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古时候叫交趾,现在叫越南,是一个与我国云南、广西接壤的国家,历史上曾长期是我国领土或藩属国。



明永乐年间,交趾成为明朝藩属国,后黎朝成立后,其国王被明英宗册封为安南国王,安南自此与明朝保持了稳定的宗藩关系。

清朝建立后,后黎朝表面上对清朝唯唯诺诺,称呼清朝为宗主国,实则心向明朝,对南明进行暗中资助,两国关系趋于紧张。

康熙时期,清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迫使后黎朝屈服,自此与清朝维持了稳定的宗藩关系,后黎朝朝贡不绝。

当时的后黎朝,表面上统一了安南,实际上由郑氏家族和阮氏家族把持,郑氏家族掌控着安南北方土地,也是后黎朝的控制者;而阮氏家族则掌控着安南南方土地,被称之为广南国。

后黎朝与广南国征伐不断,导致国家残破,百姓流离失所,一些大地主趁机兼并土地,给安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安南广南国的农民阮文岳、阮文侣、阮文惠三兄弟,因不满阮氏家族的腐朽统治而聚众发动西山起义。

这里要注意的是,阮氏三兄弟其实不是阮氏家族之人,他们本姓张,因阮氏在安南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故而改为随母姓阮。



阮氏三兄弟

此后,阮氏三兄弟带领西山军向阮氏家族和郑氏家族发起进攻,1778年推翻广南国的统治,建立西山朝,1786年又消灭了郑氏家族。

1788年,阮文惠率军攻克升龙,灭亡后黎朝,自此统一整个安南,结束了安南几个世纪以来的割据局面。

后黎朝灭亡的时候,末代皇帝黎维祁带着妻儿老小在大臣的护送下,准备逃到广西太平府,在西山军的追杀下,众人冒死渡河,结果只有62人成功抵达广西,其余人都被杀死。

黎维祁抵达广西的消息,很快就被广西巡抚孙永清报告给乾隆帝,乾隆帝认为:

黎氏传国日久,且臣服天朝最为恭顺,今突然被强臣篡夺,不能置之不理。

乾隆帝打算为小弟后黎朝报仇,就像永乐帝帮越南陈朝复国一样,于是下令两广总督孙士毅奔赴安南龙州安抚后黎朝王室成员,并派人到西山朝传旨,严厉斥责了阮氏三兄弟,还说清朝大军就要抵达,三人如果识趣,就赶紧投降。

当时,阮氏三兄弟其实只剩两人,而实力最强大的当属才能最突出的老三阮文惠。

原来,阮氏三兄弟建立西山朝之后,都想当皇帝,但皇位只有一个,三人商议后便决定让老大阮文岳在中央当皇帝,老二阮文侣为东定王,老三阮文惠为北平王,三兄弟各得一块土地,一起坐江山。



阮文惠

但是,阮氏三兄弟很快就为了地盘而大打出手,最终阮文侣的地盘被阮文惠吞并,阮文岳也最终败给了阮文惠,两人各自为政,互不往来。

接到乾隆帝诏书的人,正是地盘与清朝接壤的阮文惠,阮文惠早就对安南向清朝称臣不满,于是不予理睬,还厉兵秣马,准备与清朝大干一场。

然而,吕文惠左等右等,没有等到清军到来,反而得知了黎维祁回国的消息。

原来,乾隆帝虽然声称出兵,但也知道出兵的代价太大,不能草率决定,于是派人护送黎维祁回到国内,准备利用黎维祁的影响力召集义军,从而对西山朝实施反攻。

说白了,乾隆帝希望安南的事情如果自己能解决,清朝就不要干涉了,毕竟安南每年就朝贡那么点东西,清朝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黎维祁心里那叫一个苦,他回到安南之后待了几个月,却只召到一点点人马,而且很快就遭到了阮文惠大军的围剿,无奈之下他只得跑到山里躲起来,同时派人到清朝请求乾隆帝赶紧出兵。

