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同盟会元老,他是国、共两党都想拉拢的军事人才,在他麾下为新中国培养出5位开国元帅,和6位开国大将。
不过,等到晚年时,他时常对自己早年的政治选择后悔不已,甚至直言我错了。没错,他就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张发奎!
张发奎和很多将领不一样,属于典型的左倾中间派,没政治倾向,绝不站队,既不投蒋,也不投共,只在汪精卫手下勉强做事,后来再投身新桂系。
当时,张发奎之所以选择投靠汪精卫,无非就是靠对孙中山的忠诚,来效忠汪精卫。
张发奎
毕竟,在孙中山指定的三位接班人里,其中就有汪精卫,另外两人分别是廖仲恺和胡汉民。个人猜测孙中山的想法,便是让汪精卫执党,廖仲恺执军,胡汉民执政。
没错,在孙中山的安排里,接班人根本就没有蒋氏。不过随着廖仲恺被刺身亡,胜利的天平便倒向了蒋氏。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中山先生的至理名言,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了解的是,这句话却是由汪精卫总结出来的。
如果说他站队我党,地位绝对不在朱德元帅之下。如果说他站队蒋氏,地位也不在何应钦之下,可惜他最终选择了汪精卫,可以说是他本人的遗憾。
其实,张发奎可以说是南昌起义的名义总指挥,我军的三大起义武装(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几乎都是出自他麾下部队(部分名义挂靠,比如贺龙元帅的20军)。
如果不是南昌起义被拉走大部队,张发奎手握第二方面军数万北伐精锐,就可以和朱培德,程潜平起平坐,战斗力也并不在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之下。
不过,作为五岭山区走出来的客家子弟,张发奎不仅十分有才,而且为人心胸开阔,丝毫没有长官架子,能和普通士兵打成一片,
在抗日战争中,他先后担任过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第二兵团总司令等职,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等大型正面战役。
在抗战胜利后,张发奎还被任命为华南战区受降主官,官职一度升迁到陆军总司令。
南昌起义
不过,要说张发奎也是特别会玩,凭借自己的中间派信仰,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1926年,北伐军在两湖地区打出“铁军”称号后,他直接敢和李济深拍板,而且大肆扩军,想着自立门户。
1929年,张发奎先跟着蒋氏混,随即和新桂系爆发武装冲突,蒋桂大战由此爆发。但是,张发奎始终觉得蒋氏是一个不值得托付的领袖。
所以,张发奎带着部队还没在蒋氏手里混熟,又直接倒向了新桂系,并按着李宗仁的部署,持续发动反蒋战争。
张发奎影视剧形象(建军大业)
后来,在大陆解放以后,他没有选择去台湾,更没有去美国,而是前往香港定居,直到1980年去世,享年84岁。
晚年时候,张发奎也对自己的一生充满悔恨,直言道我错了。特别是没有珍惜和我党合作的机会,否则他可能早就回到大陆了。
不过,从我个人来看,张发奎无非就是没有政治远见,见风使舵的墙头草。他有军事才能,却没有政治野心,根本不会笼络人心,这一点他连小诸葛白崇禧都比不上。
虽然说,张发奎的部下是名将云集,但是部队间势力盘根错节,根本形成不了凝聚力,而且也没有一个死忠于自己的部下,最终也只能沦为一个光杆司令。
其实,在张发奎的回忆录里,从言语里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擅长投机的将领,心高气傲,谁也瞧不上,就这种性格的人,怎么去树立威信呢?
就算是他手下出再多的元帅,再多的大将,也根本和张发奎没有一毛钱关系,别人甚至可能都不愿意搭理他!
张发奎经常说军人不谈政治,但是放在哪个时代,军政往往都是统一的。估计就连张发奎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部下,有朝一日会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
当然,和张发奎交朋友是没有问题的,讲义气,重情义,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旧社会军人!
只可惜,张发奎一味强调不站队,却在多方势力中徘徊,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