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着一些小孩哥姐看了《哪吒2》,他们大多数跟我一样没有上厕所,也跟我一样在某些片段会有惊讶甚至发出声音,尽管我跟他们惊讶的地方有差异,但是大家都安静看完了全片。
这时候,我感觉到,能让小孩哥姐看完全片的,能让成年人拒不上厕所的,就是好片子。
关于哪吒的影评,从美帝国主义的压迫、父母子女亲情、友情、年轻人的奋斗、阶级斗争叙事,等等方面都可以做出解读,这也是一部好片子的标配——你可以解读出不同角度的价值观、细节,也可以得出不同但都能成立的结论。
从《哪吒1》到《哪吒2》,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从个体的反抗变成了群体的反抗。《哪吒1》中,看到的是哪吒反抗魔丸的宿命,敖丙也卸下了龙族的期望。《哪吒2》中,有敖丙敖光父子的反抗,有李靖一家人的反抗,有每一个海底妖族的反抗,也有申公豹孤身一人对抗宿命。一粒革命的火星,点燃了整片草地。
《哪吒2》每一个群像都是不同的,这是制作团队巧夺天工,但每一个群像都是相同的,他们都在对抗命运。
有的人成功了,在打败BOSS后被解救,能够归影。有的人失败了,化作了一尊尊塑像,讲述着无声的过往。
在预告片中,《哪吒2》广受关注的是东海龙王敖光,其中关键原因就是人物彩绘太帅了。看完影片后,申公豹的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无论是他拒绝与海妖“同为反派”,还是他听闻父亲死讯、见证弟弟惨死后立马能够判断真凶,都说明他的能力在线,价值观也并不黑化。
反倒是很多观众在看到申正道、申小豹的情况后,马上判断申公豹会黑化,这其中也包括我,更印证了申公豹在第一部所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自己对别人如是,别人对自己也如是。或许有人说,这是成本最小化的考虑,但是,对于每一个身处于“大山”之内的人来说,苦楚自知,而且无法量化。
普通人尚且可以安慰自我说,我们也做不了什么,既无法增光,也无法减值,大人物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切。但大人物也来自于普通人,如果所处环境如此,除非机械降神,又怎么好改变“大山”?
《哪吒2》的优秀就在于他不依靠机械降神来改变这一切,第二部回收了第一部,设定不会相互龃龉,没有为剧情强行降智,也没有为剧情强行降神,许多事既在情理之中。也在设想之外,不管结局如何,但能够看到每一个小喽啰在为自己、为群体努力,每个大人物也是如此——当努力过了每个人的结局无论是否交代,反而成了不那么重要的东西。
从个体的成长来看,作为灵珠的敖丙原本就应该匡扶世人,但他为了龙族也差点犯错误,好在最后回归。作为魔童的哪吒生来就该干坏事,但在父母师傅的引导以及自己的善念引导之下,偏要成仙,戳破虚伪。
在敖吒所讨伐的3个妖族之中,土拨鼠就只是干饭,申正道教化妖族要走正道,石矶只是在家中自美,片段中都没有展现他们有什么危害群众的举措。他们却被翠微宫纳入讨伐之列,哪吒要成仙,故由哪吒负责抓捕,哪吒要是不来成仙,鹿童还是会将他们拿去练丹,他们除了自己的妖族身份,哪还有什么问题?
所以,这里的价值观所披露的,便是《哪吒》宇宙观中一种原设的观念:仙妖有别,妖有原罪,仙负责讨伐一切妖。
由此,申公豹不断修炼,试图通过正常途径成仙,便成了一种悲剧。他注定了会成为上位者的工具,无论这是哪个方面的工具。
观看影片的朋友们,尤其是在外打拼的朋友们,往往也会投射自己,自己就跟申公豹一样,申公豹远离妖族在翠微宫混口饭吃,想要升职加薪却始终被其他同门超越,如果说有的能力远超申公豹,那申公豹无话可说,但明明有人为非作歹,或者战斗力压根不行,还能骑在自己头上,自己无可奈何,这就令人沸腾了。
所以,看预告片时,人像敖光的粉丝是最多的,但看了正片,申公豹便成为许多人的意难平。
为不剧透,这里我不提及其他的反转剧情,仅从《哪吒》1、2的两句台词出发,看一下价值观的超越。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意味着,我是仙、是魔还是妖,全在于我的选择。这时候,仙、魔、妖是世俗所定义,或者说上位者所定义的。我只能根据这个定义,选择自己的出路。
“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追求更上一层,首先认可了自己作为魔的地位,但是,魔作为一种人为划分的结果,到底是经受天劫,为虎作伥还是造福百姓,全部取决于我,而不是上位者的施舍或者定位。
同样一句台词,在不同的场景之下,解读也是不同的。比如,“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在哪吒将敖光当作仇人时,是一种感受,在本篇结尾时,是一种感受,未来等到第三部制作完成,恐怕又是另一种感受。
在观影时,敖丙和哪吒共同对抗大BOSS,讲出的这番话,最令我震撼: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
人的身份是自己给的,妖族能成仙,仙族能作恶,所从事的职业神圣不代表这个人神圣,所从事的职业鱼龙混杂不代表这个人混杂。出路如何,全在自己。如果自己进入了别人的设定,那就跳出这个设定。如果自己设定了别人,就不要过分。仙族能整体镇压妖族,妖族也可以整体反抗仙族。失去的只是锁链,而赢得的是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