乾隆帝见黎维祁这么不中用,开始有些不屑,但他已经放出话要为小弟出头,那就不能不管,不然以后还怎么当老大。

于是,乾隆帝下令孙士毅率军进入安南,以“兴灭继绝,灭阮扶黎,原非利其土地”作为出兵的借口。

这句口号的意思是,清军进入安南,不是为了夺取安南的土地,而是为了将篡位的阮氏灭掉,扶持黎氏复国。



正所谓师出有名,乾隆帝打出这个口号其实是对的,可以减少安南人民的抵抗情绪。

得知清军即将出兵,阮文惠非常重视,但并不太恐慌,他决定率军北上抗清,为了鼓舞士气,他在玉屏山登基称帝,一时间西山朝二帝并存。

此后,阮文惠选出精兵十万,战象百余头,并对军队进行整训,准备与清军一决雌雄。

1788年农历十月,孙士毅率军进入安南,同时他派遣云南提督乌大经自蒙自挺进安南。

自古以来,但凡大军远征,基本上都采取快速出击的策略,这是为了避免后勤出现问题,孙士毅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进军速度很快,给西山朝军队发起突然袭击,成功突破西山军第一道防线寿昌江。

十一月,清军抵达市球江,市球江江面宽阔,而阮文惠又在对岸险要之处架设了大炮,并驻扎的重兵,防守异常坚固。

孙士毅试探性地发起了几次进攻,结果每次都全军覆没,他当即意识到强攻不可取。

于是,孙士毅一方面派人在江边搭建浮桥,做出一副想要强渡发起进攻的姿势,以迷惑西山军。

另一方面,孙士毅又派遣了一支2000人的部队,趁着夜色秘密行军,抵达上游宵济处,然后搭建浮桥迅速过江,至第二日抵达西山军背面隐藏。

一切准备继续后,孙士毅下令大军强攻,正当西山军全力防御之时,背后的清军突然杀来,西山军顿时溃散,清军顺利渡江。



十一月底,清军抵达富春江,大江南岸即为西山朝首都黎城(今河内),富春江也是黎城最后一道屏障。

清军抵达前,阮文惠已经让人将富春江两岸的树木竹林全部砍光,以防止清军搭建浮桥,同时将所有船只移至南岸,等清军抵达的时候,只找到几只小舟,根本不足以渡河。

不过,这没有难倒清军,孙士毅派人在富春江上下游征调船只,很快就觅得数十艘渔船,清军在深夜乘船发起突然进攻,打了西山军一个措手不及,阮文惠带着大军溃逃,黎城被清军占领。

清军进入黎城后,黎氏宗族夹道欢迎,得知消息的黎维祁也下山回到黎城,在孙士毅的扶持下,后黎朝得以复国,黎维祁也被乾隆帝封为安南国王。

而遭遇失败的阮文惠则回到广南,他算是见识到了清军的厉害,但仍不死心,为了麻痹清朝,他派人向清军请降,孙士毅连忙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乾隆帝,乾隆帝误以为黎氏复国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了,于是册封孙士毅为一等谋勇公,以表彰其功。

这已经不是乾隆帝第一次上当了,在他的十全武功当中,被欺骗了很多次,却次次不长记性,结果导致将士们的白白牺牲。

1789年正月初一,是清朝的春节,当然也是安南的春节,孙士毅下令全军休息,并发给士兵们很多酒肉,士兵们吃酒喝肉,在异国他乡欢度春节。



当天晚上,正当清军将士睡熟之时,阮文惠带着数万大军突然杀到,从四面八方向黎城发起猛烈进攻,还有很多大象驮载大炮发起进攻,清军仓促应战,人数又少,顿时乱作一团,在黑夜当中相互践踏,死伤惨重。

(阮文惠军)皆以象载大炮,官军(清军)仓卒御敌,众寡不敌,遂溃。

当清军与西山军交战之时,黎维祁吓得肝胆俱裂,带着妻儿老小再次逃走。

好在孙士毅还算清醒,他率领清军一部集中一点向外突围,得以逃出城外,渡过富春江,但在渡江的时候发生抢渡之事,结果浮桥被踩断,许多人被淹死,提督许世亨、总兵张朝龙、尚维升等官兵被迫留在南岸与敌激战,结果全军覆没。

最终,孙士毅带着将士们进入镇南关,而他带回去的人不足去时的一半,不久黎维祁也来到广西,孙士毅将其全家安置在南宁。

当初,乾隆帝曾让孙士毅班师回朝,但他没有遵守,实际上他不认为阮文惠已经屈服,所以才留在安南。

等孙士毅回到广西,乾隆帝便以“不遵诏班师”的罪名将其罢黜,同时让两广总督福康安取而代之。

这个时候,乾隆帝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帮助黎氏复国,清朝付出了太多了,如果再跟阮文惠打下去,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因此,乾隆帝只让福康安到广西防范阮文惠反攻,并未让福康安率军进入安南作战。

