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那山,那村,那人》的报道。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处处农舍在万亩竹海里若隐若现。新春时节,一条条串联起阡陌山村的旅游风景道,吸引着众多自驾游客走进山村,住民宿、赏民俗,在山水田园风光中感受不一样的年味。山道变景道,村庄变景区,蓝天白云下,一座座藏在山野深处的和美乡村尽显山清水秀的美丽容颜,奏响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协奏曲。
庐江县龙桥镇凌安村一角。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菲摄
以绿为笔,山道变景道
竹海、溪流、云雾、村庄……驱车从合肥市庐江县城出发,一路向南驶入群山怀抱中的“庐南川藏线”,一幅优美的生态山水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
位于大别山南麓的“庐南川藏线”是庐江县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精品旅游风景道,这条风光旖旎的风景道蜿蜒一百多公里,将庐江县的4镇14村的丘陵山川、民宿客栈、果园农庄等各类乡村旅游点串珠成链,成为游客心目中“自驾天堂”,也是山区群众致富增收的“产业道”。
村舍俨然,炊烟袅袅,几年前,当城里姑娘聂媛媛第一次走进“庐南川藏线”上的龙桥镇凌安村时,她没想到自己和团队将以凌安村乡村运营师的身份,成为凌安村的“新村民”,在这个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找到自己的创业舞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重塑和改变着乡村的生产生活。
“以前乱砍滥伐,靠牺牲环境换钱,现在护林养山,靠着好山水赚钱!”提起村里的变化,今年66岁的凌安村村民何永柏百感交集。
“当看到村里的万亩竹海时,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好像被轻触了一下。唐诗里的那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仿佛穿越时空呈现在眼前。”如今,聂媛媛将凌安村的民宿项目取名“近乡野·幽篁里”,依托村里的生态资源打造竹艺术文化村落IP,开展整村运营。
“依托山村的生态资源,为游客营造一处远离都市喧嚣的心灵休憩之地。下次你再来,可以在我们村里尝美食、喝咖啡,还可以和村民一起去挖竹笋、采茶叶!”和记者聊到乡村的未来,这个秀气的城里姑娘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推出一批“徽字号”精品线路、打造100个精品主题村、100个特色美食村、实施民宿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江淮大地,生态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十里长冲十里长,麦苗绿来菜花黄……”曾经,一首《十里长冲好风光》的民歌揭开了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的美丽面纱。经过近年来的水岸共治、景观提升,长冲村再现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昔日光彩,游客们站在长冲河的堤岸上眺望,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农舍、民宿点缀在绿水青山之间,一幅和美乡村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村里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打造民宿集群,去年村集体经营收益达200多万元。”长冲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吴国义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通过创新股权投资、合作运营、结对共建等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曾经的“空心村”蝶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暮色四合,山谷里、乡道旁,一家家民宿、驿站、酒馆的灯光渐次亮起,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照亮人间烟火,慰藉着游子的乡愁。
此时,在长冲村一半山野·夏湾村民宿内,篝火边的欢歌笑语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民回家”活动拉近了游客和村民之间的距离。
“春节期间不少游客来村里过年,我们策划了‘村民回家’活动,想让村民感受家乡温暖的同时,也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民宿主理人申勇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还打算在村里流转一部分土地,推广生态农业,通过联农带农,进一步融入乡村的发展。
文化融入,山村变景区
新春时节,游客们走进位于芜湖市繁昌区繁阳镇铁门村的繁昌窑遗址展示区,触摸千年窑火孕育的艺术瑰宝,感受着泥与火的碰撞,寻找着那些藏在繁昌窑青白瓷背后的传奇故事。
滚滚长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毗邻长江的芜湖繁昌有千年历史积淀,境内拥有繁昌窑遗址、人字洞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看到,以繁昌窑青白瓷文化为核心,集科考研学、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繁昌窑考古遗址公园正加快建设步伐。
“农文旅相融合,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内涵。”繁昌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姚敦林说。
山峦叠翠、粉墙黛瓦,走进繁昌区峨山镇东岛村,仿佛来到了天然氧吧,皖南山村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通过文化兴村,文旅融合,曾经闭塞贫穷的东岛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如何挖掘耕读文化和竹乡特有的农技和农艺,让“土特产”成为乡亲们创收的金疙瘩?
