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日本专家的言论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甚至引发了中国人的愤怒。他声称,一旦日本岛屿因海平面上升而沉没,中国必须无条件接纳一亿三千万日本人。此言一出,立刻激怒了中国网友。面对这种亡国灭种的灾难,日本人竟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把自己的国家迁移到中国,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妄图用中日一衣带水的关系来绑架中国,让中国为日本分忧。那么,日本的未来真的会沉没吗?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中国又该如何抉择呢?1973年,日本作家小松左京创作了科幻小说《日本沉没》。这本小说不仅在日本畅销,还被改编成一部灾难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电影中,主角在深海探险时,意外发现日本东部海沟的地壳活动异常,据此预言日本四岛将会发生强烈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最终导致日本诸岛沉没。这部电影上映后,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日本沉没”成了人们常提起的话题,科学家们也将其列为重要研究课题。





日本科学家对小松左京的预言展开详细调查,发现这并非空穴来风,理论上日本确实存在沉没风险。一旦那一天到来,日本群岛上数亿人的命运将成为世界性难题。可日本人却选择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中国,日本专家们理所当然地觉得,中日有数千年联系,在这样的国家灾难面前,中国人应该对日本伸出援手,为一亿日本人提供栖身之所。从客观角度讲,中国或许不会袖手旁观,但日本人咄咄逼人的态度,着实让中国人感到厌恶,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几十亿移民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后果。中日曾一衣带水,而如今日本人的态度,是最让中国人无法接受的。两国交流已持续一千多年。在现代社会之前,日本一直以学生自居,学习中国文化,受中原恩惠。在此过程中,日本人获益匪浅,在接触中国之前,他们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南北朝时期,汉字被日本完全吸收,日本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文字体系。进入现代社会,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在两国历史上,友好、和平、互相学习曾是主题,直到日本军国主义上台,中日战争爆发。日本崛起后恩将仇报,将侵略之手伸向昔日的师长友邦。甲午海战,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参与其中,其野心空前膨胀。尤其是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民族的劣根性暴露无遗。1932年9月,抚顺平顶山大屠杀,三千多名手无寸铁的村民惨遭屠戮;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三十万平民死于日本侵略者之手;八年全面侵华期间,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从东北挥到山东,再到苏皖,直至中原腹地,至少318万无辜军民被杀害。更惨无人道的是,日本侵略者无视国际法,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军民使用细菌武器和化学武器,731部队残害了两万多名中国人民。







1940年,日本开始向战场投放细菌武器和化学武器,将具有极强传染性和破坏力的霍乱、鼠疫等致命细菌,散播到华北、华中、川渝等地,数十万人惨死在病毒折磨下。日军还经常向中国人民的居民区井水和河水中下毒。1945年,日本投降时,中国各地还残留着两百万颗毒气弹。日本的残暴行径,早已超越战争范畴,是对中国人民的屠杀,是妄图灭亡中国、占领中华大地。最可恶的是,战争结束后,日本首相拒绝向中国道歉。

在中日首脑会议上,周总理强烈要求田中角荣改变措辞,向中国人民道歉。毛主席也严肃指出,“添了麻烦”这句话中国人民无法接受。在中共中央抗议下,田中角荣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改用“反省”一词。1998年11月,中日举行首脑会谈,日本政府虽希望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推动中日关系进入新阶段,但在谈及中日近代恩怨时,却无视侵略事实,隐瞒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在双方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日本人再次用“反省”而非“道歉”。直到2001年10月8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抵达中国,前往卢沟桥抗战纪念馆,在会谈中向中国人民道歉,并首次使用日语中含道歉之意的“奥瓦比”一词。然而,这只是小泉的口头道歉,日本政府并未发布正式道歉声明,与德国总理勃兰特惊世骇俗的下跪相比,日本政府的道歉显得微不足道。而且,





小泉此次访华,更像是一次私人访问,没有中日高官陪同。此后,小泉以首相身份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并多次无视中国警告,接受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问。直到现在,日本政府仍未放弃参拜靖国神社,还将台湾视为对抗中国的一张牌。在日本教科书、媒体和舆论中,看不到一丝道歉的意思,日本还追随美国,不断侵犯中国岛礁,在海上主权边界挑衅,毫无悔改之意。尽管如今日本不在军国主义统治下,但军国主义残余思想仍影响着一代代日本人。只要这种思想存在,中国就不可能接纳一群军国主义侵略者。从科学角度看,日本列岛确实有沉没的可能。若是其他邻国,中国人或许会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提供帮助,但日本曾对中国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日本专家的言论,彻底断绝了中国人民对其最后的一丝善意。从日本人的声明中能听出,他们对侵略战争毫无悔意,甚至对战争真实性产生怀疑。而对于中国人来说,







