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被称之为老青岛三大餐饮名楼的顺兴楼,位于北京路13号,谦祥益绸缎庄西侧,创建于1912年,其牌匾为清朝遗老、大书法家王垿所题。


据资料记载,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皇帝溥仪,正式宣布退位,其后清朝法部右侍郎王垿欲回家乡,因天津兵变阻路,又闻莱阳也生哗变,遂与一帮清廷遗老大臣流寓青岛。作为一位前清显宦及书法大家,王垿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感知复辟无望的王垿也已厌倦政事,时常与前军机大臣吴郁生等人舞文弄墨,浊酒吟诗,消闲度日。某日,王垿在大鲍岛一家小饭馆内小酌,感觉菜品颇有北京鸿兴楼的风味,鸿兴楼是北京“八大楼”之首,以鲁菜闻名于京城。经询问得知,小店店主是山东福山人李殿臣,曾在鸿兴楼学过手艺,后来随福山老乡到青岛寻求发展,本想自己开个像样的店铺,苦于缺少资金。不久,在王垿的投资下,李殿臣在北京路二十五番地(现址上)开起了顺兴楼。


青岛市档案馆1927年4月的《青岛总商会调查各商铺调查表》中,顺兴楼,当时地址已是北京路6号,大股东是时年七十岁的莱阳人王爵生,也就是投资人的大书法家王垿(字爵生、觉生,号杏村、杏坊,晚号昌阳寄叟。)

顺兴楼的股东还有牟平人姜馨斋和福山人邹本和,李殿臣担任经理。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顺兴楼登记的铺伙就有三十多人。


顺兴楼开业后,王垿发起组织了清朝遗老及商界名人的耆年会,时常与流寓岛城的清廷遗老在此饮宴聚会、赋诗作画。有着王垿的扶持,顺兴楼的生意日渐兴隆,在上世纪一十年代开始名扬岛城,曾折服倾倒过许多文人墨客与达官贵人,成为青岛商界、银行界及政界聚会首选之所。


上世纪30年代,青岛市评出的十一家一等菜馆中,顺兴楼名列第一,是公认的青岛中式餐馆饭店第一名楼。


1937年青岛市政府招待处所编《青岛概览》中,对顺兴楼的介绍是:纯粹北平味道

1935年,骆金铭所编著《青岛风光》菜馆中描述:

青岛承袭德日递嬗接管而来,舍酒排间御料理外,中菜馆首推顺兴楼、春和楼、东华旅社、三阳楼、英记楼等数家,在德日管理时代,已有相当顾客,日人中餐,咸乐于此,迄今三十余年,店号既老,因之营业不衰。

书中关于顺兴楼的售卖方式,一元至五元为和菜,六元至三十元为酒席,零点者随意。


如今的北京路上丝毫看不出当年繁盛的样子。


对比老照片,虽然外观变化很大,比邻谦祥益的这座建筑就是曾经岛的城第一名楼。


风雨百年北京路,如今再无顺兴楼。(百年历史对比)

作为民间及网络上老青岛延续的叫法,顺兴楼、聚福楼和春和楼被并称为岛城餐饮业三大名楼。而据已故文史专家鲁海老先生介绍,就中餐而言,位于中山路北端的顺兴楼、聚福楼 、亚东饭店和春和楼被称为老青岛的“四大名楼”。

其他还看到有将“英记楼”列为老四大名楼之一的介绍,另外还有沧口的三盛楼一说。不论哪种说法,顺兴楼、聚福楼都在其中,这也就是老青岛三大名楼的不二选择。而其中,顺兴楼都是位列第一位。


因为经理李殿臣的关系,顺兴楼汇集了多位福山籍的烹饪名厨高手,墩子王传选,福山诸留杨村人,是驰名青岛的“飞刀王”。同乡王传璞,独专灶上烹饪技术,后来成为顺兴楼掌灶大厨,李殿臣对同乡的厨艺水平极其器重。

顺兴楼创建之始以北平菜品为主,这也迎合了在青的晚清遗老口味。随着这些人的逐渐老去,顺兴楼也顺应潮流改变着风格,至上世纪30年代,已全部由福山籍的厨师掌勺,其烹制的菜品以具有独特福山风味的鲁菜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一些高档菜,如清蒸燕窝、高汤燕窝、红烧鱼翅、扒烂鱼翅、高汤银耳等等,在当时的青岛中餐饭馆业中独具优势。


