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春晚一直是一道独特的年夜饭,而小品这道菜,曾经是让大家回味无穷的美味。以前的春晚小品啊,那真的是特别好笑。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就盼着那几个小品呢。赵丽蓉老师、赵本山老师的小品,那是百看不厌。每一个包袱都能精准地抖在观众的心坎上,只消那简单的场景、朴素的台词,就能让全家老小笑得前仰后合。
可现在呢,情况变了。这春晚小品啊,感觉像是换了配方。以前那股子纯粹的娱乐劲儿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教育意味。按理说,教育没什么不好,可它出现在小品里,就有点怪味了。创作人员像是奔着完成任务去的,把一个个大道理硬塞到小品里。这样的小品,看着就尴尬,怎么能让人笑得出来呢?
我就想啊,春晚小品这是怎么了?以前它就是为了让咱老百姓开心的呀。大过年的,大家就想在忙碌了一年之后,放松放松,开怀大笑一场。这时候你给我们上一堂课,讲些大道理,多煞风景啊。现在的小品,就像是西装革履的绅士走进了乡村的泥土地,格格不入。
也许有人会说,春晚作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舞台,有责任传播正能量,有责任用小品去教育大众。这没错,但咱能不能别这么生硬地来呢?好的小品,它是有生活气息的。它可以在幽默诙谐的故事里,自然而然地蕴含一些积极的价值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水儿的强行说教。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我能体谅他们的难处。毕竟大环境下可能对作品有着各种各样的要求。可是创作者也不能丢了初心呀,观众喜欢看什么,创作者心里应该有数的。大家掏心窝子地想回到以前,看那些纯粹为了让人笑、让人轻松快乐的小品。
春晚小品的这种转变,它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一方面,社会开始更多地强调教育意义、正能量等正面导向,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另一方面,这种导向似乎有点太用力了,在小品这个艺术形式上用力过猛。
我真心希望春晚小品能回到正轨。别让春晚小品成为大家口中的遗憾,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咱们可以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巧妙地融入教育意义,让观众在笑声中也能有所收获。这才是我们记忆中的春晚小品该有的样子啊。这样的小品才能让我们的新年过得更有滋味、更开心,也能让春晚小品这个春晚舞台上的明珠再次闪烁它本来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