侵略战争是十几亿人心中的耻辱。在日本人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之前,中日之间难以和解。在中国北方,有个神秘国家——蒙古国,它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开历史,两国故事已有一千多年。可以说,蒙古国历史上处处有中国痕迹。直到民国时期,国家动乱,1911年12月,外蒙古宣布独立,但民国政府一直未承认其合法地位。此时,苏俄介入,外蒙逐渐走上国际舞台,民国政府无力阻止。1924年,蒙古国诞生。





从表面看,蒙古国与中国的矛盾似乎已切断,但蒙古国对中国的态度令人费解。一家加拿大民意调查公司在蒙古国做过调查,询问蒙古国人对外国的态度。结果显示,40%的人喜欢俄罗斯,50%的人对俄罗斯有好感,在蒙古国,不喜欢俄罗斯甚至会被视为异端。而与蒙古国联系紧密的中国,在这份榜单上却排名垫底。只有10%的蒙古国人对中国有好感,30%的人表示不喜欢中国,53%的人表达出厌恶之情,这种厌恶甚至引发了激烈冲突。2015年,几名中国游客在蒙古国波尔罕山遭到极端分子攻击和羞辱,消息在网络传开后引发关注,乌兰巴托市市长虽向中国游客道歉,但这并未阻止极端分子的活动。在蒙古国,有许多右翼组织,如“蓝色蒙古国”“泛蒙古国运动”,它们是反华的主要力量。从这些方面看,蒙古国对中国的敌意难以消除。但实际上,蒙古国又在设法接近中国。在外交上,蒙古国高级官员多次访华,与中国开展双边贸易合作。今年6月,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访华,还在中国度过43岁生日,他表示这是他这辈子最难忘的生日,还吃了两顿中国长寿面,可见蒙古国领导人对中国态度友好。另外,到2025年,蒙古国将全面使用蒙语,而蒙语也是中国内蒙地区的通用语言,这意味着蒙古国家与中国内蒙在语言上实现了融合。这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但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无疑是推动蒙古国推行语言改革的关键因素,蒙古国希望借此机会与中国拉近关系。如此一来,蒙古国对中国的态度变得扑朔迷离,它究竟是仇视中国还是想接近中国?其实,这背后是蒙古国人民多年的心结。与其说蒙古国讨厌中国,不如说它害怕中国。



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发表社论称,蒙古国是个极度忧虑的亚洲国家,而这些焦虑根源之一在于其地理位置。蒙古国是个完全内陆的国家,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没有港口,被中俄两个大国夹在中间,这让它感到不安。尽管中国一直强调和平崛起,但蒙古国人心中始终笼罩着阴影。由于蒙古国离俄罗斯更近,便自然而然地把恐惧都归咎于中国。在修建铁路时,蒙古国故意避开中国,采用俄罗斯标准,不愿与中国接轨。蒙古国表示感激中国带来的发展与繁荣机会,但不想只向一个国家提供原材料。这种对大国的不信任,使中国的强大在蒙古国眼中成了一种“原罪”。这种恐惧和焦虑蔓延到外交领域,为减轻压力,蒙古国这个小国总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但焦虑背后,是国家实力的弱小。



无论如何掩饰,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同样是亚洲国家,日本国土面积比蒙古国小得多,自然条件也有天然劣势,常面临海啸和地震威胁,但日本综合实力远超蒙古国,这使其在国际政治上有一定话语权。蒙古国深知,要摆脱恐惧,最好的办法是发展经济,而其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帮助。近年来,中蒙经贸合作不断升级,中国不仅是蒙古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地,也是重要的对外投资国。2019年,中国在蒙古国投资额达60亿美元,占蒙古国外资总额的26.7%。此外,中国投资还涉及基础设施、矿产开发等多个领域,就连餐饮业也有中国元素。一旦离开中国,蒙古经济将遭受重创。甚至蒙古与美国做生意,经中国天津港比经俄罗斯海参崴港口更划算,蒙古总理曾亲临天津商谈合作,由此可见,中蒙之间的联系难以切断。在爱恨交织中,蒙古人心情复杂,对中国态度也开始摇摆。中蒙两国未来走向,关键在于蒙古。若蒙古能与中国好好合作,双方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