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一句“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如一阵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人们的心田。
家风是什么?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而形成的文化和道德氛围,是一种靠自身行为影响下一代的强大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美德的集中体现。
家风不仅影响着普通家庭的幸福,也对国家的文化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家风为根基,从家庭中汲取精神养分,不仅成就了个人的艺术人生,更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他们的家风故事,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民族精神的河川,润泽一代又一代人。
严谨家风塑造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知识与品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父亲苏民为濮存昕照片题诗
濮存昕的成长深受家风熏陶,在他的记忆里,家族祠堂中的祖训“世守贤良,思存方正”是一份无言的鞭策,而父母的严谨作风更是直接影响了他的职业态度。“父亲苏民办事很认真,写东西一定要在纸上画上横格。他写隶书,一笔一画决不潦草。对于子女的来信,也会认真批注,病句错字,会要求他们认真修改。”苏民在工作生活中的严谨认真,为濮存昕树立了榜样。
濮存昕主演话剧《李白》剧照。北京日报记者方非摄
这种家风让濮存昕对艺术与人生有了高度责任感。他时常反思:“我有没有把演员这件事做好?有没有做到一丝不苟、青出于蓝?有没有辜负前辈对自己的寄望?”在他的理念中,演员不仅要塑造角色,更要通过言行影响观众,传播正能量。正是这种对“德艺双馨”的追求,让他成为文化艺术界的楷模,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以家国情怀践行家风使命
家风始终与家国命运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蓄须明志的梅兰芳
梅氏家族有八字祖训:“国重于家,德先于艺。”意思是要把国家看得比家庭重要,要先培养道德再培养技艺。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这一家风的力量:他蓄须明志,坚决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部新戏,以艺术形式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鼓舞全民抗战士气,以此表达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梅兰芳在《生死恨》中饰演韩玉娘
梅兰芳始终将艺术与国家文化事业联系在一起,他深知,艺术的根基在于“德”。这一“德”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家国情怀的体现。他将家风中关于品德与责任的要求内化为创作动力,使他的艺术作品超越个人成就,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
将家风精神融入教育和公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建设事关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是他的殷切期望。家风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行为和价值观的传递,推动个人成长,塑造家庭幸福,最终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钱亦平与父亲钱仁康
钱亦平出身于一个世代从教的家庭,其家族三代涌现出七位教师。她的父亲钱仁康是中国音乐学界的泰斗,因学识渊博被誉为“音乐活字典”。
2019年,钱亦平教授社区老年人弹钢琴
处事淡然、谦逊坦荡、坚韧豁达,是钱亦平从父亲身上学到的品德,这种家风也深深影响了钱亦平的人生态度和职业选择。40余年,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钱亦平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悉心指导学生,坚持音乐研究;视推广社会音乐美育教育为己任,退休后义务为社区老年人开设钢琴课程,将音乐的美好传播给更多人;热心公益事业,即便身患癌症,依然向基金会捐款,为学校生活困难的教职工与学生提供帮助。
在钱亦平看来,家风如汤里的盐,不显眼却改变着家庭的味道。她对教育和公益的执着,不仅潜移默化影响了家人,更通过她的行动惠及到更多人,生动诠释了“以家风润泽社会”的深远意义。
濮存昕对职业严谨认真的态度,梅兰芳在国难面前展现的家国情怀,钱亦平将家风精神融入教育和公益的坚持,如他们一样的文艺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家风不仅塑造了个人品格,更对社会文明进步带来了深远影响。
还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孔子庭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诸葛亮诫子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朱子家训,还有六尺巷故事中张英以一封家书化解邻里纠纷,以《聪训斋语》垂范后世……这些优良的家风,不仅令其家族代有才人,更是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声的文化传承,它润物无声,滋养艺术,传承精神,从小家庭到大时代,它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并始终在我们的精神家园中持续回响,振聋发聩。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参考《红旗文稿》杂志、人民出版社、《家庭教育》杂志、澎湃新闻、光明日报等内容
编辑 | 贾潇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