实验区以及甲板工作区。“探索三号”内部庞大的机器设备与精密部件无不彰显着中国现代科技能动生产的发展与智能控制技术研发的巨大成就。轮机长王金桥口袋里露出一半的白麻线手套不仅是即时工作状态的写照,更是他时刻就位的敬业精神体现。
团队走访了船员们的生活和休息空间,了解他们在船上的日常工作与思考,试图从中捕捉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以期在画面中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与船员的深入交流也引发了对美育工作的再思考: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探索一种可感、可视、可思、可知、可触摸、可生发、可创造且可持续的多元美育方式,以帮助船员们找到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独特连接方式,为在广阔海洋上工作的人寻找到身心的平衡点与精神支点。
深海所所长丁抗说过:“在船上,只有岗位,没有职位!”共同在海上航行的三天,参航队员零距离领略科考船的智能和先进性,见证船长船员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熟练的操作技术以及各位科学家、研究团队的敬业精神,也充分感受到在船如在家,温馨无比。
海上同绘共展,一起见证高光时刻
12月28日晚,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24美育走向深蓝”作品展在船的底层四层餐厅举行,展出了参航队员们创作的藏书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团队老师的随航速写、水彩作品共近100余幅,并为藏书票作品创作者举行了隆重的作品颁奖仪式。船上的空间不大,但也因此成就了一场独一无二的海上“移动式”艺术作品展,这不仅是一次在浪尖里舞蹈的艺术盛宴,更是艺科思想交汇和碰撞的第一美育现场。
“2024美育走向深蓝”艺术作品展现场
“美育走向深蓝”藏书票作品颁奖仪式
这一夜也注定不眠。航行的最后一晚,有船长稳稳的掌航、有值班船员的辛劳守护、有大海波涛作证,国美团队在餐厅给络绎不绝的参航队员画速写人像直到凌晨,勇士们的形象不仅进入画面,也刻印在心灵深处,生动而鲜活。
12月29日上午10点,“探索三号”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海南。在隆重而热烈的入列仪式后,中国美术学院团队与参航队员们挥手告别,此次参航活动顺利结束。
“美育深蓝,共同见证”之感言
徐增鎏(中国美术学院团委书记)
在艺术与科普携手共进的道路上,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合作不断迈向新高度。承蒙深海所盛情邀请,团委选派三名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参与“探索三号”首航。这不仅是一次深海探秘,更是一场知识与艺术的深度交融!三位教师在首航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为高校艺术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为社会实践育人开拓了全新路径。他们带回的一手资料,是凝聚开发实践育人科普课程的宝贵素材,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感受深海科考的魅力。
每年我们都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青年学生举办“艺术与海洋”展览。这一举措,是对科学与艺术融合教育成果的生动展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作灵感,以艺术形式传播海洋科学知识。期待我们能以此次合作为契机,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培养更多兼具科学素养与艺术才华的优秀学子,为科普事业和美育发展贡献力量。
姜晓虹(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文献与信息中心主任)
我是来自深海所的科普工作者,深海科考既有美轮美奂、也有惊心动魄,但我们的工作日常往往是漫长的科考航程、反复操作各种深海科考装备、采集整理海底生物与地质样品、影像、数据……是否能为优秀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值得无限探索的创作领域?是否能将科考过程及科研成果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受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了解深海科考、理解海洋科学、认知深海奥秘?让科学与艺术在深海领域交融碰触,这就是我们做海洋艺术、带艺术家参加科考航次的初衷。
李 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学院深圳哲美美育研究院院长)
有幸多次受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邀请和中国美术学院团委选派作为艺术家代表,参加2020年“探索二号”(TS2-1-1)首航、2023年“探索二号”(TS2-26-3)工作航次,这次又参加了2024年“探索三号”(TS3-1-1)首航。每一次随船出海,与科学家、船长和船员并肩大海,内心都被深深震撼;每一次海上交流和进行“美育走向深蓝”授课,以美育为纽带和桥梁,深度了解勇士们深海作业的勇敢与坚韧、铁骨与柔情、真诚与奉献,都让我获得更多的信心、勇气和力量,都更加坚定了深海美育的责任与使命。
顾文甲(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师)
甲辰年尾岁序更替之际,有幸参加中科院深海所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的随船考察,并代表创新设计学院参与学校的“美育走向深蓝”项目,内心充满感激与感慨。作为艺术与科技专业方向的教师,如何以科艺融合为路径去“重新发明日常”,是未来需砥砺探寻的重要课题,而此次“探索三号”的参航经历或许正是一场深刻的启示——科学求真,责任担当,唯有以真诚与勇气应对挑战,才能在面对未知前路时心怀笃定,行远致深,延续初心不惑,踏出长续的探索之路。
安之堃(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教师)
2024年岁末,有幸蒙邀参加“探索三号”首航。许多人问,艺术家缘何参加极地科考船首航?船行三日,一行四人为同舟诸贤绘像,设坛讲艺,与科学家共赏艺术之妙谛、共创艺术之作品,以笔墨记录科学探索之壮举,以丹青塑铸大国重器之份量。舟游于浩瀚碧波之上,舟中人游于艺术海洋之中。福拜楼云:“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相遇。”科艺二者相生相融,此行于“探索三号”上,寻得新解。
中国美术学院参航团队与“探索三号”科考船核心工作团队合影
“探索三号”科考船首航,全体参航队员全家福
文 字|李 梅
编 辑|郑佳怡
责 编|周 慧
审 核|方 舟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