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的古城墙 张旦 摄
#爱临汾 赢未来。2025年的正月初五,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古城墙遗址公园,天降祥云、景色如画、游人如织,众多的市民们登上城墙,参观刚刚修复后开放的一段古城墙,感受上千年的历史遗迹、了解古城墙的悲伤过程。
新修缮的古城墙 张旦 摄
临汾的这段古城墙遗址,是临汾古城墙的西北段,第一部分修缮是早在2010年开工到2012年完工,修复了这一段550米的城墙,并在城墙脚下修建了公园。第二部分修缮的这段440m的城墙,城墙上盖了一座雄伟的阁楼,还有一座观光电梯,城墙上也可以供游客行走观赏,每当夜幕降临,城墙上的灯光辉煌敞亮,漂亮美丽,古城墙一定会成为临汾一处新的城市打卡地。
游人拍照留影 张旦 摄
修复古城墙的工程是从2021年开始开始拆迁,住在城墙遗址处的居民们都被迁出,曾经的民房成了一堆瓦砾后又变成了公园。有上年纪的老人说,这里曾经的居民大部分都是解放后从河南山东逃荒来到临汾,在城墙上打洞掏窑,拆城墙砖建房子,安家居住的人家。
古城墙的一段 张旦 摄
临汾古称平阳,系唐尧故地,属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过去的平阳府也就是现在的临汾市,过去的临汾市和临汾县就是现在的尧都区。现在虽然找不见平阳府了,但是你查历史资料,临汾响遍全国的瓷器叫“平阳瓷”,临汾响遍全国的木版年画叫“平阳木版年画”,临汾响遍全国的造纸叫“平阳麻笺”,临汾古城叫“卧牛城”,也叫平阳城,
在城墙边玩耍的孩子 张旦 摄
据《平阳府志》史料记载,临汾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隋唐时继续修整加固,到明洪武初,“因感城垣保障之难,发兵卒万余,将旧城增广重修。外则砖砌雉堞,内则土壅环衬”。目前,现存的残面,大多是明代城墙遗迹。临汾县志记载,古城墙城垣周11里288步(5980米),高15米,外包以砖,池深二丈五尺,城四边各建一门,外各建月城(即瓮城),城门之上和城垣四隅分别建木结构城楼和角楼。城墙上可以驰车马,树旌旗,楼橹森列,城高池深,十分壮观。
原古城墙的一段遗址 张旦 摄
临汾古城墙,历经建新修旧,不断扩充,成为我国历史名城。据康熙四十七年篡修的《平阳府志》和其他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因城旧重筑。景泰初年(公元1450年),再行修葺。其城周长十一里二百八十八步,高四丈五尺,外包以砖;池深二丈五尺。城四边各建一门,东门叫武定门,西门叫和义门,南门叫明德门,北门叫镇朔门。城门外各建月城,俗称瓮城。城门之上和城的四个角各建有木结构城楼和角楼。另建敌台八座,窝铺九十七座。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又增筑东关城,呈半圆形,周长一千二百六十四丈,高两丈五,城上宽九尺。上设敌台八座,城开正门、小门共七座,但还是土城。
枪炮打的枪眼 张旦 摄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重修,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又重修,并增高三丈二尺,上宽一丈八尺,外包以砖,正门、小门、楼台皆增高广,新添角楼四座,敌台增至十七座。门七,东曰“望晓”,西曰“望射”,南曰“望薰”,北曰“望关”,东南角门二,东北角门一。此时,临汾城内城加外城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后经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临汾大地震和自然损坏,多次修复,但基本格局未变。从以上看来,临汾城从位置选择、结构造型到城墙建筑,都别具特色。
城墙上行走的市民 张旦 摄
在修复的古城墙对面的古城公园里,笔者找到了解放前临汾平阳古城的缩列图,当年鼓楼东大街上还有两座牌坊,平阳府衙门的旧址就在古城墙的东边不远处,临汾县衙就在鼓楼东尧都区公安局,文庙、武庙、财神庙都还在,还能看到城墙周围还有护城河,角楼等。
雄伟的城楼 张旦 摄
解放临汾的时候,攻坚战炸开了东城墙,解放军攻入城内,国民党兵就从现在修复的古城墙(西门)处逃走,守城的司令梁培璜就是在城西龙寺一带被抓获的。解放后,临汾修建了一条有纪念意义的马路“解放路”,路面上全部都是用城墙上拆下来的墙砖铺的,还有一些被炸毁的百姓人家,修房子都用城墙上的砖垒墙。加上外围护城河排水不畅,墙下杂草丛生,很多人在墙根挖掘的洞穴居住以及各种墓葬。上世纪九十年代,古城墙的西大门被拆毁。前些年,还有某个单位修建小区,将古城墙的西北角拆掉了半个城墙,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总之,临汾的古城墙在几十年间基本全部被毁。
今天修缮的有这段古城墙,大快人心,更是市民们多年的期盼,作为一个老临汾人,我非常自豪,让这段历史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