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是一个位于南亚地区的高原山国,总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59万。尼泊尔位于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之间,北部和中国接壤,其他三个方向和印度为邻。和中国、印度两个大国相比,尼泊尔实力弱小,但在历史上,尼泊尔也有强盛时期,曾经横扫印度恒河平原一带,还曾经入侵过中国。
尼泊尔鼎盛时期版图辽阔,面积达到了21.7万平方公里。现在尼泊尔只剩下约14.7万平方公里,失去了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成为印度领土的一部分,并入了印度北部多个邦。尼泊尔也已经承认了这七万平方公里土地属于印度,但尼泊尔一直没有承认370平方公里的土地属于印度。那么尼泊尔已经放弃了七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何不放弃这370平方公里土地呢?
第一,历史因素。历史上的印度只是一个地理名词,长期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维持着土邦林立的状态。印度的土邦拥有自己的王公,王公的称号有很多,包括罗阇、摩诃罗阇、纳瓦布和尼扎姆等,都相当于土邦的国王。各个土邦拥有自己的军队,经济,司法,外交等权利,就相当于一个独立国家。印度的土邦互不隶属,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这种一盘散沙的状态,使得印度总体实力弱小,很难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
据英国殖民者统计,在英国殖民前夕,印度拥有大大小小554个土邦国。当时的印度一盘散沙,是尼泊尔的手下败将。尼泊尔和印度有着很深的渊源,尼泊尔廓尔喀王朝的建立者,就是从印度拉贾斯坦迁徙而来的一个信奉印度教的拉吉普特王族。虽然是来自印度的王族,但成为尼泊尔国王之后,也是维护尼泊尔的利益,不断打压印度。
当时尼泊尔国力强盛,廓尔喀士兵擅长使用一种廓尔喀弯刀,这种武器让当时的印度人闻风丧胆,廓尔喀人正是用这种弯刀树立了英勇善战的威名。当时廓尔喀士兵使用这种武器,横扫印度北部各个土邦,获得了充分的自信。1788年,尼泊尔廓尔喀王朝入侵我国西藏,乾隆帝派两广总督福康安、海兰察等领兵打击尼泊尔廓尔喀军队。1792年,清军收复全部失地,并越过喜马拉雅山,兵临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城下,迫使尼泊尔廓尔喀王朝称臣,并承诺永不犯境。平定廓尔喀之战,也被视为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
这场战争让尼泊尔明白,自己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此后开始全力打击印度。尼泊尔让印度吃尽了苦头,不过到了19世纪初,英国完成了对印度的整合。1814年,英国开始入侵尼泊尔,在英国军队的带领下,印度终于扬眉吐气,打败尼泊尔,迫使尼泊尔签订了《苏高利条约》。条约规定,尼泊尔将大约7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给英属印度,外交权也被英国掌控。
此外《苏高利条约》还规定,尼泊尔和英属印度的西部边境起于马哈卡利河以东。但马哈卡利河有两个源流,《苏高利条约》没有规定清楚,导致两个源流之间的面积约370平方公里的卡拉帕尼地区成为了争议地区。当时尼泊尔默认对自己有利的源流,没有将这370平方公里土地移交给英属印度,英国认为既然《苏高利条约》没有规定清楚,尼泊尔确实拥有拒绝移交370平方公里土地的理由,也就默认了事实。因此在整个英属印度时期,这370平方公里土地都属于尼泊尔。
第二,印度武力侵占。1947年,印度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取得了独立。印度独立后,以英国在南亚的继承者自居,开始不断打压南亚各国。印度认为,战争是人类的社会现象,是实现国家目标的一种斗争形式。印度将称霸南亚,直接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军事强国行列,作为印度国家战略的终极目标。印度当局深信,军事行动是取得大国地位的重要基础。印度导弹之父卡拉姆,也曾经多次表示:“弱小并不令人尊重,印度在军事上必须强大。”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印度独立后,不断进行军事行动,比如第一次印巴战争,夺取了大部分克什米尔地区。还有出兵锡金和不丹两个南亚小国,迫使两国接受印度“指导”。此外印度独立后,发现卡拉帕尼地区的里普列克山口战略位置重要,印度便重提《苏高利条约》,默认对自己有利的源流,向尼泊尔声索这370平方公里土地。尼泊尔坚定的拒绝了印度,结果印度却在1962年武力侵占了这块土地。因此尼泊尔一直拒绝承认这370平方公里土地属于印度。
2020年5月,尼泊尔众议院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卡拉帕尼这一尼印争议领土纳入新版的尼泊尔国家地图。2024年3月,尼泊尔内阁还批准发行了印有卡拉帕尼地区的新版国家地图的纸币。而印度竟然对尼泊尔的正当做法提出抗议。直到现在,尼泊尔已经放弃了殖民时期失去的七万平方公里土地,但并没有放弃这370平方公里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