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注重礼尚往来的,不说平素的人来客去,特别是过大年串亲戚,更注重礼节和礼物。新年礼品的变化留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和烙印,更凸显了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变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豫西洛宁七山两塬一分川,洛宁人憨厚朴实,“乡间锅盔实受馍——晒干了不折”是对洛宁人性情、处事的真实写照。过年串亲戚拿什礼,社会各阶层各有不同,但擦胭脂抹粉趁衣裳,娶媳妇嫁闺女亮家当,新年礼物也是趁家所有而定。
洛宁人过年串亲戚,大体是晚辈拜长辈,范围有女儿走娘家拜父母,外甥串舅家、姨家(比母亲年长的姊妹),干儿拜干大等。洛宁人特别看重拜舅家,不仅要拜亲舅,有时父母健在,甚至父母下世未过三年的,文书未抽,都还要去舅家串亲戚,不单要拿亲舅的礼,叔伯舅的礼,甚至没叔伯舅了老表们的礼都拿上,不能怠慢。舅家是民间法院,双亲下世后,还要央舅家去主持正义和评判孝道。有时孩子们都不在家,老年人要到身后事,到时孩子不做难,小脚老婆,柱根棍,挎个竹篮,掂上礼物,上面搭块毛巾去娘家串亲戚。
过年串亲戚拿啥礼,拿多少家礼,大多数人家年前都要定下来买好。老户人家如不添新亲戚,家数大多不变,如孩子第一年结了婚,新亲戚,男方、女方两头都要串,有多的不下六十、七十家之多。
十里不同俗,洛宁洛河两岸河南河北略礼节不同。新女婿第一年串亲戚,大多数是割礼肉,以前经济条件不好,家数又多,每块礼肉(一条)大多是一斤到二斤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多是二斤多,再加上一件其他如饮料、牛奶等礼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洛宁人过年大多是买点心(糕点)串亲戚。计划经济条件下,县食品加工厂、各乡供销社下属食品厂都加工点心,有些老经营户如王范回族振兴隆方家、老城韩家、上戈杜河卢家的点心都很出名。一家基本上都拿二斤点心(有血缘稍远的收一斤)。后来糕点质量下降,有些礼品盒甚至装着过期的月饼),点心慢慢退出过年礼品的主流。也有些地方,流行拿油角、小油条(曲连麻烫),每到一家也不全收完,象征性收一两件。
过年礼品,继点心之后,鸡蛋糕也兴了一段,原卫生局门口黑三鸡蛋糕经营了几十年,从两三元一斤到今天十来元一斤,因用料讲究,质量有保证,口感纯正,洛宁人也都还喜欢这个传统食品。
进入二零零零年后,饼干成了新年礼品的主流,如洛阳三乐食品厂的“椰子”饼干,还是很经济实惠的礼品,每家一包到两包饼干,人云亦云,顺应了历史潮流,后来市场经济驱动下,饼干质量下滑,个别商家投机取巧,利欲熏心,饼干逐渐退出了年货市场。方便面又成了年礼的主流,华丰、熊毅武、白象、康师傅都给洛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家一箱,既方便携带又经济实惠,城乡都流行。按着过年又兴起拿饮料,王老吉、健力宝、加乐宝、六个核桃、杏仁露,加上个手提袋,美观大方,兴盛一时。
你方去罢我登场。饮料热过后,又兴起了奶制品进入了年货市场,娃哈哈、营养快线、酸奶、纯牛奶。本地品牌巨尔,外地品牌伊利、蒙牛、金典等火爆上市,长久不衰。但许多老年人不喜欢这些东西,一是保质期短,二是鱼目混珠,冒牌,劣质产品多。
有些礼品,拿东家串亲戚,东家又串到西家,甚至有些保质期已过,也大长脸无话说,有苦难言。人们也绞尽脑汁想办法拿些实惠东西串亲戚,有的买桶装油,有的买袋米,都图些实用。也有的给人买些奶粉、鸡蛋、龙须面之类的礼品,以便长期存放。
如今洛宁城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洛河桥上,天堑变通途;村村高楼遍地起,家家轿车遍村有,农村有住宅,城市有商品房,各大超市的礼品琳琅满目,人们再也不为买点心、割肉走后门,找熟人。四季水果天天有,饮品、奶类、粮油俯拾皆是,中国强大了,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仓廪实而知礼节,你串亲戚访朋友适择年礼更方便了,社会进步、发展真快!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域经济》、《书城》、《牡丹》等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