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关于梁祝的传说,可谓流传广而久远,遍及国内外众多地区,其内容也大致相同。而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石桥子镇的梁祝传说却别有一番情味,以其真实、美丽、亲近、悲壮而独具特色。
原诸城茂腔剧团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1963年)左:刘艳岺饰祝英台 右:李秀彩饰梁山伯
梁山屯村位于诸城市北部的相州镇,村民声称,梁山伯就是梁山屯人。传说梁家生活早年富裕,山伯的父亲也曾办过塾堂,不幸积劳成疾,三十几岁便撒手西去,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为命,日子逐渐败落下来。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儿,自幼体弱多病,家中生活仅靠母亲雇短工经营几亩薄地为生。待山伯长到十六岁时,母亲怕误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俭用,攒些积蓄,把梁山伯送到了村西北三里远诸城市相州镇梁山屯的小梁山的塾堂里读书,因塾师曾是梁山伯父亲的好友,故而山伯在塾堂处处受到师父的关照,学绩甚好。
梁山伯所在村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梁山屯村
早些年的时候,小梁山上的塾堂遗迹至今尚存,大门石墩及书房寝室清晰可辨。也就是在这里,梁山伯结识了女扮男装前来读书的祝英台,两人同室居住,兄弟相称,感情笃深。一晃三年过去,直至学业完成下山之时,山伯也未察觉出英台的真实身份,并执意要送一送祝贤弟。两人边走边聊,畅叙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如今诸城市石桥子镇北的小石桥上,才被英台劝住,这就是有名的十八里相送。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诸城市相州镇梁山屯村读书时的小梁山
石桥子镇北的小石桥因时代变迁已埋在新的路下,据说小桥是一座不大的悬砌拱桥,石桥面上磨蹭光滑,仍相当结实,这里距小梁山恰恰十八里整。就在这小石桥上,英台面对相处三年的梁兄,爱恋之情再难自制,于是提出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许配山伯,并叮嘱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亲。见山伯应允后,两人才依依惜别。
当山伯再回山拜别师父时,才从师母那里得知英台即是小九妹,赶忙前往祝家提亲。谁料,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了山东省安丘市官庄镇马家庄子村的马文才。当梁山伯知道祝员外已将英台强行许配马文才后,连英台也不曾见一面即被逐出门外,回家后悔恨交加,相思成疾,终日咳嗽,汤水不进,一病不起,其症就是今天的肺结核。在山伯病入膏肓之时,嘱咐母亲说:“我死后不要到别处葬,就埋在石桥子镇里丈村河北岸。”因他知道,马文才家就在当今安丘市官庄镇的马家庄子村,英台出嫁必经此地,死后也想再见英台一面。说完后山伯一命归天,年仅十九岁。梁母果然依照儿子的嘱咐,将山伯远葬到现今石桥子镇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上。
传说中祝英台的老家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镇祝家楼村
在诸城市石桥子镇西的祝家楼村,村人亦称,祝英台就是该村祝员外之女,祝家共四支,居住在祝家楼村的四角上,四楼对应,祝员外即家居东北楼。当时祝家子嗣大排行,英台在女中行九,小名叫九红儿,只因祝员外膝下无子,又禁不住英台苦苦请求,于是就同意了英台女扮男装去小梁山求学。英台上山以后,一直隐瞒真实身份,两年过去竟无人察觉,直到第三年临近学业将止,才被师父窥出些端倪,他见英台方便时与其他人不同,即使小解也要蹲下,便告知妻子,师母便暗中留意,果然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师父思忖良久后说:“反正也快终业了,还是不张扬为好,传出去会坏了人家的名声。”于是英台才得以平安下山。
祝英台回家以后,方知父亲已为自己许下婚事,又得知山伯曾来提亲被父亲拒绝,便终日以泪洗面,再闻山伯已殉情而死,葬于石桥子镇里丈河北岸,即三日不食,并在嫁妆一事上百般纠缠,以拖延婚期,直至出嫁上轿时又提出必须在里丈河北岸落轿一次,以祭拜梁兄亡灵,否则绝不上轿,这才上演出裂冢化蝶那一场戏来。
位于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镇里丈村河北岸的梁祝冢近景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天的诸城市石桥子镇祝家楼村,祝姓村人都矢口否认有英台其人,更不是祝家楼人。多少年来,凡是表现《梁祝》内容的戏剧、电影、鼓词等,一概不准进村演出,也不许祝姓村人到外村听看,并延续着一个梁祝不通婚的风俗。据另姓村人介绍,祝家认为,本族出了祝英台这样一位女子,没有家教,有辱门风,故不得宣扬。这样的否定和做法恰恰证实了祝英台确是祝家楼人。