顺兴楼铺伙名单中,福山诸留杨村的王传选和王传秀。

上世纪40年代,福山诸留杨村的王传璞与王传选、王传秀等人,从顺兴楼回到烟台,共同创办了“松竹楼”,王传秀任掌柜,王传璞任当灶厨师,王传选任墩子厨师。“飞刀王”的名号也带到了烟台,“松竹楼”的名号很快叫响。这些曾在顺兴楼就崭露头角的厨艺人,日后皆成为一代烹饪大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烟台烹饪史上,同样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叶剑英元帅合影,第三排左起第四位为王传璞(老照片系王传璞之孙王有浩提供)

王传璞1980年去世,2015年前后,烟台一处海滨设置了一座王传璞的青铜塑像,底座上镌刻着“烹饪大师王传璞”七个大字,这是烟台市对他的高超厨艺和突出贡献的褒奖。“飞刀王”王传选于2004年去世,享年88岁。


梁实秋与程季淑

1930年至1934年,文学家梁实秋曾寓居青岛四年。晚年移居台湾的梁实秋曾深情怀念自己在青岛的生活,在《雅舍谈吃》中曾多次提及顺兴楼,其中《饺子》中这样写道:

“我也吃过顶精致的一顿饺子,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飘着少许鸡油。大家已经酒足饭饱,禁不住诱惑,给吃得精光,连连叫好。”

梁实秋在他的《雅舍谈吃》中,对顺兴楼的菜品“西施舌”和“乌鱼钱”亦是记述颇详。


《酒中八仙》画像(邢小震)

上世纪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后,许多著名文人学者云集青岛。青大校长杨振声带头,更是与闻一多、梁实秋,以及女学者方令孺等七人凑成了“酒中八仙”。他们经常在顺兴楼猜拳行令,开怀豪饮。

《梁实秋散文》“谈闻一多”中,有过如此描述:

“杨金甫、赵太侔、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方令孺,加上一多和我,戏称“酒中八仙”,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不是顺兴楼,就是厚德福,三十斤一坛的花雕搬到席前,罄之而后已,薄暮入席,深夜始散。金甫季超最善拇战,我们曾自谓“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有一次胡适之先生路过青岛,看到我们的豁拳豪饮,吓得把刻有“戒酒”二字的戒指戴上,要求免战。一多笑呵呵的说:“不要忘记,山东本是义和团的发祥地之一!”


梁实秋对于顺兴楼的菜品“西施舌”是这样描述。

“青岛的海鲜也很齐备。像蚶、蛤、牡蛎、虾、蟹以及各种鱼类应有尽有。西施舌不但味鲜,名字也起得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观的部分,专取其洁白细嫩的一块小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氽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顺兴楼最善烹制此味,远在闽浙一带的餐馆以上。”


位于北平路13号的顺兴楼星记票据(文史藏家刘铁明提供)

说起旧时青岛的中餐馆,自然离不开烟台,尤其是福山,很多知名饭馆的掌柜和厨师基本都是福山帮。北京路的顺兴楼、即墨路的聚福楼的西号和台东西二路的西号、博山路的共和楼、高密路的东兴楼、易州路的芝罘春、济宁路的天德楼、冠县路的中国大饭店等等,均为福山人掌理。

1946年《青岛市餐馆公会会员名册》中,顺兴楼的经理是山东福山人牟昭瑞。1946年《青岛市餐馆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里,经理是福山人高学福。1948年《青岛市餐馆商业同业公会第一届改选会员名册》中,顺兴楼的经理同样是福山人高星三。在四十年代的会员名册中可以看到,顺兴楼的经理人登记信息经常发生变化,但一直都是福山人担任。在铺伙清单中,福山人也是占据绝大多数。


上世纪30年代,中山路北京路口,右前方三层建筑是谦祥益,西邻建筑即是顺兴楼。


如今的同一街景,曾经繁华喧嚣的北京路早已归于平淡。

据资料介绍,顺兴楼于青岛解放前的1949年初停业,也有介绍说是1953年停业,不过未能查到有效信息。

时光流转,北京路上的谦祥益、洪台市场旧址、商业市场老牌坊等犹在,只是繁华散去,连同着那座曾经在餐饮界大放异彩的顺兴楼,一起成为了历史。

站在北京路与中山路口,回望三大餐饮名楼之首的顺兴楼,模糊间往日的盛景迎面而来,仿佛看到王垿组织的清朝遗老及商界名人的耆年会正在此聚会;看到梁实秋夫妻品尝着店中的饺子与钟爱的“西施舌”;又仿佛看到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等国立青岛大学的“酒中八仙”,在此猜拳行令,开怀豪饮......

资料参考:青岛档案信息网、1931年、1933年《青岛指南》,1935年《青岛风光》,1937年《青岛概览》、烟台街V《门楼诸留杨村走出俩“厨王”》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