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中南海丰泽园人来人往,毛泽东正在办公,却没有人大声说话。自毛岸英牺牲后,主席情绪一直低沉。
远处突然传来叽叽喳喳的声音,两个孩子如燕子一般穿来跑去,毛泽东看到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是毛泽民的遗孀朱旦华,带着毛远新来看望毛泽东,李讷见到堂弟马上玩到了一起。
朱旦华正想叫住调皮的毛远新,一边的江青的江青却拉住了她,含着泪光说道:“大嫂,你给主席带了‘心药’!”
毛远新(左一)和毛泽东、江青、李敏
毛远新是烈士毛泽民的儿子,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亲侄子。
他幼年历尽劫难,在监狱中生活多年,少年时被毛泽东接到身边,做儿子抚养,更是凭实力考上清华,27岁就当了辽宁的副主席。
可惜,毛远新后来受到权力蛊惑,一步步滑向深渊。他是怎样成长,又是怎样堕落的?
毛泽民一家
一、朱旦华对毛远新说:“看到大伯,就和看到爸爸一样!”
1941年2月,毛远新出生在新疆。母亲朱旦华临产去医院那天,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厅长的毛泽民正忙于工作。
听闻妻子生产,毛泽民欣喜地赶往医院。看着儿子明亮的眼睛,毛泽民意味深长地说:“中国革命任重道远,孩子是在新疆出生的,我看就叫远新。”
小远新长到1岁半,新疆军阀盛世才与蒋介石谈判,突然开始反苏反共,毛泽民、陈谭秋林等百余党员被投入监狱,最终被害。
一直无法得到毛泽民确切讯息的朱旦华,只能抱着小远新,在狱中天天思念着丈夫。而毛远新也在狱中逐渐长大,从大人们口中知道了父亲毛泽民和大伯毛泽东的伟大事迹。
这种生活持续了整整3年。1946年,抗战胜利,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蒋被迫答应释放新疆被关押的党员。
幼年毛远新
历经艰辛回到延安。5岁的小远新瞪着大大的眼睛问道:“妈妈,叔叔们都说我大伯叫毛主席,他是什么样子?长得和爸爸一样吗?”
朱旦华鼻子有些发酸。小远新两岁不到就进了监狱,对父亲的模样早已淡忘。
但她不能破灭孩子的希望,便告诉小远新:“毛主席是你的亲大伯,他和你爸爸长得很像,看到他就像看到爸爸一样!”
毛远新听了,天天在家里跳着说道:“我要见毛主席!我要见大伯!”
母子俩的盼望很快成为现实。7月中旬,朱旦华第一次以弟妹的身份见毛泽东,心情不由得既紧张又兴奋。
陕北的夏天,天边还有半空的余晖。朱旦华牵着小远新来到王家坪,远远地看见一个高大伟岸的身影,好像依稀看见了毛泽民,母子俩不由地怔了一下。
毛泽东远远望见朱旦华母子,大步上前,伏下身子抱起小远新,动情而大声地说:“润莲的娃娃,我抱抱,大伯抱抱!”
朱旦华赶紧喊道:“叫大伯!快叫大伯。”可小远新一点也不认生,对着毛泽东咯咯笑着,脆生生叫了一声“大伯!”,又接着问道:“大伯,你怎么有毛主席和毛泽东两个名字呢?”
毛泽东听得又哈哈地笑起来:“小东西还会主动思考哟!”
二、毛泽东和江青留下了毛远新
毛泽东亲切地询问了朱旦华回延安后的情况,还问及了在新疆的生活,就是没有一句涉及到毛泽民。
而朱旦华心里也明白,在这时候提到泽民,只会引起哥哥的感伤。两人一个是手足之情,一个是夫妻之爱,就这样形成一种默契。
可事实上,二人的心头又无比悲伤。还好有小远新在,他拽着大伯的手,问这问那,不时逗得毛泽东哈哈大笑,悲伤的氛围被冲散不少。
临走时,毛远新学着大人,躬下身子向毛泽东作揖道别,毛泽东忽然半蹲下来,抚摸着侄子的头,连连说:“这伢子我喜欢,以后多到大伯这里来!”
从那以后,毛远新被送到中央的托儿所,时不时来造访大伯,和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作伴。
后来胡宗南率大军来犯,中央转移,毛泽东还专门托人给毛远新送了一床毛毯,嘱咐专人护送朱旦华母子。
1949年毛远新随母亲工作调动,从北京来到南昌。
由于长时间呆在北京,毛远新更希望能在北京上学。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毛远新一直嚷嚷着:要回北京上学,参军打败美帝侵略者。
朱旦华也对此感到为难,恰好在1951年9月,她赴北京参加全国妇联工作会议,顺便带着毛远新看望毛泽东,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朱旦华在言谈中讲到:毛远新总吵着要在北京上学。
毛泽东听后未加任何思索,回道:“伢子要在北京读书,这好嘛!”说完,他大着嗓门叫了一句:“远新,你过来!”
毛远新马上来到伯父面前,毛泽东问他:“你想在北京上学是吗?”毛远新一听嘟起嘴回道:“我要在北京,这里离朝鲜近,我要打美帝鬼子!”
毛泽东笑着点头,“嗯”了一声,随即说道:“我这里可像温室的花朵,跟你妈妈在江西可以经风雨见世面,你晓得吗?”