说白了,乾隆帝已经有了跟阮文惠议和的想法了,但他作为“天朝上国”的皇帝,为了面子着想,不好开这个口。

至于黎氏一族,已经被证明为毫无能力可言,即便清朝帮其复国,能不能守住江山还未可知,乾隆帝打算彻底放弃他们。

再说阮文惠,他虽然击败了清军,取得了空前大胜,在安南的威望也得到提高,但他知道清朝的强大,万一乾隆帝动了天子之怒,举国之力来对付他,他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不过,更让阮文惠顾忌的,其实是虎视眈眈的暹罗,也就是现在的泰国。

早在安南还处在大分裂之时,暹罗就多次进攻安南,吞并了安南不少领土,阮文惠建立西山朝之后,多次击败暹罗,收复了不少土地,因此与暹罗交恶。

阮文惠大败清军后,再次因为土地纠纷与暹罗闹了矛盾,两国关系十分紧张。

阮文惠认为,如果清朝和暹罗联手对付自己,那自己只能逃到海上去了,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发生。

相比较而言,与清朝讲和似乎更划算,毕竟清朝只需要自己臣服而已,而暹罗则是要自己的命。



但是,乾隆帝和阮文惠之间,缺乏一个沟通的桥梁,把各自的想法说出来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议和的可能。

最终,充当这一桥梁的人,正是福康安。

事情是这样的,福康安被要求去广西的时候,他的母亲刚好去世了,他请求不去广西,但乾隆帝不同意,让其“在任守制”。

而在福康安前往广西途中,他恰好生病了,再次上书请求不去广西,乾隆帝依然不同意,只派了几个御医去给他看病。

福康安为何不愿去广西?因为阮文惠就是个烫手山芋,他也看到黎氏一族不堪大用,所以不愿趟浑水。

乾隆帝之所以非要让福康安去广西,正是看中了他的才能,之前他平定台湾、大小金川,收复西藏并实施改革,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才能,都是数一数二的。

说白了,乾隆帝希望福康安能给自己找一个解决安南问题的最佳办法,福康安起初没有意识到,当乾隆帝几次拒绝他之后,他这才恍然大悟。

于是,福康安决定用非武力措施解决问题,他了解乾隆帝的心思,于是下令广西驻军不要轻举妄动,同时派人进入安南收集情报。

很快,福康安就了解到,阮文惠非但没有进攻清朝的打算,反而开始向暹罗方向调动兵力。



福康安意识到,阮文惠或许也想议和,如果是这样的话,事情就好办了,于是他派遣左江兵备道汤雄业给阮文惠送去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句话:

黎维祈弃国而逃,天朝断不复以安南畀之。

福康安其实是在暗示阮文惠,清朝不会再继续扶持黎氏了,阮文惠可以向清朝求和,那么将会取代黎氏的地位。

不得不说,福康安确实是一位玩政治的高手,他不明说让阮文惠求和,是为了给清朝、给乾隆帝留面子,也可以不使自己陷入不利局面。

阮文惠见信后果然大喜,连忙派遣嘑虎侯前往清朝,声称西山朝其实并不想跟清朝作对,都是孙士毅逼得太狠。

不久后,阮文惠又将俘虏的清朝将士放回去,并发放路费。

阮文惠还觉得不保险,担心乾隆帝不同意,于是派人对福康安进行贿赂,因为福康安既是主持安南事务的大臣,也是乾隆帝的宠臣,更是皇亲国戚,有他帮着说话,议和之事的可能性将增加。

乾隆帝见到阮文惠的使者后,喜不自禁,还假装很为难的样子。



这个时候,孙士毅站了出来,他说黎维祁屡次丢国,不堪扶持,已经失去人心,不如册封阮文惠为安南国王,乾隆帝便就着台阶下,同意了阮文惠的议和请求。

不过,乾隆帝指示福康安,向阮文惠提出了四项乞降条件:

1,必须将散落安南的清朝官兵先行送出;2,戕害清朝提、镇大员之人,其罪深重,在所难赦,须缚献军前正法示众;3,阮惠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乾隆帝八旬万寿节到来之际,“亲自赴京吁恳”;4、在安南为许世亨等阵亡将士建立祠宇,春秋虔祭。

这四个条件,其他三条都好说,唯独第三条让阮文惠很为难,他压根不想去清朝,因为他担心自己被乾隆帝扣押,为此他有些犹豫。

恰在此时,阮福映向阮文惠发起了进攻,他因此感到非常紧张。

阮福映是何许人也?