2007年3月诸城市石桥子镇《梁祝的传说》成功入选为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诸城市石桥子镇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一条通往山东省安丘市官庄镇马家庄子村的旧道旁,有一座大墓高高立于土丘之上,封土之上双顶并立,墓周杂草丛生,墓体青草覆盖,立于墓上,南望渠河,北览安丘,东西两道行人,尽收眼底,这就是梁祝冢。据石桥子镇里丈村人讲,这里就是梁祝化蝶的地方。传说有两种,一说是祝英台出嫁那天,风和日丽,花轿刚到冢西的古道上,突然狂风四起,英台即要求落轿,前去祭拜梁兄亡灵,到得墓前,英台眼望梁兄墓碑,悲痛欲绝,声泪俱下,历数梁兄情意后,撞碑而死,家人遂将英台合葬于此。一说是当时确有坟墓裂开之事,英台钻入,遂翩翩飞出两只蝴蝶,把个马文才急得绕墓追逐,拉了墓地一大圈儿蒺藜。细观墓周,确有层层蒺藜草缠绕。
梁祝冢远景
山东诸城的《梁祝》传说据考最早始于晋代或南北朝时期,完整故事形成于唐,由艺人传唱或表演即在宋代了。在梁祝的传说中,诸城人历来都认定梁祝的故事就发生在诸城,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诸城人,而且有真村名、真地点,更有真人物、真情节,较之其他地区的传说更完整,更真实。传说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无处能比。山东诸城石桥子人常以本地出过这样一个故事而津津乐道。老到叟妪,小到稚童,都能知晓并讲出梁山屯的梁山伯和祝家楼的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并会到诸城市石桥子镇里丈村河北沿去指冢为证。
梁祝冢南侧断面照片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诸城的梁祝传说之所以久传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不仅因为梁祝是诸城人,更因为它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心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透过祝英台女扮男装所表现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表层思想,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到社会进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唤女权回归这一深层的民族潜意识。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传统的婚姻制度就将继续保持原样。
位于诸城市石桥子镇里丈村梁祝冢对面的渠河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日益厚积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千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封建势力作顽强的抗争。
位于诸城市石桥子枳房村的梁祝文化主题公园内的化蝶雕塑
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镇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坚持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以改造为主、以新建为辅,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对“有故事”的老房子、“有传说“的古建筑,打谷场、老式菜园等这些农村的记忆符号都进行保留,传承古色古香的风韵,打造原生态的乡村民俗,充分展现石桥子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不断增强文化文明实践吸引力。
位于梁祝文化公园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牌
位于公园内的蝴蝶吟雕塑
2018年7月,诸城市石桥子镇在离祝英台老家祝家楼三华里的枳房村建设了以“梁祝文化”为主题的湖畔人家综合体项目,主要以我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祝》故事为切入点,以梁祝故事情节“十八相送”、“化蝶永伴”为主线,全面展示了梁祝文化的丰厚内涵。规划建设集民俗文化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区,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石桥子镇枳房村梁祝文化公园一角
梁祝主题文化公园将古老的传统民俗与时代风貌和谐结合,颂扬纯真自由的爱情。打造了定情桥,定情桥的尽头是相守岛,相守岛上的亭子是梁祝亭,此公园命名为“蝴蝶吟”,中间梁祝化蝶的雕塑,玫瑰花海中南北两只美丽的蝴蝶在阳光下翩翩起舞。除了寓意梁祝化蝶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以外,也预示着人们对文明和谐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人们在公园内游玩
通往相守岛的定情桥(正好由一处老断桥改造而成)
相守岛上的梁祝亭
游玩的人们在通往相守岛的情缘路上
来源:画说金桥 文中大部分内容摘自《山东省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材料》
阅读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