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海东
1月中旬,泽连斯基宣布乌克兰特种部队。这事儿颇炒了几天,尽管乌方发布了这两名朝军战俘的相关视频,但他们终究没有像泽连斯基命令的那样,与媒体进行深度接触。尽管这两名战俘的存在,仿佛铁证如山,但实际上还是更像情报战、信息战。
1月28日,乌克兰特种部队宣布在库尔斯克前线击毙两名朝军士兵。乌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阵亡朝军士兵的遗物,除了武器装备、各种文件之外,最令人注目的是一部三星2G手机和一封金正恩新年致前线官兵信件的记录稿(下图)。这两样东西,引发外界关注,但也恰是疑点所在,大致说明乌军对朝鲜的了解相当有限。
且不论那部三星2G手机还能不能用,且不论朝鲜早已开始使用4G通信网络以及目前拥有700万左右智能手机用户,单说那封被记录下来的元帅来信,就很不像朝鲜军队的做派。话说朝军入俄是朝鲜一直不肯承认、一直遮遮掩掩的事情,算是“秘密”,按照乌韩方面的说法,甚至要让入俄朝军使用布里亚特人的身份,但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入俄朝军却允许它的士兵记录元帅来信,而且随身携带这份记录稿上前线,朝军是有多想给乌军以及美西方提供口实?这故事,讲得不够好,顾头不顾腚,也说明乌军对朝军的运作不是那么熟悉。且不论元帅有没有在新年之际致信前线官兵,即便有这样一封信,也是长官口头传达、士兵用心聆听的事情;士兵们做笔记,还随身携带上生死未卜的战场、阵亡后证明“我是朝鲜兵”?别开玩笑了!
情报战、信息战当然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好歹也要符合逻辑、符合实际。不过,必须承认的是,乌克兰方面搞情报战、信息战还是很有一套,毕竟这种似是而非的信息面向的是大众舆论,只要第一印象符合人们的刻板印象,那就算是种上了,正所谓“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符合大众预期”。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其一,媒体在报道乌方消息的同时,表示“无法独立证实”消息的准确性;其二,大众很欢腾,也很相信乌方的消息,全不管媒体的“无法独立证实”意味着什么;其三,乌方韩方很积极,但美西方尤其是北约、欧盟方面相对不以为然。
有趣的事情继续发生——当地时间1月30日,美媒乌媒分别援引匿名美国官员和乌克兰特种部队发言人的话,说库尔斯克前线的朝军部队撤兵了。事儿是同一件事儿,但匿名美国官员说,库尔斯克前线的朝军已经于两周前撤兵;而乌克兰特种部队发言人则说,库尔斯克前线三周前已经不见朝鲜士兵。
朝军撤兵干嘛?按美乌方的说法,朝军伤亡惨重、撤退到后方重组;另一个说法是,朝鲜下一步可能派遣以炮兵为主的朝军援俄,不再使用地面部队。根据此前乌、韩、美、西方情报,朝军入俄1.1-1.2万人,伤亡4000人;乌军总司令则说,朝军伤亡过半。还是按它们的说法,这1万多人是朝鲜特战部队“暴风军团”所部,“暴风军团”大约4.4万人,在库尔斯克伤亡4000余,差不多是“暴风军团”的10%。众所周知,“暴风军团”是元帅手中的王牌精锐,是用来对付“永远的敌国”韩国的,是“战时平定南方”、执行关键任务的先头部队。元帅送他们去库尔斯克练兵?送他们去做无谓的牺牲?然后伤亡一半儿之后撤下来?还有,上述那两名朝军战俘据说是侦察总局的特种兵,这个玩笑开得就更大了。拿金正日时代侦察总局的老皇历来说金正恩时代侦察总局的事儿,货不对版;反侵略尚未成功,乌克兰仍需努力。
放下库尔斯克前线朝军撤兵不提,我们来看时间。不管两周也好,三周也罢,从报道时间1月30日往前推,按美方、乌方的说法,至迟到1月16日,库尔斯克地区就已经没有朝军了。那么,乌克兰特种部队1月28日或前一天击毙的两名朝军士兵从哪儿来的?掉队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也是一个疑问。这种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说法,始终伴随着朝军入俄之后的行动,呈现出明显的情报战、信息战特征。
我们可以确认朝军入俄,但无法确定入俄朝军是否特战部队“暴风军团”;我们可以确认朝军入俄,但无法确定入俄朝军是否直接参战;我们相信朝军在库尔斯克地区为俄军提供后方炮火支援和装备技术支持,但无法确定朝军是否在库尔斯克前线冲锋陷阵;我们看到乌军抓获的战俘或击毙的士兵是亚洲甚至东北亚特征面孔,但无法确定他们一定是朝鲜士兵。正如美西方的大牌媒体、权威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乌方讲了一些与朝军参战有关的事情,而且似乎有铁证,但媒体“无法独立证实”这些事情与证据;我们也是如此,毕竟这不像丹东草莓春节刚过就恢复发货那么确定。
正因为“无法独立证实”,所以,我们仍然在等待观望中,因为朝军参战与否不仅是影响欧洲安全的大事情,也是关乎半岛及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大事情。在这里,我们很佩服某些简中自媒体或网民,因为他们似乎可以证实每件与入俄朝军有关的事情,仿佛他们与元帅或是总统们有直接的热线联系,我们自叹弗如,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