他是后黎朝阮氏家族武王阮福阔的孙子、定王阮福淳的侄子,他的家族都被阮氏三兄弟杀害,但他侥幸存活下来,在法国人的支持下,一直在寻求复国。

从1775年开始,阮福映就开始攻打阮氏三兄弟了,虽然一直失败,但总能东山再起。

1787年,阮福映与法国人签订《越法凡尔赛条约》,正式与法国结盟,他还与暹罗勾结在一起,在法国和暹罗的帮助下攻打西山朝。



就在阮文惠与清朝议和之时,阮福映趁机对西山朝发起进攻,为了避免内外交困的局面形成,他必须尽早与清朝达成议和。

因为这一缘故,尽管阮文惠不愿意去清朝,但为了腾出手来对付阮福映,他接受了全部条件。

为此,阮文惠改名阮光平,并派遣侄子阮光显、陪臣武辉瑨出使清朝,进献方物,上表求封,乾隆帝大喜过望,当即册封阮文惠为安南国王,只待阮文惠来京时正式册封。

至于失去支持的黎愍宗,乾隆帝则告诉他,上天已经抛弃了他,不久又将他与后黎朝遗臣一起迁到京城居住,让其安享晚年。

眼看乾隆帝八十大寿就要来了,阮文惠却迟迟不动身,福康安很是着急,几次派人催促,阮文惠却说能否让儿子阮光垂代替自己去,福康安不同意。

后来,阮文惠想到一个办法,他找到一个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相貌也相仿的人作为替身,对其进行训练,让其代替自己去北京接受册封。

阮文惠的这种做法当然是欺君之罪了,乾隆帝完全可以借此再次征讨安南,但好就好在乾隆帝没见过他,只要他搞定福康安,这事就没问题了。

于是,阮文惠再次给福康安送去大量金银,福康安最终选择默许。

1789年乾隆帝生日这天,“阮文惠”如约来到清朝,为了掩饰假身份,他还让功臣吴文楚、邓文真、潘辉益等人随行,并进献雄象两头及大量财宝,而陪同者则是福康安和孙永清。



阮文惠遣使求和场景

在册封仪式上,“阮文惠”向乾隆帝行抱膝礼,乾隆帝则赐其与诸王同席而坐,至此阮文惠正式成为安南国王,安南则再次成为清朝藩属国。

乾隆帝没有看出半点破绽,甚至在“阮文惠”离开前,命人绘制自己的画像送给他,以表达对他的厚待之情。

然而,等使者返回安南后,阮文惠就当即变脸,开始对内称皇帝,将儿子阮光垂封为皇太子,俨然与乾隆帝平起平坐。

这还不算完,阮文惠在对抗阮福映的同时,还对两广地区产生觊觎之心,他曾向福康安写信,说两广是安南的国土,要福康安交还。

阮文惠的转变让福康安十分难受,为了不使事态扩大,他没有向乾隆帝报告这事。

阮文惠还对活跃在广西、四川一带的天地会、白莲教等反清复明组织进行资助,甚至任命这些组织的首领为将领。

更过分的是,阮文惠还拉拢活跃在清朝沿海的华南海盗,与他们狼狈为奸,组成数千人的海岛集团袭扰清朝沿海百姓,有时候甚至围攻炮台、杀死官军。

1792年,阮文惠派遣使者出使清朝,向清朝提出和亲,让清朝将两广作为礼物割让给西山朝。

与此同时,阮文惠还广泛联系反清复明组织、华南海盗等反清势力,并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大象军,准备渡海入侵广州,但还没等计划实施,他就因病去世了。



而阮文惠派去的使团,刚走到广西的时候,就被地方官员拦截了,因为他们畏惧西山朝,担心战端再开,自己将陷入困境。

在整个事件当中,清朝和乾隆帝都被阮文惠给戏耍了,尤其是乾隆帝,他如果知道自己用隆重的仪式册封的安南国王是替身,阮文惠其实是假议和,还打算入侵清朝,恐怕以他的脾气,肯定是要讨伐安南的。

乾隆帝晚年,编写了自己的十全武功,安南之役竟然也被写入其中,清朝不但战败,而且换来的是谎言和欺骗,却依然被他当作功绩,实在是讽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