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29日,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结婚。
毛主席看着李敏递来的嘉宾名单,皱着眉头说到:“恐怕还少了一个人,她不来可不行哟!”
李敏拿着名单看了半天,突然说道:“我知道了!少了大姐!”
两人说的正是毛远志,此时她和毛泽东已经5年没见过。
毛远志接到通知后,带着儿子曹耘山、女儿曹立亚来到中南海。
在此之前,她的儿女甚至不知道,自己伯爷爷居然是伟大领袖毛泽东,见到毛主席十分激动。
婚礼上,毛主席拉着毛远志的一双儿女,站在自己的身前,提议大家合影留念。
毛远志是毛泽民和结发妻子王淑兰的女儿,在毛家第二代几个子女中,她的经历可说是最曲折的。她做过童工,当过童养媳,甚至不记得父亲是谁。
但她又是最自立自强的,用1年时间读完5年小学,还主动要求参军上前线,表现出少有的革命斗志。
毛泽东盛赞这个侄女“不让须眉”,党组织给评价她是“党的好女儿”。
一、做过童养媳,历尽波折的毛远志,主动要求参加八路军
1922年5月,毛远志生在湖南韶山,她常和堂哥毛岸英、堂弟毛岸青玩耍打闹,像个“假小子”。杨开慧喜爱地把她称为“野孩子”。
由于当时毛泽民已经跟随毛泽东参加革命,长年奔波在外,仅在毛远志年幼时回过一次家。
毛泽民第二次回家时,毛远志还只是个5岁的女童,有些认生。
当毛泽民把她高高抱起,带着她四处玩耍,毛远志才渐渐感觉到这是自己的亲人,慢慢敞开心扉,但这次毛泽民也是为秋收起义筹措军饷,仅住了3天就匆匆离开。
毛远志对父亲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大革命失败后,韶山一片白色恐怖。王淑兰是个传统的小脚女人,但她义无反顾支持丈夫的事业,带着毛远志辗转于长沙、华容、沅江等地,坚持做地下工作,为党传递了很多重要情报。
王淑兰
1931年冬,王淑兰听说丈夫毛泽民在上海,便马上带着毛远志和毛华初(王淑兰收养的烈士遗孤)出发。谁知当他们千辛万苦抵达上海,毛泽民却已离开,去了中央苏区。
此时上海硝烟弥漫,“淞沪大战”一触即发,王淑兰不得不带着两个孩子继续流浪。
因盘缠用光、生活无着,王淑兰不得不将毛远志送去富有人家做童工,后来童工没得做,又忍痛让她当童养媳,在别人家中受尽压迫,这也让毛远志从小养成了极强的革命意志。
而此时,父亲毛泽民也在经受考验,他正跟着红军进行长征。他何尝不知道,远在湖南还有妻儿在等待自己,但是革命形势所迫,毛泽民不得不把这些情感压抑在心中。
1937年秋,毛泽民终于安定下来,他通过八路军办事处,把女儿接到延安,王淑兰则继续做地下工作。
毛泽民
1938年,毛远志辗转到达延安,可在她到来之前2个月,毛泽民因病前往苏联,她与父亲再次错过。
到达延安的当晚,伯父毛泽东就将毛远志接来,为她接风洗尘,还专门安排人做了家乡的红烧肉。
当身材伟岸的伯伯出现在眼前,笑容满面,毛远志感到既兴奋,又怯生。这是一种来自亲人的熟悉。每当伯伯关爱的目光落在她的脸上,她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可毛远志到席间却总有些拘谨。毛泽东察觉了这一点,问到:“远志呐,现在到了爸爸和伯伯身边,心里面想什么事情,可以直接说,不要不好意思嘛。”
毛远志点了点头,认真说道:“我想和爸爸、伯伯一样,参加八路军!”
二、了解毛泽民和毛泽东的事迹,毛远志越加努力,为革命做贡献
毛泽东笑了:“不愧是润莲(毛泽民的字)的娃娃!我这个侄女,不让须眉啊!”
毛泽东顺手拿出一张纸,工工整整地写了5个常见字,让毛远志念给他听。毛远志一脸茫然,斗大的字,竟然一个都不认识。
毛泽东见侄女16岁还不识字,耐心地开导她说:“你现在年龄还小,应该首先学习文化,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再到抗大学习。我们抗日根据地有许多工作,都等着你们这些有志气的年轻人呢!”
