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以民用交通工具为定位出现的摩托车,诞生以来却被赋予了多重身份,在很多领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因为这多重身份的加持,为摩托车的发展和进化注入了助推剂,让摩托车找到了生存的理由,获得了生存的土壤……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看到了摩托车威力的各参战国都在军用摩托车方面加大了投入。先来说说德国。一战失利使德国军事工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和严格限制。为谋求发展,德国便将生产大炮的尊达普(Zundapp)和制造飞机发动机的宝马公司转行进行摩托车生产。早在1935年,德国陆军就成立了军用摩托车部队,1937年11月,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要求宝马和尊达普两家工厂为军队研制专用挎斗摩托车。设计目标规定:车辆最大载荷500千克(3名全副武装士兵),越野胎宽度4.5英寸、直径16英寸,且挡泥板必须预留足够空间以便加装防滑链,并要求最大续航里程350千米,最高时速95km/h,最小稳定速度4km/h。


在这些要求下,两家公司分别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即后来的BMWR75和ZundappKS750)。宝马公司生产的军用摩托车主要有R12、R35、R71和R75,除了BMWR 35为中型摩托车外,其余均为重型摩托车。尊达普公司生产的主要型号为KS600和KS750两种重型摩托(多数是边三轮)。KS750的输出扭矩强大,能够拖曳相当大的重物,在军队中素有“绿色大象”之称。KS750和R75两种军用摩托车的大部分零部件具有互换性,这样便于战时零部件的后勤保障。


二战期间,为德军研制和生产军用摩托车的厂家除了宝马公司、尊达普公司之外,还有NSU公司和DKW公司。按照发动机排量的不同,德国军方将军用摩托车分为三个等级:排量350mL以下的为轻型摩托车,350mL至500mL之间的为中型摩托车,500mL以上的为重型摩托车。与宝马以及尊达普相比,NSU和DKW的摩托车产量较少,NSU摩托车主要在20世纪参数图片)30年代末期装备德军。从1940年起,NSU开始专门为德军生产一种外形古怪的半履带式摩托牵引车ETTENKRAD(NSUHK-101),这种车前半部分和摩托车完全一样,而后半部却采用了交错负重和履带式行走装置,牵引力更大,特别适合恶劣地形的行军。


德国军用重型摩托车制造工艺精良、性能优越,同时也导致其制造成本极其高昂,一辆BMW R71或Zundapp KS750摩托车的成本造价几乎是当时装甲车的2倍。二战中,纳粹德军的军用摩托车冲在助纣为虐的最前方,它们在战争中的表现极大地刺激了苏联军用摩托车的发展。1939年,斯大林授意有关部门想办法搞到BMW R71的技术资料,希望为苏军装备这样一种用途广泛的军用摩托车。于是苏联人想法弄到了5辆BMW R71边三轮摩托车和全套设计图纸并进行仿制,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红色经典乌拉尔M-72军用摩托车(我国长江750军用摩托车的前身)。


二战中,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后,英国无敌公司生产的G3L单缸军用摩托车全部以浅黄色加以彩绘,执行“沙漠风暴行动”的军事任务。该车第一次在车身上采用了数字识别系统和遮盖式车灯,可以胜任高难度条件下的长时间作战。


二战期间,无敌公司为盟军提供了近8万辆军用摩托车。1940年,随着希特勒“闪电战术”在欧洲频频得手,凯旋厂遭到轰炸,直至二战中期才恢复生产能力,尽管如此,该厂仍为盟军提供了近4万辆颇具战斗力的军用摩托车。除此之外,英军还曾研制出装备伞兵的空降军用摩托车,譬如享有“飞行跳蚤”之称的RoyalEnfield轻型军用摩托车。


有关空降摩托车,在这里还要多说几句。1942年,Excelsior公司在英国军方的要求下开发了一款名为Welbike的伞兵单人摩托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款车共生产了3641辆,供英军特种部队执行特殊任务使用。


Welbike采用一台98mL排量的单缸两冲程发动机,设计最高时速48km/h,续航里程140千米。为了满足特殊任务的特殊需求,该车结构简单,重量仅有32公斤,比如今的电动车还要轻巧。在折叠车把、调节座椅之后,能够放入标准的降落伞空投容器中。强调小规格的此车没有悬挂系统和灯光信号装置,只设计了一只后制动器。降落地面后,伞兵只需徒手打开弹簧销取出该车,调整好座椅拉出车把即可启动,熟练的伞兵在20秒内就能完成上述操作。


