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中国士兵对日军的印象,如果你问一下,他们会告诉你,日本兵“凶悍、不怕死。”具体怎么个“凶悍”法?
兵力强悍的大国都畏惧日本军队,大国说:“跟日军作战就像跟死人作战。”
日军已经被训练成死硬的战争机器,战争开始,他们就按部就班地打,枪法很准,几乎弹无虚发,投弹、拼刺技术也好,那种疯狂和镇定交织在一起的性格,令敌军崩溃。
一名抗战老兵回忆起十万大军跟日本人鏖战时的场景,当时他是机枪射手,因为右肩中弹被抬下战场,今年他已经97岁了,回忆起当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说:“日本人枪法很准,也不怕死,在我们阵地的尸体边地都是,他们还面不改色地往下冲。”
老先生说,我们的枪法没日本人准,我的营长就在我负伤的时候牺牲了,为了占领制高点,我们的士兵抱着日本人的尸体当“沙袋”往下冲,有时会把机枪架在日本人尸体上扫射。
当时的中国军队也很厉害,他们的单兵作战水平跟日军相差不大,枪法上不如日本人,但作战技术水平、战场经验都比日本士兵优秀,当时有很多中国青年为了保卫国家主动投军,他们这些人有文化、有理想,经过训练成长成优秀的士兵。
中日两国单兵作战能力是持平的,要是说有差距,是两国步兵装备上的差距。怎么说呢?
日军的枪械设计是非常精密的,就拿三八式步枪来说,日本人考虑到在中国北方作战,特意设计了防尘盖,另外给步枪装配刺刀,拉长长度,用小口径子弹后降低后座的压力,可以提高射击的精准度。
中国就不行了,完全采纳德国的技术经验,枪械设计威力有余而精准不足。这就说明中国没有小日本狡猾、奸诈。其实中国军队对日本枪法也很恐惧,他们传言,如果第三枪还打不中日本鬼子,就会被日本鬼子打死,为什么?
小日本贼精,第一枪他会判断大致方向,第二枪他就瞄准,第三枪开枪,放枪的中国人可能会被打死。
不过要想对付日军也好办,日军的性格优势有时会成为劣势,日军钻牛角尖,太有秩序,在设计武器上是优势,作战中有可能是劣势,只要中国军队掌握日军的师团编制和武器装备,就可以搞定他们。
中国军队发现,合理的将轻重机枪轮流使用,可以对日军形成压制。
日军当时有两套编制体系,分别配有一定数量的挺轻机枪和掷弹筒,每个日军大队,还有一个装备八挺重机枪的机关枪中队。中国军队除了个别的师每个连有九挺轻机枪,大部分部队也就只有一两挺重机枪和几支轻机枪罢了。
也就是说一个日军中队的火力可能超过两个中国步兵连,但实战中却出现“中国重机枪一夫当关”的情景,横扫日军整个连队,日军不得不请调九二式步兵炮前来助阵。
因为日军在装备采购上十分吝啬,因为日本国内资源不够,生产能不不行,日本的军工企业只能覆盖十七个常设师团的装备,而且都是轻机枪,重机枪只能供给中国东北的关东军部队。抗战前日本将领发牢骚,说2188日元的九二式重机枪实在是奢侈品,一般给步兵的都是不到100日元的三八式步枪。
中国军队就不一样了,重机枪都采用水循环冷却,帆布弹链,火力持续性优于日军的重机枪,虽然中国的机枪精度不如日本,比起日本津津乐道的那些轻机枪,中国的故障率反而低一些。
单兵作战中国可能没日本兵能找准状态,枪法也没日本兵准,但如果搞武力轰炸,日本就比较吃力了,日军必须集中几倍数量的轻重机枪,才能在战争中略占优势。
日军往往会钻空子,他们针对中国单兵作战能力不够的特点,在作战中培养起小股渗透部队,这些部队带着精密的作战地图和很多山炮,专门击打中国防线薄弱处,再迂回到军队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中国军队对日本的这种部队十分头疼。
日军的渗透部队毕竟寡不敌众,如果攻破中国防线后能得到主力部队火力支援还行,如果主力部队没跟上,他们就会被中国军队一一干掉,一个也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