东岛村党总支书记李克文告诉记者,按照整村运营模式选择运营主体,村里正在打造“晴耕雨读、诗画东岛”的文旅名片,将古道、水库、房车营地等景点串珠成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乡村因地制宜释放文化传承、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等多元价值,打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空间。
万里长江奔涌向前,每一朵浪花都在吟唱。长江之畔的繁昌区荻港镇板子矶上,一座雄伟的“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巍然耸立。当地人告诉记者,板子矶又名鹊起矶,素有“吴楚关锁”之称,因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史上“繁昌十景”之一。70多年前,人民解放军渡江先头部队就是从这里横渡长江天堑。
“过去靠开矿采石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咱们村探索转型发展,通过深挖板子矶等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乡村发展思路,让新河村旧貌换新颜。”荻港镇新河村党总支书记高恒玉说。
渡江第一船饭店、红星剧场、荻港供销社、咖啡吧……春节假期,新建成的新河村小龙口特色街区以浓浓的怀旧风引来不少游客进村打卡。“这还是我的村子吗?”新河村村民叶成娜第一时间在朋友圈“种草”,自豪地“炫”了一把乡村新貌。
高恒玉说,乡村产业发展好了,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未来希望通过文旅融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双向奔赴,创客变乡村“合伙人”
山川秀美雁归来。
安徽把发展“归雁经济”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成为乡村“合伙人”,以村企共建、整村运营等多种方式投入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城市和乡村“双向奔赴”,融合发展。
6年前,王月庆怀揣创业梦想,从家乡浙江安吉来到群山环抱的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梅冲村,创办了集茶叶种植、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白茶观光园。令王月庆欣慰的是,自小在城里长大的女儿和女婿也和他一样,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不仅如此,两个年轻人还将创业之根扎在乡村,成为梅冲村的乡村“合伙人”。
“这几年山村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畅景美,去年一场全国山地自行车赛引来了八方游客。”王月庆说,他们和村里一起探索茶旅融合,以茶为媒,沟通城乡,助力乡村振兴。
青山绿水间,一条条畅通的旅游风景路让繁华都市与乡野村庄“无缝对接”。
今年是庐江人徐柯返乡创业的第4个年头。2021年,在城市从事艺术策展的徐柯接到老家庐江县柯坦镇虎洞社区党总支书记的电话,村里希望徐柯运用自己的美术专长,参与乡村民宿的规划设计,亲切的乡音唤醒了徐柯心中对家乡的眷恋。
从参与和美乡村规划设计到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再到创办自己的民宿品牌,不知不觉中,徐柯成长为众多乡村创客中的一员。
“人还是那个人,村还是那个村,思想和理念变了,发展的空间也随之拓宽。”坐在儿时的柿子树下,徐柯为自己和记者斟上一杯家乡茶园的绿茶,一缕茶香在乡村的微风中氤氲开来。“以艺术赋能乡村,我希望打造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平台,让乡村成为梦想起航的地方。”
春节期间,住乡村民宿成为不少游客的新选项。在繁昌区峨山镇凤形村的溪地阿兰若·凤隐青山民宿,清幽的环境吸引了大批来自长三角的客人。“凤形村距离城区很近,山的一侧是市民,另一侧是村民,城市的繁华便捷和乡野的自然宁静有机相融。”在民宿项目负责人罗志远看来,乡村在保留乡土文化记忆的同时,可以承载城市多元功能的转移。“我们希望成为乡村合伙人,融入乡村,共同探索未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晨曦初照,村民和游客在新春的朝阳中又迎来了新的一天。金色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山林田野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