毛远新反应灵敏,马上大声“抢白”说:“大伯,我不住你这里,住到学校去,怎么是温室里的花朵呢?”
毛泽东听了侄儿这番“豪言壮语”,非但不怪,反而被逗得哈哈大笑,点头赞道:“说的有道理嘛。”
在一旁的江青,已经有所感悟。自从毛岸英1950年底在朝鲜牺牲,她头一次看到毛泽东如此开怀。如果毛远新留在北京上学,这对两人都很有利,朱旦华也欣然答应了。
毛泽东带着毛远新、李敏、李讷三姐弟
三、因为毛泽东一句话,毛远新放弃保送,凭实力考上清华
毛泽东夫妇都把毛远新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凡是穿的用的,只要李敏、李讷有,就少不了毛远新的。
毛泽东每次外出,不管到北京近郊还是北戴河,或是更远的外地,都要带上毛远新,让这个长得蛮俊气的少年跟在身边。
李敏、李讷姐妹俩给毛远新起了个“小豆豆”的外号。毛远新偏不服小,老是说自己只比李讷小半岁。
李讷发育早,就提出跟毛远新比高矮,气得毛远新噘起嘴:“才不跟你比呢。”在一家人的融融亲情中,得到了毛泽东特别关爱的毛远新,幸福健康地成长着。
同时毛远新一直很努力地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组织能力也很强,总是担任班长、少先队大队长。
毛远新有着爱好体育运动的活泼性格,喜欢踢足球,还能够在校乐队吹长号。更让毛泽东欣慰的是,他还在高三就被吸收为预备党员。
哈军工
以毛远新的表现,在1960年下半年,他高中还没毕业就被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哈军工”是由苏联援建的军事学科最高学府,不少领导子女在此就读。能够保送进入“哈军工”,是个莫大的荣誉。
毛远新回到中南海,有些得意地将消息告诉大伯。不料毛泽东看了侄子一眼,不以为然地说:“国家保送的,算什么本事?有本事自己去考嘛!”
这话激发了毛远新的一股心劲,他当着毛泽东的面说道:“那我自己去考!”
结果,毛远新果断放弃了保送的机会,重新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录取,可谓名校名系。
毛泽东知道也十分高兴地说:“唔,这才像润莲的儿子!”
不过毛远新的内心还是想去哈军工,因此后来转学到哈军工,延续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依然很好,成为全校的佼佼者。
青年时的毛远新
尤其是毛远新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扫厕所掏粪沟,毛远新也一马当先,从不抱怨,许多老师都不禁感叹:不愧是毛主席家的后代。
四、受到主席重托,毛远新却在权势中迷失了
毛远新毕业后,本来被分到了研究单位。后来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毛泽东问起侄儿的分配去向,摇着头说:“年轻人不吃苦怎么行?你从军事学院毕业,应该当兵去!”
于是毛远新主动要求,到空军高射炮兵某师去当战士。毛泽东知道后满意地对侄儿说:“到连队当兵,这才对头。这件事要让家里人知道!”
毛远新登上了毛泽东的专列,列车在离长沙不远的大托铺停下,毛泽东将慈父般的目光落在侄儿身上:“你替我到家里去看看。”
毛远新奉命代访故里,他看了老家的故居,祭拜爷爷奶奶,又拜访了村中的几位同宗老人,亲戚们都感叹道:“看他多孝顺啊!毛家有后啦!”
毛远新这才知道,毛泽东是让他以“毛家继承人”的身份拜访老家。
谁知回去的时候,毛远新到了湘江边,恰逢风雨交加,轮渡停开,他只好折回韶山在招待所住了一晚。
后来毛泽东听侄儿讲到湘江被阻,开心地大笑起来,手指毛远新说:“祖宗有灵,你不住一晚就想跑,那不行呢,还是乖乖地给我呆一晚上。”
毛泽东对侄儿那种宠爱而又亲和的父子般深情,淋漓尽致地得表露出来。这天晚上,毛泽东在住房里同毛远新聊谈到深夜才休息。
然而,在毛泽东给毛远新更多信任的同时,毛远新的内心也渐渐失衡。
1964年,毛远新暑假回到北京,由伯父带着到北戴河游泳,伯父与侄子作了一番关于大学生参加阶级斗争的谈话。
开学后,毛远新向院长、政委传达了毛主席关于大学生参加阶级斗争的指示。不久,这个指示在全国各大院校得以实行。
后来江青看重毛远新的志向,拉拢毛远新加入自己。他们还一起对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先辈“打击”,谋求自己的职位。
毛远新27岁就做到了黑龙江副主席的职务,却也做了不少激进的事。
由于是毛主席“身边人”,毛远新口袋里经常性地装着一个精制笔记本,这是一个装着毛主席最新最高指示的“宝葫芦”,他拿出笔记本传达什么,任何人都得遵照执行。
他甚至对亲信骄横地说:“我只要搞出主席的几段话,就够他们学习一个月的。”
这一切的一切,总算为他带来悲剧下场:被隔离审查,撤去职务,进入监狱。
毛主席对毛远新倾注了父子般的深情,而且随着毛远新的顺利成长,这种感情变得愈发强烈。毛泽东真正将他作为毛家的“接班人”来托付。
可惜身负重托的毛远新没有把握住自己,面对权势、面对利益,他终究选择堕落,枉顾主席一片关心关爱,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