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候,有的习俗是通用的,比方说,串门要带礼物,不空手。
有的习俗,是有针对性的,如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根据对方家庭的真实情况,改变拜年的方式,这是待人礼貌,也是做人的一份共情力。
新的一年,我们都希望有好运气,因此借助拜年的过程,积累运气,就最好不过了。
坚持做到“六不带”,拜年热闹而不失体面。
01
去穷亲家,不带“孩子”。
过年的时候,我们习惯给孩子压岁钱。
去拜年的时候,孩子们会得到红包。
可是你算过没有,一个家庭接待了很多亲戚,并且其中有十几个孩子,这红包的开销,可能有一两千,不是小数字。
当下,很多的夫妻,有两三个孩子。这一出门,就要得到几个红包,确实是赚了。
但是穷亲戚,会因为给孩子红包的事情而发愁。
一个红包里,只有一二十元,那面子上过不去;一两百元,这经济上扛不住。这就是穷亲戚的烦恼。
你不带孩子去,亲戚的烦恼就没有了。
如果你很富有,孩子们每天都吃好喝好。去了穷亲戚家,却因为饭菜不太好,零食不丰富,孩子就会不习惯,甚至嫌弃。孩子是很真实的,也口无遮拦。
不带孩子,考虑到穷亲的经济、面子的问题。你送一份礼物,也算是真诚的帮助。
02
去病友家,不带“药物”。
过年了,大家都希望无病无灾,一年四季都带病的人,也是如此。
如果你去拜访病友,本意是希望他好起来。如果你带着药物,岂不是违背了初衷吗?
就是一些卧病在床的老人,你去拜访,也不要随意带药物。
可以带药物的情况,就是你在过年之前,和对方联系好了,并且告诉对方,你拜年的时候,会带上药物。这就避免了误会,也减少了忌讳。
平时帮人寻医问药,是做好事,但是在过年,却是坏事,要主要区别。
03
去老人家,不带“饭局”。
有一年春节,我的父亲,邀约几个兄弟姐妹,一起带着子孙去拜访村里的一个老族长。
到了老族长家,恰好是中午十一点半。这下子,老族长和妻子就忙碌起来了,准备做饭。
耗时一个小时,饭菜做好了,但是显然很马虎。还好有几个女人在厨房帮忙,否则这顿饭都没有办法做出来。
一般来说,很老的人在家过年,其子女会管。饭局也一般设立在子女家。毕竟,老人做饭是不那么利索的。甚至有一些老人,没有做饭的能力了。
考虑到老人做饭的麻烦,我们应该尽量回避去老人家吃饭。这不是冷漠,而是对老人的照顾。
如果老人邀约大家一起去吃饭,也要打电话问清楚,是其子女在做饭吗?有多少人?是否需要你也去帮忙做饭,或者带几个做好的菜到场。
让老人在过年的时候,安逸一点,不去老人家组饭局。这是年轻人的礼貌。
04
去晚辈家,不带“啰嗦”。
作为年纪偏大的人,最喜欢说:“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总以为自己经验丰富,点子多,就要告诉年轻人如何过日子。
也有一些老人,知道某个晚辈没有找对象,就反复唠叨,要给其做介绍。
老人不知具体情况,可以把一个研究生女孩,介绍给村里的木匠,去外地打工的小伙子。这明显是找尴尬。
也有一些长辈,喜欢数落晚辈,各种挑刺。或者把一年的怨气,都吐出来,以为这是教育。
世代不同了,长辈的很多思维都已经落后了,还是不说为好。
对年轻人可以关心,但是不要太关心。老人少说,就是修养。
05
去远亲家,不带“酒杯”。
去很远的亲戚家,一般会开车去。
开车的人,肯定是不能喝酒的。但是亲戚们很热情,非要让人喝酒。尤其是农村,不喝酒,就不算拜年。
也有一些农村的人,喜欢做“甜酒”之类的美食。一不留神,就让开车的人喝酒了。
因此开车的人,主动放下酒杯,滴酒不沾。
搭车的人,也不要喝酒为好。毕竟,山路十八弯,绕几个圈,可能你就晕头转向了,或者呕吐。这就给旅途带来了麻烦。
万一搭车的人喝醉了,走不动。导致大家只能留宿,这就更加麻烦。
不喝酒,大家开开心心出门,平平安安回家,一路上看看风景。
06
去兄妹家,不带“账本”。
在我的老家,有这样的习俗:过年前几天,和有利益瓜葛的人,把账目算清楚,也尽量把钱结算清楚。
过年前,对于过去的欠款,都会去讨要。
到了大年初一,大家就停止算账,讨不到的钱也会暂停讨债。
毕竟,过年的日子,大家都拒绝“负债累累”的话题。
在家庭内部,也是如此,兄弟姐妹一年里,给了父母多少钱,如何赡养父母,如何分配家庭财富,都要在年前处理。拜年的时候,就单纯是拜年。
就算是糊涂账,你也要糊涂过,别去计较了。
07
《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一个人的好运气,是靠积累的。积累的根本,就是“善意”。
新年一开始你带着善意出门,人与人的关系就更加和睦,你在他人的心中,也更美好。
每天都带上一阵春风出门,带上一片阳光回家,这好运气就蒸蒸日上。
拜年了,送一句祝福,带一份真诚,留一片真情。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