于是在到达延安的第三天,毛远志便到延安鲁迅小学上学。
饱尝过人生苦难的毛远志,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她就补习完小学5年课程,被调到军委二局做机要工作。
她始终保持着一股争强好胜的劲头。她知道大伯毛泽东是领袖,父亲也是重要干部,她作为革命后代一定要为他们争光才行。有时一连熬夜两三个晚上,时间久了,她还落下头痛的病根。
鲁迅小学旧址
但是毛远志很少去探望毛泽东,一来是她不愿打扰大伯的工作,而来是不想让别人说闲话,总和领袖“攀关系”。
直到3年后,1941年冬天,毛远志去和平医院看病,一人在外又生着重病的她,忍不住顺路到杨家岭去看望伯伯。
她向毛泽东报喜:自己已经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毛泽东高兴地拿出一沓纸和两支铅笔送给毛远志。
那时边区的经济很困难,能得到这些学习用品是相当不容易的。毛远志就像得到最珍贵的礼物一样,把它们紧紧地贴在胸口上。
正好伯母江青陪李讷妹妹住院,毛泽东留毛远志住在李讷的窑洞里。那天晚上,长期头疼失眠的毛远志,倒头就睡着了,还睡得特别香。
睡在伯伯的窑洞边,她仿佛睡在父亲温暖的怀抱里。
三、获知毛泽民的死讯,毛远志越发努力,立志为革命做贡献
转眼间,毛远志来延安已经8年,这些年她听过许多老同志提起毛泽民,他更加钦佩自己的父亲。
她从来延安的第一天就开始期盼:有一天父女团聚,一起投身革命。
现在见不到毛泽民从新疆回来,她心里越发不安。有传言说,因为新疆军阀盛世才投靠了蒋介石,所以扣押了父亲,但毛远志不敢也不愿意往坏处想。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后回到延安,毛远志第一时间带着男朋友曹全夫,跑到枣园看望毛泽东,想知道父亲的消息。
随他们一起去的还有毛泽民的老下级、陕甘宁边区盐务公司总经理余建新,他为毛远志帮了不少忙。
毛泽东高兴地留他们吃饭,特意请炊事员做了一大碗扣肉给他们解馋。谈笑间,毛泽东问起曹全夫的情况。
曹全夫
得知曹全夫是山东学生,来延安投身革命,毛泽东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夹了一大片扣肉放进曹全夫的碗里。这表示他对年轻人的认可。
这时,余建新拿出一张毛泽民的照片,递给毛泽东看,小心问道:“泽民同志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消息了,他现在在哪儿?我们都很想念他。”
毛泽东的脸色骤然阴沉下来,眉头紧蹙,嘴角微微向后抽动了几下,长叹了一口气后,沉痛地说:“他被反动派杀掉了……”
毛远志惊呆了。8年了,她一直期盼父亲能早日归来,等来的却是父亲牺牲的噩耗。
毛泽东也有些难过,他点燃支烟,从饭桌旁站起来,转身撩开门帘,走进他办公的窑洞。
毛远志一直竭力克制着自己,不要哭出声来,可是她怎么也控制不住感情的阀门,泪水夺眶而出。她急忙捂住脸,躲到里间窑洞放声痛哭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毛远志擦干眼泪,理了理头发和衣服,走到毛泽东的办公桌前:“伯伯,你放心,我能挺得住,我会坚强起来的。”
毛远志还告诉毛泽东一件事情。抗战胜利后,中央提出“抢占东北”的口号,组织大批干部去创建东北新区。毛远志和曹全夫也积极报了名。
毛泽东很支持他们的选择。毛泽东知道毛远志身体不好,便打电话给秘书叶子龙,请他把自己那匹听话的棕色老马牵来,送给毛远志。
出门时,毛泽东一直送到窑洞外的平坝下坡,才停住脚步。他不停地挥手,看着毛远志他们牵着马远去。
四、解放胜利后,毛远志隐姓埋名,很少提及家里事,也不主动去见毛泽东
解放后,为了避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毛远志和曹全夫极少主动去中南海。
作为领袖家庭的成员,以及毛主席为数不多的亲属,她行事低调,很少提及自己的家庭背景,只是在工作之余,自觉承担了毛家的一些家事,总是默默无闻地付出。
毛泽东和李讷
70年代,曹全夫担任“五七”干校的第一任校长。毛泽东为了锻炼小女儿李讷,也让她去了江西插队。
当时李讷快30岁还没有婚配,身为姐姐的毛远志很着急。他们连续从干校里给她介绍了好几个对象,但李讷都不满意。她立志要找一个工农子弟结为伴侣。
后来,她自己认识了出身工农家庭的干校服务员小徐。小徐初中毕业,年轻帅气,为人热情。
小徐见李讷郁郁寡欢,便时常邀请她一起打球,一起聊天,有时还一起干农活。一来二往,两人渐渐稔熟,不久就相爱了。
李讷向组织上打报告,组织上对小徐的情况调查后,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很快就作了批示:同意。并委托曹全夫、毛远志就地操办婚礼。
曹全夫、毛远志出去买了一些水果,又准备了茶水、糖果。中午让食堂做了两桌便饭,请干校的几个领导以及连队的几个同志总共十几个人,一起出席了既简单又热闹的婚礼。
毛泽东和李讷
食堂的正面墙上挂着毛主席像,曹全夫简单致辞和放鞭炮后,让新郎、新娘向毛主席像三鞠躬,婚礼仪式就结束了。后来李讷回了北京,毛主席还专门写信感谢毛远志夫妇。
说心里话,毛远志何尝不想经常去看望伯伯。但她知道,伯伯日夜为人民操劳,自己不该去添麻烦。
在以后的10多年里,除妹妹李敏结婚,伯伯毛泽东亲自点名请毛远志,她再也没有去过中南海。那时。
实际上,曹全夫后来在军委,朱德身边工作,就住在中南海,但她总是克制着自己。
适逢伯伯七十寿辰,毛远志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思念。于是,她与李敏联系:去中南海陪毛泽东过生日。
毛泽东听说毛远志要来,非常高兴,亲自派车去接他。一见面,毛泽东就说:“远志你来啦!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来啊?你的头痛病好了吗?”
李敏结婚时的合影,左一为毛远志
毛远志看着70岁的伯伯,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凝视着他慈爱的面容,鼻子一酸,流下两行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毛泽东笑道:“别伤心,伯伯老啦,但我精神还好啊!你们年轻人要多上进!”
毛远志抹着眼泪,一边点着头,她在心里暗下决心:不能辜负伯伯的期望。她没有想到,这竟是她和伯伯最后一次见面。
毛泽东逝世后,每逢12月26日的诞辰纪念日和9月9日的忌日,毛远志夫妇都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遗容。他们总是悄然而来,默然而去,签字簿上从未留下名字。
对别人来说,毛主席是领袖,是崇拜的对象。但对毛远志来说,自己半生漂泊,更丧失生父,毛泽东填补了这个空缺,他如父亲一般慈爱,给予毛远志无限的关怀。
这博大深远的爱已然足够。毛远志一辈子兢兢业业,不计得失,无愧于“党的好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