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希望在上任后100天内访华。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中方愿意同美国新政府一道,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保持沟通、加强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进展。



特朗普(资料图)

不得不说,特朗普这一番表态和动作,确实是展现出了想要改善中美关系,加强中美合作的诚意和实际动作,而对此,中方自然也是高度赞许和支持的,不过大家也都知道,此前的拜登政府在中美关系方面确实是做了太多出尔反尔的事情,甚至很多时候还干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伎俩,一边对中方说好话,一边却在不断拱火搞事,遏制打压中方,甚至是触碰中方的底线和红线。

至于特朗普为什么这么着急跟中方坐下来谈,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刚刚上台的特朗普,以及当前的美国来说,稳定中美关系很有必要。虽然是“二进宫”,但怎么说也是刚刚上任,特朗普需要先一步一个脚印走稳。中国和美国同为世界大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个道理特朗普不是不懂。就比如现在,他多次喊话要修复中美关系,不就是暂时从大局出发的考量吗?其次,这是特朗普对付中俄的手段。

特朗普现在显然已经深刻意识到,美国经济要想改变现在的颓势,不和中方这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进行合作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和中国加强合作,一方面,特朗普能够从中方这里获得大量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极大缓解美国内部的通货膨胀,而另一方面,美国作为全球重要能源、粮食出口大国,中国作为全球重要能源、粮食进口大国,加强中美之间的经贸合作,还能够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出口市场和直接经济利益,这些都是特朗普上台后急需的。



拜登(资料图)

另外,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官邸会见了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和公明党干事长西田实仁。两名干事长汇报了最近的访华成果。报道称,森山裕在会见后对媒体表示:“我认为,首相正在考虑尽早(访华)。”森山裕也指出,当前重要的是在例行国会上早日通过2025年度预算,“政府大概将探讨在何时能够访华”。报道称,森山裕和西田实仁日前访问中国,并参加时隔6年多重启的日中执政党交流机制会议。

事实上石破茂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自己想要和中方加强对话、拉近关系的意图,石破茂还十分务实地表示,要加强中日关系,在双边对话上“必须积累次数”,而结合石破茂上台以来的种种,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不久前的日本执政党代表团访华,其实已经是石破茂派来中国的第二拨人,在这之前,日本外相岩屋毅也曾访华,并对中方表达了加强关系的诉求。

在日本看来,中国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搬不走的邻居。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与双边关系中的敏感议题,导致日本对中国依旧抱有一种复杂的情绪,所以其核心政策依旧是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换言之,任何关系的改善都可能仅限于两国可以更容易合作的政策领域,例如在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议题。



石破茂(资料图)

石破茂的一系列行动,特别是他在访华前后的言论和外交姿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感受到了压力。过去,美国一直把日本当作自己的“铁兄弟”,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中,日本是美国非常重要的盟友。如果连日本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立场,选择和中国搞更紧密的合作,那美国的“遏制中国”计划可就真要打水漂了。说白了,连日本都看得明白,未来的发展势必更加依赖合作而非对抗,美国也该好好想想自己未来的策略了。

而在欧洲,香港《南华早报》援引多名知情人士独家透露,法国总统马克龙计划在新的一年访问中国。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日前携一队助手前往中国,为马克龙2025年访华 “打前站”。报道说,眼下外界对中国在结束俄乌冲突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保持关注,欧洲国家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寻求中国帮助结束冲突。报道提到,尽管中欧关系面临挑战,但马克龙经常与中方开展接触。在欧盟就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争论最激烈的时候,法国今年5月高规格接待了中国领导人的访问。



马克龙(资料图)

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希望法方明白中方的战略利益,进而做到与中方相向而行。当初法国在欧盟对华新能源汽车关税问题上,站到了支持加税的那一边,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既然去年法方派人来华时,亲口承诺自己坚定地支持在自由竞争、公平互惠的商业环境中行事,那现在也到了法国履行承诺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视频会晤。中方指出,中俄文化年精彩纷呈,务实合作稳中有进,双边贸易额保持增长势头,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密切协作,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更多正能量。普京表示,俄中始终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平等相待,双方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从不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很高兴看到两国经贸、能源合作保持良好势头,互访游客不断增加,双方在多边场合保持密切沟通协作。



普京(资料图)

这番表态,既是在强调中俄关系的稳定性,同时也是在对华承诺。因为接下来,不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必然都将与特朗普政府进行频繁的接触,这期间可能会遭到西方的舆论冲击。例如此前特朗普胜选后,西方就有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可能会选择拉拢俄罗斯,对中国发起围堵,类似这样的言论导向,绝不能有任何滋生的机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