1944年9月17日至25日,盟军在荷兰境内发起了名为“市场花园行动”的大型空降作战,Welbike作为伞兵的标准配备出现在这场反法西斯的战斗中。但是,这款曾被军方寄予厚望的特种作战车并没能在实战中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因为该车与伞兵在重量上的悬殊过大,导致双方在降落点上存在的距离太远,伞兵在落地后要做的不是迅速隐蔽,而是寻找摩托车。所以,很多车在落地之后被敌人抢先一步,成为他们的战利品……


驾姿方面的限制也是Welbike的短板之一。虽然此车可以调节座椅、车把的高度,但对于身材高大的欧洲士兵来说,怎样调节都得不到舒展的乘坐空间。驾驶该车是一种对身心的双重煎熬,士兵们被迫用别扭的姿势蜷缩在车上,移动的路程近还能忍受,若是路程稍微远一点,那就非常难熬了。所以,在恶劣的战场道路中,Welbike被很多士兵扔掉了。


二战后,Welbike消失在军方的采购清单中,Excelsior公司也停止了生产。有趣的是,这款在战场上表现欠佳的小车在民间拥有了一批拥趸,英国人约翰·多尔芬还专门成立了一家名为“柯基摩托”的公司,生产Welbike的民用版本。这个名字,源于此款车在外观上与矮趴趴的柯基狗很相似。另外,本田在80年代推出的Moto Compo(俗称小板凳),在造型和车体构造方面也与Welbike高度相似……


美国的摩托车行业也是战争的受益者,最大的赢家则是印第安和哈雷。尤其是哈雷军用摩托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凭借偏三轮系列迅速崛起,赚得盆满钵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美国对日本正式宣战,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立即受命为美国军方及其盟军提供军用车辆。按照军方的要求,这些军用摩托车主要应完成侦察、紧急投递军事文件和执行特殊运送等任务。哈雷-戴维森公司很快推出了著名的WLA边三轮军用摩托车,这款装配了V型双缸750mL排量顶置凸轮轴的风冷发动机坚固耐用,整车具有外形美观、越野能力强、可靠性高等特点,受到了军方的好评。至二战结束时,哈雷-戴维森公司共为盟军生产了9万多辆WLA型军用摩托车。为了纪念二战的胜利和表彰哈雷WLA军用摩托车的作战功绩,美军赋予了该车“解放者”的称号。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通过外援和采购的形式,也组建了小规模的摩托化部队(详见本节组图),哈雷等品牌的军用摩托车在中国境内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也是主要的军用摩托车生产国,这些国家生产的军用摩托车被用于侦查、运输、救护、通信等多种任务,为军队提供了迅速、灵活的交通工具。有些配备机关枪、小炮的车型则直接参与作战。在战争结束后,军用摩托车继续在和平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活跃在治安、消防和紧急救援等领域。


进入上世纪50年代,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军用摩托车在军车阵营中的地位不再举足轻重,更先进、承载功能强悍的军用汽车成为主角。但是,凭借通过性能和机动灵活的优势,军用摩托车仍在军队装备中占据重要位置,诞生了许多用途更加广泛、可靠性更高的军用车型,譬如能够迅速进入作战状态的反坦克摩托车。


中国的军用摩托车生产始于建国后的井冈山牌两轮车,发扬光大于长江750边三轮。在鼎盛时期,我国仅生产长江750的厂家就有近20家,型号多达84个(包括两轮和正三轮)。从建国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产东海750、幸福250等三轮、两轮车也是部队的通信兵用车。尤其是幸福250,因为成为“军用车”才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幸福250型摩托车刚投产时产量和销量都很低,年产量只有600辆。1963年,解放军总后勤部经过实车测验考核,将幸福250列入军队采购装备名单中,从此,该车销路大开,产能也随之迅速扩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军用摩托车也更加先进——GPS定位、防雷装置、防弹装置等配备提高了摩托车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也能有效保障军事人员在执行任务时的人身安全。具有零排放、低噪音、低维护成本等优点的电动摩托车已经在军队中出现。此外,未来军事摩托车有可能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如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以提高作战效率。

未完待续……

(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杂志内容删减版,详见《摩托车》杂志2024年5月刊。各大电商平台有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