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火灾乃至发生任何突发意外,人的第一本能就是赶快跑。以前住平房,这种本能基本上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现在都是住楼房,再这样依靠本能逃生,可能反而将自己送入危险境地。
所以,对于发生火灾,我们现在提倡的是火场求生,而不是火场逃生。因为求生是我们的目的,逃只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绝不是我们的目的。
废话少说,接着看视频吧,每个视频都是以秒钟计的,浪费不了你宝贵的时间,但是可能真的能救命!
↑上面这个视频为什么火焰只在一个竖向的方向燃烧?当然是因为那里是楼梯间啊!否则,火从某一层是很难烧到楼上各层的。此时如果有人从楼上往下跑,当然就是往火坑里跳啊!
↑再看上面这一个视频,此时躲在家里安全还是往下跑安全? 就不用再解释了吧?烟囱效应使火和烟从底楼到顶楼。
↑看看楼下着了火,一旦楼梯间的常闭式防火门处于敞开状态( 有多少居民楼的常闭式防火门都关好了的?),是不是都是这样一烧通天?往下跑是不是飞蛾扑火?
有人可能会说: 你那是跑慢了,我早点跑,抢在它还没有烧上来的时间跑出去。
首先,火没有烧大,你如何知道发生了火灾?其次,就算第一时间发现了火灾,除非你身处二楼楼梯口,否则跑下来仍然需要时间。给你15秒钟如何?
来看下面这个12秒钟的视频,火焰上升了多少层楼?
↑ 12秒钟,从6层就窜到了12层以上。12秒钟,普通人能跑几层楼?更何况等你发现,可能整个大楼所有楼梯间都灌满了烟火了。
也许你会认为那些楼梯间里有可燃物才会火光冲天,那么来看看没有着火只灌烟的情况:
↑没有火,浓烟一样是从底楼到顶楼,烟囱效应嘛!不要以为只有烟,捂着湿毛巾就能救命,要知道浓烟中的温度可高达数百甚至上千度(上海消防研究所实验数据)。
而且浓烟中的一氧化碳毒气绝不是湿毛巾能够过滤的。因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分子直径跟氧气大小相等,湿毛巾根本无法过滤。如果真的能过滤一氧化碳,那就把自己捂死了。
继续看视频:
↑上面这是媒体报道的底楼着火,18楼听从消防建议待在家里没事、15楼盲目跑出去窒息死亡的新闻。
↑ 上面是广东卫视的报道,告诉我们一旦楼梯间过火、灌烟,盲目开门往下跑的悲剧:三楼的往下跑一家两口遇难、二楼的关门待在家里获救没事。
下面是浙江消防总队在2023年119宣传日做的一个仿真逃生实验:
↑ 给记者准备好了湿毛巾,结果还是没法跑,熏得满脸黢黑泪流满面的记者知难而退,回到房间获救。如果继续往下跑,后果可想而知。
遭遇火灾是躲还是跑?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要冷静下来分析判断火情,门外、楼梯间有没有火、有没有烟、是轻烟还是浓烟?
一旦门外有火、有浓烟,就应该立即关门堵烟、坚守待援,而不是捂着湿毛巾冒险冲入高温、毒气的楼梯间。
比如上面这种情况,身处1、2、3楼的人,当然可以向下跑;但是4楼的人根本就不能开门了。而5楼、6楼的人,如果时机还早,可以从右边另一条逃生通道向下跑。
顺便提一句:有人说,既然湿毛巾过滤不了一氧化碳,那我戴上专业的消防逃生面罩总可以吧?
不见得!因为你要找到它、揭开外盒不干胶包装、取出来、撕开内层真空包装袋、拉开压缩成一团的面罩、拔掉前后堵头、戴在头上、收紧头带……
这一系列操作,没有经过反复训练的人,30秒钟根本不可能完成。而30秒钟,你有吗?回过头去再看看开封那个12秒钟的视频吧。
总之,遭遇火灾,没有固定的求生方法,但有一个不变的原则:
躲火、避烟
火、烟在身边,跑快点;火、烟在逃生路上,躲开它、别跟它们作对!
最后再看一个视频,这是江苏卫视教育频道约我做的一个专题,题目就是:躲火、避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